2015年7月22日 星期三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

        看完這本書, 解答了我長久以來的疑惑, 為什麼有的人的想法, 我無論如何努力也理解不了? 我自以為理性的分析思考, 其實大多的時候, 只是在為自己不喜歡的感覺找個理由, 當人們不想要相信某件事時, 問的是"我一定要相信嗎?", 於是只要找到一項質疑的理由, 就會停止思考與自我辯證.
        作者在第一章舉了很多研究例子, 其實就為了說明一件事: 直覺先來, 策略推理後到. 裡面有個實驗很有趣, 給使用者看兩個名詞組合, 例如"厭惡-陽光", "鍾愛-癌症", 然後判斷第二個名詞的好壞. 如果在你心中第二個名詞與第一個名詞屬於相同類型, 你所花的時間會短於第二個名詞與第一個名詞屬於不同類型. 原因是, 當第二個名詞與第一個名詞屬於相同類型, 你的心智已經往那個方向傾斜了, 所以能夠以特別快的速度做回應; 但如果第一個名詞讓你心智傾向於負面(例如"厭惡"), 而隨後出現的正面名詞(例如"陽光"), 就需要把負面傾向給扳回來, 機器能夠偵測到這幾百毫秒的延遲. 這就是"情感優先"的作用. 情感發生的速度又快又強烈, 並且還會縮減稍後才來的理性的思考範圍, 就像幫馬戴眼罩, 好讓馬的視野不會被其他方向干擾. 作者提到的另外一點人性觀察也很有趣: 人們在乎表面的好, 更甚於真實的好, 只要給人們隱身能力和合理的推諉, 多數的人都會騙人, 在道德上便宜行事. 但要是再也找不到合理的藉口來保住自身誠實的信念, 人們就會停止騙下去. 例如取款時, 出納員寫錯金額, 只有百分之二十的人會主動糾正, 但如果出納員開口詢問金額是否正確, 百分之六十的人都會誠實以告, 因為直接詢問逼得人們必須違反道德, 直接說謊才能得到拿到那筆錢. 這就是良好制度的重要性, 一個充滿漏洞的制度會使好人為惡, 就像之前打算強推的醫糾法, 病人家屬等於可以沒有成本獲得國家先賠償百萬, 在合理的推諉遮掩下, 人們深信自己的德行依舊完美無暇.

        最精采的是第二章,  作者提出了他所假設的幾個道德基本原則. 人生下來並不是一張白紙的全無偏見判斷, 在演化的過程中, 基於生存, 我們的潛意識裡留下來了幾個道德基本原則, 例如我們天生就有同情弱小的惻癮之心, 例如我們喜歡公平, 討厭佔人便宜的小人等, 只是隨著後天的教育, 生活經驗, 每個人的道德版圖可能擴大或縮小, 增加新的觸發點.
1. 關懷/傷害: 我們能夠察覺哪些跡象帶表受苦, 使我們鄙視殘酷行徑, 關懷受苦之人.
2. 公平/欺騙: 我們能夠主動尋找可以合作與互惠利他的夥伴, 並躲開或懲罰叛徒.
3. 忠誠/背叛: 我們傾向喜歡有團隊精神的人, 使我們信任及回報那些忠於團體的人.
4. 權威/顛覆: 所謂的"權威"比較像是父母與孩子, 而非獨裁者與害怕的下屬, 權威的存在是為了保護制度並抵檔混亂.
5. 聖潔/墮落: 人的一生都擁有互相扞格的動機-恐新與喜新, 保守派在恐新的程度較高, 以致於他們較在意傳統.
6. 自由/壓迫: 我們會注意到有人試圖壓迫與統治的跡象, 並因而憤慨, 起身抵抗.
每個人的道德接受器各異, 所佔的比重也不同. 在有的人的道德原則裡, 當"公平"與其他道德原則相互衝突時, 他們更願意犧牲"公平"來服務弱勢, 於是他們主張最低所得, 對富人徵收較高的稅金, 但有的人可以接受讓某一些人受傷害, 以達成其他的道德目標. 有的人把"權威/顛覆”的接收器都關掉, 以致於對"權威"嗤之以鼻; 有的人把"忠誠/背叛"的比重拉低, 造成他的國族觀念跟你的不同, 他更能接受地球村的普世價值甚於單一國家; 有的人堅守傳統價值, 反對同性婚姻, 當你在這方面沒有道德接受器的時候, 只會覺得對方是頑固的保守份子. 我漸漸可以接受為什麼有的時候我就是無法了解對方的想法, 起因是我的道德版圖與對方不同, 我的直覺早已先幫忙篩過一輪, 導致我的理性根本沒有試圖為對方的論點找尋理由, 或是對方的論調也沒有在我的道德版圖上找到入口, 簡單來講, 就是場徒勞無功的對話. 所以下次爭論前, 不要急著搬出大道理, 先試著想像對方的道德接受器會是什麼.

        作者的註釋寫的很用心, 包括解釋與自己的見解, 這一回我迫不及待想看完正文部份, 下一回的我要把重心放在註釋上.

MINEBOOK掘冊連結:
https://minebook.tw/book_main_page.php?bookid=68_38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