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6日 星期一

MINEBOOK掘冊--異見的自由

4 月 7 日是鄭南榕為了捍衛言論自由而自焚的日子, 當鄭南榕說「我支持 100% 的言論自由」, 100% 的言論自由真的是正確的嗎? 美國是全世界最追求言論自由的地方, 也是第一個把言論自由寫入憲法的國家, 也就是憲法修正條文第一條:「人民有言論、出版與新聞的自由,政府不得任意限制或剝奪。」但憲法只是法律的準則, 這些文字究竟為法律設下了什麼界線, 是每一屆的大法官賦予其意義, 《異見的自由》這本書正是在講這條法律的歷史.

言論自由是民主國家的基石

言論自由現在已被視為是人類的基本人權之一,每個人都應該可以自由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哲學家認為社會需要言論自由的原因在於真相會越辯越明,當我們把想法放到公開的「市場」上,我們可以經由別人的批評了解自己想法有誤之處,從而修正,好的想法會受到追捧,壞的想法會被淘汰. 有的時候, 這個想法在這個時代是錯的, 但到了下個時代可能又重新被人認識它的價值. 因此在言論市場上, 我們不僅應該開放符合時代的言論, 不符合時代, 受人討厭的言論也應該享有自由.

而在民主體制中, 言論自由更是至為關鍵的核心條件. 民主追求人民有自由參與政治的權利, 要參與政治, 人民必需擁有足夠的資訊. 有了言論自由, 人民才可以公開發表政治評論, 抗議不合適的政策, 媒體可以批評監督政府, 各方關點可以未經審查的互相交換, 互相討論,人民有機會選擇最適合的政黨。 如果當權者操控言論,隱瞞信息或是扼殺批評,人民就沒有機會做出最佳選擇,民主也沒有可能落實。

擺拖束縛的言論自由

美國一開始制定憲法的時候, 其實是沒有包含任何跟人權相關的規定. 因為當時制憲的領袖覺得人權條款放在憲法裡面沒有用, 但傑佛遜表示, 人權條款入憲, 法院才能在日後制衡立法機關, 裁定違反人權的法律違憲, 並藉此來落實人權. 因此 1792 年, 美國通過了憲法第一修正案.

然而這個時代的言論自由定義非常狹窄, 僅僅只是排除了事前限制, 人民不需取得許可才能發表言論. 然而在發表之後, 政府仍然可以用誹謗, 煽動等罪名控告發表言論的人, 雖然大法官設下了判決準則, 只有在言論有「明顯且立即的危險」時, 罪名才成立, 但「什麼才算危險」的裁量權仍然在法院, 例如在世界大戰期間, 發表反戰言論就會被視為「有明顯且立即的危險」被判有罪, 所以人民無法自由的批評政府, , 直到 1964 年「蘇利文案」, 言論自由才真正掙脫了枷鎖.

當時領導黑人民權運動的金恩博士相信, 只要把種族歧視的殘酷事實呈現在眾人面前, 全國的民眾一定會支持他們的行動, 而要讓這些事實廣為人知, 需要仰賴報章雜誌持續的報導. 當時紐約時報刊登了一則關於金恩博士的評論, 在這則評論裡說, 心懷種族種義的南方官員使用違法手段對付民權運動, 例如以莫須有的罪名逮補金恩博士與抗議人士. 評論裡並未提到任何名字, 只以「違憲的南方人士」稱呼, 但當時一個負責警政的官員蘇利文出來控告紐約時報誹謗. 他聲稱雖然紐約時報沒有把他的名字寫出來, 但既然評論指控警方濫權, 而他是警方的負責人, 大眾都會把這項指控套用到他身上, 讓他名譽受損.

當時誹謗罪的舉證責任在被告身上, 也就是假定報導言論不實, 被告需要證明報導內容為真, 而且假定被告需要負責, 即使被告已經努力求證也需付出代價. 這項訴訟如果成功, 不僅紐約時報可能破產, 還會造成其他媒體的寒蟬效應, 不敢再報導民權運動, 進一步讓金恩博士想要讓眾人認識種族問題的企圖落空.

這個官司一路上訴到最高法院, 大法官做出了至關重要的判決: 誹謗罪的舉證責任從被告轉移到原告身上, 因為如果要讓批評者總是擔憂是否能在法庭上提出足夠證明, 會讓言論與新聞自由受到傷害. 同時更進一步, 即使批評有誤, 也不代表誹謗罪成立, 除非政府能夠證明批評者刻意撒謊, 明知不實還要發表, 罪名才成立. 這項判決真正解放了新聞媒體, 他們再也不用擔心無止境的訴訟, 也才有了後來「水門案」與「越戰」的重要成就. 在水門案裡, 記者揭發政府違法監聽的行為, 讓當時的尼克森總統下台. 而紐約時報公開了越戰時的機密文件, 揭發美國參戰結果並不理想, 最後成功促使政府停戰. 有了完整的言論自由, 新聞媒體才有機會真正擔付起監督政府的責任.

言論自由 v.s 隱私權

然而言論自由的邊界在哪? 當言論自由與其他權利衝突的時候, 哪項權利比較重要? 例如隱私權, 如果因為媒體報導, 讓當事人不想曝光的隱私攤在陽光下, 例如公開強暴受害者的姓名, 是否能向媒體請求賠償? 甚至是曝露不實的隱私, 是否可以禁止媒體報導嗎? 在大部份的判決裡面, 明顯言論自由佔了上風. 即使是腥羶色的狗仔八卦報導一樣在言論自由的保護傘下面, 因為這些報導最後都會進到市場, 受到大眾公評. 如果大眾不喜歡, 這些誇大不實的報導自然就會遭到淘汰, 然而如果大眾喜愛這些報導, 這些報導自然就會持續出現, 就算法院禁止也無法杜絕, 所以多數法官傾向保護新聞媒體能夠報導公眾感興趣的議題的自由.

少數法官提出不同的見解:保護隱私權不只是在保護「不受外界干擾的權利」, 其實也是在保護言論自由, 如果我們私下談話可能被公開, 我們可能就不敢自在的暢所欲言. 然而相較於法律, 隱私權更需要的是公眾的力量. 我們應該要了解每個人在公領域與私領域本來就會不一樣, 當我們看到某某人在私下完全不一樣的報導時, 先不要見獵心喜, 忙著批評, 而是異地而處的去想像他的私領域是如何遭到粗暴的對待, 同時也必須了解在這個社會中, 已經沒有真正的私領域, 即使你認為在「私下」, 也不要口不擇言, 胡說八道.

言論自由 v.s 仇恨言論

而當言論自由面對仇恨言論的時候, 又是哪項權利佔了上風呢? 在這項議題上, 美國與歐洲出現了明顯的差異. 在歐洲各國, 如果否定納粹過往行為例如認為大屠殺從未發生是違法的, 而在德國, 公開展示納粹的象徵, 或是意圖傷害德國聯邦也是屬於犯罪行為. 但在美國, 這些言論都受到言論自由的保護. 禁止仇恨言論的危險在於, 如果要設言論準則, 可能會永遠設不完, 史丹佛大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過去史丹佛大學曾規定任何「意圖基於個人或小群體的性別、種族、膚色、生理障礙、宗教、性傾向或民族與人種而對該個人或群體予以侮辱汙名化」的言論都應被禁止,後來又在上述禁止項目中加上「年齡、婚姻狀態、退伍身分」,甚至還有學生想加入「國籍、文化、愛滋病感染、語言、政治信念與懷孕狀態」等, 最後因為太過荒謬, 言論準則的規定遭到廢除.

美國司法界過去都認為這些鼓吹仇恨的言論沒有「明顯且立即的危險」, 而公共討論便能有效阻止這些言論的傳播, 意即這些極端言論沒有市場, 然而這樣的見解放在現在的時空下, 顯得有些天真與過度樂觀, 相較於威權體制, 民主體制享有言論自由, 但如果對於鼓吹獨裁, 敵視民主的言論都是無限度包容的話, 難道不會劣幣驅逐良幣, 讓門戶大開, 自曝弱點, 最後反而傷害了民主嗎? 現在在台灣, 一出西門町捷運口, 就會看到五星旗到處飄揚, 統促黨公開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武統台灣, 台灣是否應該學習歐洲的「防衛式民主」, 對於言論自由設一道防火牆? 

感想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 很難不被這些追求真理, 有勇氣做出改變的大法官給感動, 因為他們的勇氣, 才能讓法律與時俱進. 但現在的社會風氣卻變得很奇怪, 讓我感覺到的不是言論自由, 而是各種要求政治正確的無限上綱, 例如 BLM 運動時, 有人出來講說「每個人的命都很重要」被攻擊, 因為這樣說的意思好像是在說「不是只有黑人的命重要好不好」, 有嘲笑抵制BLM運動的嫌疑.還有各種要求表態的言論, 如果不表態, 就要抵制. 以前言論自由是在追求「說」的自由, 現在我倒覺得言論自由變成要有「不說」的自由. 最初訂立法律, 是要確保人民不受政府的限制, 享有言論的自由, 但當人民開始互相審查言論的時候, 又該怎麼辦呢?

MINEBOOK掘冊

https://www.minebook.tw/book_main_page.php?bookid=55_1089631

MINEBOOK掘冊Podcast

2021年4月17日 星期六

MINEBOOK掘冊--午夜圖書館

 《午夜圖書館》討論的主題是個老問題:如果你的人生有機會重新選擇, 修正那些你曾經後悔的事, 你覺得你的人生會過得更好嗎? 我們一定都曾幻想過, 如果能夠重來, 就可以選擇讀不同的科系, 這樣就能找到賺大錢的工作; 如果能夠重來; 可以選擇跟另一個比較體貼溫和的人在一起, 跟他結婚的話, 婚姻一定就能夠幸福吧. 但真的是這樣嗎?

午夜圖書館, 人生重開機的機會

主角諾拉在一開頭就已經決定要結束生命, 她覺得她的人生充滿了失敗, 她辜負了爸爸的期待, 沒有成功成為奧運游泳選手; 她放棄游泳, 跑去玩樂團,但又半途而廢,從此與哥哥鬧翻, 很久沒有說話; 她丟了工作, 連唯一的貓也照顧不好, 讓他溜出家門,不小心死在街上, 她覺得這世上已經沒有生命需要她 但上天給了她一個新機會, 她來到了生與死的交界, 午夜圖書館. 圖書館裡的每一本書都是諾拉可能的人生, 現在她在原來的人生嚴重卡關, 管理員告訴她, 現在她可以重新選擇, 看看那些她沒有選擇的人生是長什麼樣.

這真是一個夢昧以求的好機會, 不是嗎? 諾拉一直覺得她現在人生的困境是源自於當年某個做錯的決定, 她一時之間不知從何選起, 畢竟她後悔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呀, 好在圖書館可以重複嘗試, 只要打開一本書, 唸出裡面的句子, 諾拉就可以進入新的選擇下的人生, 而如果諾拉在新的人生中再度感覺後悔, 絕望, 非她所願的時候, 她就會再度回到圖書館. 但如果她覺得滿足快樂的話, 她可以留在新的人生裡面.

問題不在於我們做的事情, 而是我們怎麼看待這些事情

諾拉一開始滿懷期待的重新選擇幾個人生重要的轉捩點, 例如她沒有放棄游泳的人生, 或是她沒有逃避結婚的人生, 她沒有跟哥哥鬧翻的人生, 她選擇跟好朋友結伴去冒險的人生, 但不知道為什麼, 這些人生也都坑坑巴巴, 諾拉一點都不想持續下去, 她以為會有一個完美的人生藏在某處, 她要做的事情就是做對選擇, 把這個完美的人生找出來, 但每個人生都持續的碰壁, 也許完美的人生並不存在? 諾拉開始懷疑這一切, 問題是出在她這個「作者」身上.

她總是覺得沒人在意她, 生活很空虛, 其實是因為她也不愛別人,不在意別人吧. 在原本的人生裡面, 她行屍走肉的過每一天, 根本沒有去感受, 當然會覺得人生空空如也, 無足輕重, 但在她所體驗的一段新人生裡, 她發現原來人生裡面所教的鋼琴學生居然犯了偷竊案, 被警察逮補, 但他明明是個熱愛音樂好孩子呀, 一直想著以後要成為一個厲害的音樂人, 諾拉這才了解因為她低廉的收費, 讓家境不好的孩子負擔得起學鋼琴, 因此找到人生的目標, 她一直以為她原本的人生一無是處, 但事實上她的存在的確改變了一些人的一生.

在午夜圖書館裡面, 一直引導她釐清人生意義的圖書館管理員是諾拉高中圖書館裡的老師。高中的時候, 只會游泳, 不擅交際的諾拉常常躲在圖書館裡, 當時老師常常鼓勵她, 安慰她。 諾拉在某一次新人生裡面, 跑去探望已經住在安養院的老師, 老師覺得自己人生失敗, 所以老年的時候才會孤單的住在安養院中, 諾拉告訴老師, 她一點都不失敗, 高中的她接受了老師很多很多幫助, 讓她度過那些艱難的時刻, 諾拉一直都非常感激老師.

我們不免都會覺得自己的人生平淡無奇, 這個世界有我或沒有我都沒有什麼差別, 但我們其實每天都有可能在不經意中, 對別人造成影響, 好的影響, 不好的影響. 你隨手拉起來的手煞車可能在某個宇宙中挽救了 50 個人命, 隨手幫陌生人把沒有拔的摩托車鑰匙放到腳踏墊下, 也許就讓這個陌生人保住了他維生的工具. 一個人的人生過得好或不好, 快不快樂, 不在於我們做的事情, 而在於我們怎麼看待這些事情.

認真過好每一刻

這本書讓我想到很久以前的一部電影「真愛每一天」, 主角家族擁有一個特殊的能力, 可以回到過去的某一刻, 修正一些錯誤, 當然有些限制, 例如不能回到出生之前的時間, 或是當你有了小孩以後,如果再回到小孩出生之前的時間, 就會影響到小孩。如果你擁有這樣的能力, 你會想要追求什麼? 你當然可以追求很多的錢, 例如知道彩券號碼之後, 回到過去簽下正確的號碼, 等著財富從天上掉下來. 但金錢從來不保證幸福的人生, 主角的爺爺就是證明.

主角一開始利用這個能力來修正追求心儀女生的過程中所犯下的笨拙錯誤, 但即使他再怎麼努力討她歡心, 他還是被拒絕了. 於是他了解到一個重要的道理, 不管回到過去多少次, 不喜歡自己的人終究還是不會喜歡上自己. 爸爸教給他人生幸福的秘訣: 生活不如意的時候, 用回到過去的能力, 重新把一天再過一次,不是要修正錯誤, 而是為了要轉換不同的心態. 工作上還是會被老闆罵, 但我們可以不要讓低落的情緒影響接下來的一整天; 中餐的時候, 答應同事的邀約, 不要只是窩在座位上一個人吃飯; 買東西的時候, 回應店員熱情的招呼, 謝謝她詳細的說明; 專案成功按時上線, 不要只覺得是僥倖, 好好稱讚自己做得真好; 吃晚餐的時候, 不要只是滑手機, 哼哼哈哈的回應伴侶, 抬頭看著他的眼睛, 進行一場真正的對話. 主角漸漸發現他其實不再需要動用回到過去的能力, 因為現在他時時都感覺滿足幸福, 只要他認真的過好當下每一刻.

目的論:人生不由過去所決定

許多回到過去的小說都會出現這樣的結論:很多時候問題不在於我們做的事情, 而在於我們怎麼看待這些事情. 有時候我們再怎麼修正, 再怎麼選擇, 你會覺得結果好像都一樣, 甚至越來越糟, 因為如果我們的心態沒有變, 我們的行為就很有可能趨向一樣的結果.

這幾年阿德勒心理學很紅, 他最著名的理論就是「目的論」, 與佛洛伊德的「原因論」不同, 佛洛伊德覺得是過去的經驗成就現在的人生, 所以如果生活出現問題, 就要去過去找原因, 但過去無法改變, 所以往往讓人覺得無可奈何, 未來已經註定. 但阿德勒要我們去想你打算成為怎麼樣的人, 並以此為目的, 來決定你的行為, 展開你的人生. 如果你的人生不如意, 不要回頭去怪罪你的童年, 或歸疚於過去某個時候做錯決定, 你的未來根本不會被這些過去左右, 過去的經驗可以讓你得到啟發, 也可以是一個拖累你的錯誤, 端看你如何看待它。人生做過的每一件事, 如果我們都可以把它們轉換成養份, 這些事情就會產生意義, 我們也會覺得自己的人生很充實, 很滿足.

MINEBOOK掘冊連結:

https://www.minebook.tw/book_main_page.php?bookid=48_1102381

MINEBOOK掘冊Podcast:

2021年4月5日 星期一

MINEBOOK掘冊--克拉拉與太陽

石黑一雄在今年推出他的最新作品《克拉拉與太陽》, 在中文版還沒有上市之前, 我就非常非常期待, 因為我非常喜歡他的小說《別讓我走》, 《別讓我走》是以複製人做為主題 最新的作品主角則是AI機器人, 但石黑一雄關心的對象一直都是人, 這些科幻的背景設定只是讓讀者回頭思考到底「人」的本質是什麼.

海爾森

《別讓我走》的主角凱西成長在海爾森, 一個寄宿學校. 住在海爾森的小孩都沒有父母, 他們一起上課, 一起在宿舍吃飯睡覺, 從凱西的回憶看起來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除了他們每個星期都要接受健康檢查, 還有每一季都會舉辦大型的展示活動, 每個小孩要把這三個月裡面做創作出來的任何作品, 例如畫畫, 詩歌, 雕塑等等展示出來, 這些作品可以交換到到代幣, 代幣的數量由學校監護人決定, 賺來的代幣就可以購買其他人的作品, 例如可以買一個木雕長頸鹿裝飾在自己的床頭櫃. 一些特別傑出的作品會被夫人挑去展示在外面的藝廊. 夫人是學校的董事, 每年只會來學校兩到三次, 她似乎有點怕這裡的學生, 每次來海爾森都只待短短幾天, 而且從不跟任何學生交談, 甚至連視線接觸都避免. 凱西當時一直不明白, 如果夫人這麼不喜歡他們, 為什麼還要挑他們的作品去外面的藝廊呢? 藝廊真的存在嗎?

複製人也是人嗎?

從海爾森畢業以後, 凱西被分發到一座農場工作. 在這座農場裡面, 她遇到了其他寄宿學校的人, 才發覺原來海爾森是有那麼一點特別, 他們從小接受美術音樂課程, 一直被鼓勵創作, 都是其他寄宿學校缺乏的, 當然也沒有交換活動與藝廊選拔, 但不變的是他們未來的命運. 學校的監護人告訴他們, 未來每個人都會成為「捐贈者」, 所以維持身體健康很重要. 在還沒有成為捐贈者之前, 他們可以選擇成為「看護」, 照顧捐贈者. 看到這裡讀者總算明白, 原來海爾森, 還有其他寄宿學校都是專門在養育複製人的地方, 這些複製人在健康長大之後, 就會成為器官捐贈者(在這個小說設定裡面, 任何人都可以戶相捐贈器官, 沒有身體互斥的問題). 通常在進行過最多四次捐贈之後, 他們的生命會逐漸走向終點. 這些複製人不被視為是「人」, 大部份的人只把他們當成器官的容器, 認為他們沒有靈魂, 沒有思想,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夫人總是不願意跟他們接觸, 也許在她眼中, 這些複製人小孩並不比蟑螂高等. 但海爾森學校的確是某一群人的嘗試, 他們提供人文課程給這些複製人小孩, 展示複製人小孩的作品給外面的人看, 讓外面的人了解複製人與正常人的距離.

同樣在海爾森長大的湯米後來總算領悟, 這些作品是為了展示他們身為一個人的內在, 由於外界的人不把複製人當人看, 只能透過這些作品, 來顯示他們與正常人沒什麼兩樣. 當年他在海爾森, 是一個特別排斥創作的小孩, 一開始是沒有特別興趣, 後來變成刻意抵制, 他故意畫的像三歲小孩的圖畫, 因為他不合作的態度, 受到一些學校監護人的懲罰, 監護人一再跟他說展現他的創造力是非常重要的事, 但後來新來了一個老師, 她跟湯米說, 即使他不想創作, 也沒有關係, 有的人大器晚成, 有的人的長處在別的地方, 他沒有必要透個這個方式, 向其他人展示他的優秀, 在她看來, 不管湯米有沒有創造力, 他都是個很棒的學生. 一直到長大成為捐贈者以後, 湯米才了解當時老師想要跟他說什麼.

複製人的命運

《別讓我走》中寫了很多凱西在學校的回憶, 跟其他的青少年成長小說一樣, 朋友之間會有小圈圈, 會惡作劇, 會談戀愛, 會分手, 他們也曾經想過要成為一個演員, 上班族, 或是開貨運的司機, 但當監護人告訴他們, 他們是複製人, 未來他們只會成為捐贈者時, 大家也就接受了, 畢竟他們認識的每個人都是這樣過完一生, 沒有例外. 曾經有一次, 有人說在某棟上班大樓裡面看到某個同學的「本尊」, 他們一群人興沖沖的前往鎮上近距離觀察, 想看看如果成為上班族, 會是什麼模樣, 然而這次探險敗興而歸, 看到「本尊」的同學大發脾氣, 要大家認清現實, 像他們這種「用完即扔」的複製人, 怎麼可能有什麼「出身正常, 好好在上班」的本尊? 那些出身良好的人不可能提供自己部份的身體來製作複製人, 複製人的來源只可能是一些妓女, 流浪漢等原本社會的低下階層, 大家悻悻然都不說話.

凱西與湯米後來找到夫人想詢問她有沒有可能延後捐贈與為什麼海爾森會關閉, 夫人淡淡的表示海爾森會關閉是因為計劃失敗了, 大眾對於「複製人也是人」的想法並不買單, 沒有經費就沒有辦法繼續維持學校運作. 事實上就算海爾森計劃成功, 也沒什麼可能改變複製人的命運, 沒有可能延後捐贈, 複製人的命運在一開始製作出來的時候就註定好了. 石黑一雄的文字總是淡淡的, 平淡的就像理所當然一樣. 但卻讓我感傷到無法抑止.

AI可以取代人嗎?

《克拉拉與太陽》裡的克拉拉是具有人工智慧的機器人, 她製作出的目的就是要成為孩子最好的陪伴. 克拉拉對人的情感特別感興趣與學習力. 有一天, 一個小女孩對櫥窗裡的她許下承諾「我要帶你回家」, 克拉拉接受了這個承諾, 以致於讓她錯過被賣出的機會. 經理語重心長的跟她說「孩子們說話的時候總是一副信誓旦旦的模樣, 他們會對你承諾任何事, 他們不讓別人把你買走, 但更加常見的是, 他們永遠不會回來, 甚至挑了其他的機器人.」克拉拉上了一課. 好在最後小女孩真的來帶克拉拉回家了, 小女孩叫作裘西, 她的健康不太好, 之所以隔了這麼久才來店裡也是因為生病的關係, 裘西跟其他人不一樣, 她信守了她的承諾, 那麼克拉拉也要守住對裘西的承諾: 陪伴她一生.

當裘西健康每下愈況的時候, 克拉拉竭盡所能想要拯救她的性命. 但同時她也明白到裘西的媽媽對她另有打算, 她希望克拉拉盡其所能的學習裘西的一切, 學習她講話的語調, 走路的姿勢, 思考的方式, 事實上她委託人製作了裘西的機器身體, 這個機器人有裘西的外表, 到時候, 只要把克拉拉的運算大腦移過去, 媽媽就能再重新擁有裘西. 這是可能的嗎? 製作機器人的專家表示, 以現在的技術, 沒有什麼東西是無法學習或是複製的, 他可以確保所有的裘西的特質都會被 AI 給挖掘出來. 克拉拉沒有表示異議, 只要有需要她的地方, 她都會努力提供, 雖然她隱隱約約知道專家找錯了方向, 裘西特別的地方不在裘西這裡, 而在愛她的人的心裡面, 所以就算她能夠學習到裘西的一切, 她想媽媽還是不可能把她當成真正的裘西.

人類的本能: 建立族群

事實上人不只會區分人與機器人, 人與複製人是不同的族群, 光是人對待其他人類, 都會有「我們」與「他們」的區別, 白人與黑人, 男人與女人, 窮人與富人, 老闆與受僱者, 石黑一雄在訪問裡面表示, 他對人這種自己建立族群的本能非常感興趣, 他在思考人在自己的周圍建立了牆, 是不是為了要顯示自己的獨特性, 但同時我們也在牆裡感覺孤獨, 我們透過愛與其他城牆裡的人建立連結, 互相交流, 但又很容易被愛所傷害, 或是自己背棄當初建立橋樑的初衷.

有人會投入巨大的精力去守護牆裡的價值, 也有人可以從這套價值走向另一套價值, 就像裘西的爸爸雖然身為頂尖的工程師, 卻非常反對製作裘西機器人, 他不相信人性可以被機器人取代, 但另一群人已經樂觀的擁抱 AI 技術, 相信所有人的特質都是可以被轉移的. 有趣的是, 在這本小說裡面展現出「高貴人性」的是克拉拉, 她奉獻了一部份的自己, 裘西奇蹟般的好轉長大, 克拉拉則逐漸被淡忘, 她先是被移出裘西的房間, 放到儲藏室, 最後一章, 克拉拉已經在廢棄場, 克拉拉享受著陽光, 很高興她守住了承諾.

MINEBOOK掘冊連結:

https://www.minebook.tw/book_main_page.php?bookid=47_1100594

MINEBOOK掘冊Podcast:

2021年4月1日 星期四

MINEBOOK掘冊--滌這個不正常的人

作者廖瞇因為申請到台北文學年金, 所以開始這場長達一年的寫作計劃. 計劃的主題是小作者三歲的弟弟, 她在書中為了取了一個代號「滌」, 很像是我們喊一個字「弟」的聲音, 作者說她為弟弟取這個代號是因為他怕髒, 他不喜歡任何人碰到他的身體. 滌今年 37 歲, 是別人口中的「繭居族」, 白天足不出戶, 關在房間裡, 幾乎不跟人講話. 他對聲音非常敏感, 他會因為聽到客廳的電視聲而生氣, 在房間大聲吼叫. 爸媽配合滌的作息, 盡量避免跟他出現在家裡同一個空間裡面, 因為滌會不舒服, 關門開燈都要極其小心, 避免發出聲音, 刺激到滌. 原本爸媽還會希望滌可以出去工作, 但現在只希望他不要關在房間裡, 變成怪物就好. 

身為一個幾個月才回家兩三天的姐姐, 每次回家根本沒機會跟滌講上話, 以這場寫作計劃作為契機, 她開始主動進入滌的房間, 與他講話. 她跟滌約定好, 如果開門的聲音會刺激到他, 那當她想要進他房間的時候, 她會讓球從門縫裡面滾進去, 讓滌自己注意到球, 然後她再進去. 她不只寫弟弟, 她也寫了媽媽, 寫了爸爸, 還有自己.


寫作計劃剛開始的時候, 有一天作者比較早起, 在廚房弄點吃的, 後來聽到滌在房間裡面大吼大叫, 她疑惑的想, 是因為我嗎? 滌後來跟她聊天的時候解釋, 他每天有固定的時間表, 在股市開市之前, 他必須倒好水, 拿好食物, 坐在電腦前, 但是她卻在廚房裡, 所以打亂了他的計劃, 他心煩意亂, 所以大叫. 她問滌「你有沒有可能用說的 ? 你啊啊啊的叫, 我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但你沒有錯, 你可以使用廚房.」所以滌生氣的對象其實是自己嗎? 廖瞇想起自己有一次跟朋友約家裡聚會, 時間還沒到之前, 她就在家裡很走來走去, 老公感到不解, 朋友來之前, 妳就繼續做自己事就好了, 為什麼要整個人懸著等他? 後來朋友打電話來道歉, 說他臨時有事, 無法赴約 她心裡想抱怨, 但又覺得這是件小事, 不值得拿出來講, 但那天整個晚上她都繃著臉. 她那時的感覺跟滌描述的感覺很類似, 心裡明白別人有權這麼做, 滌知道她有權使用廚房, 她知道朋友有權取消約會, 但自己的心情確實受到影響, 所以氣自己為什麼這麼容易被一點小事影響, 只是她的做法是不講話, 滌的做法是大叫. 滌被稱為不正常, 但本質上他們沒有太大的不同.

滌的記憶力很好, 他記得每件他沒做好的事, 廖瞇漸漸明白為什麼滌永遠走路, 不背背包, 不提手袋,他討厭事情沒辦法控制, 所以如果發現自己忘了帶東西出門, 就會很生氣, 為了降低自己出錯的機率, 乾粹不帶東西出門. 因為沒辦法控制路上的交通, 所以都用走的, 至少走路的速度可以在掌控之中. 「你可以不要這樣嗎?」 她問滌, 「如果我可以做到的話, 就稱不上強迫症了.」 滌並不是自己選擇去設立這麼嚴格的標準, 他就是知道這樣下去, 他會把自己搞死, 不得不減少活動, 別人看他, 以為他是突然有一天決定不出門, 不跟人講話, 但也許在之前, 他已經忍受了上百次上千次的痛苦, 最後決定這一天開始, 不要再忍受了. 他不會講前面的忍耐與痛苦, 因為他很清楚無法停止注意這些事情不是別人的問題, 而「繭居」是滌所摸索出來的解決之道,不正常嗎? 但也許滌的選擇並不多。

滌媽

廖瞇一開始以為自己是為了弟弟在寫, 但其實到最後, 她發現自己是為了媽媽在寫, 她感受到媽媽的痛苦比滌還要強烈。有很長一段時間,媽媽覺得只有她在操心滌的事情,滌基本上不跟爸爸講話,爸爸也不會花思去找滌搭話,兩個人雖然同在一個屋簷下,但各自在房間裡面,根本不會見面。媽媽張羅滌的三餐,為了找話跟他講,她跟滌講自己在做哪些投資,後來滌真的感興趣, 跟媽借錢做股票交易,雖然十次裡面有七次會賺錢,但根本不夠賠錢的那三次,她只好想辦法再補錢進帳戶,最後決定關掉滌的帳戶,兩人也為此大吵一架。女兒幾個月回家一次,每次回家都帶著已經做好的重磅決定,例如休學,例如搬去台東務農, 例如這個寫作計劃,要寫家裡的事。滌媽問作者,為什麼不先跟她講這些決定 ? 「因為你即使不喜歡也會默默去做,所以就覺得我跟你講我不喜歡也沒用,你還是會叫我去做, 乾脆逃避」「你不講,怎麼知道沒有用呢?」 作者也問自己,明明自己是個很喜歡溝通,想要了解別人是怎麼想的人,為什麼就沒有想過要跟媽溝通呢?

這次寫作計劃寫的東西,她全部都給媽媽看過,問媽媽的感受,她發現自己已經好久沒有跟媽媽聊天了。媽媽不喜歡作者寫她買便當給滌吃,便當這麼油,對身體不好,這樣寫好像她都沒在為小孩想。媽媽也不喜歡作者寫她跟滌因為錢的事情爭吵,覺得別人會認為她是一個愛錢的人。作者發現這些媽媽在意的事,她都沒有想過,她想這次是因為她問了,所以媽媽才開口說,說出來也不是要她不要寫,但她想讓廖瞇知道她的感受。媽媽一直小心翼翼的存錢,但錢出去的速度總是很快,爸爸以前常常打電動打牌輸錢, 有一陣子跑去跟兄弟一起合夥種菇, 倒賠了幾十萬, 但媽媽對爸爸沒有太多的抱怨, 她口中的爸爸, 脾氣非常好, 跑去種菇是想試試看有什麼賺錢比較快的方式. 廖瞇心想如果是她直接聽到爸爸這麼說, 她一定會覺得這是投機的心態, 但媽媽看到爸爸想要讓家人生活過好一點的心情。媽媽不喜歡她去台東務農,是怕她養不活自己,擅自關掉滌的帳戶,更多的是擔心滌的投資失敗會讓滌更退縮,因為她知道滌是想透過股票交易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媽媽一直很在意錢的問題,但不是需要錢越多越好,她想要的是錢後面代表的安穩生活. 聽到媽媽的感受與看事情的角度, 廖瞇覺得媽媽對待人比自己寬容多了。

滌姐

在開始寫作之前,甚至是寫作的過程中,她都不停質問自己, 把自己家裡的事寫出來, 有意義嗎 ? 如果她覺得這很重要, 很值得寫下, 為什麼直到申請到補助, 才開始寫作? 是不是如果沒有拿到這筆錢, 她就不會開始?這樣還能夠代表這件事對她來說很重要嗎? 她在思考她是為了寫, 才去跟弟弟講話的嗎? 她寫家人的痛苦, 因為出版得到掌聲, 她可以感到快樂嗎? 她一邊寫, 一邊質疑寫作的意義. 她不像弟弟記憶這麼好, 她必須寫下來才記得住, 就像心理治療師都會說, 說出來比較好, 對她來說, 寫下來比較好. 一開始她寫自己知道, 已經存在的事, 後來開始漸漸出現她所不知道的事, 比如發現自己與滌有許多相似的東西, 她似乎理解了那些奇怪, 結果變成沒那麼擔心了. 並不是理解之後, 問題就不存在了. 但可能我們就不會把它當成是問題了. 如果一開始的動機是「解決」, 那其實會跟「理解」相衝突,因為想要解決問題,就會把聽到的內容都當成可疑的對象, 而失去好好對話的機會.

感想

這像是一本文字版本的記錄片, 作者廖瞇非常誠實的書寫每個人的感受, 推薦序說這是一本療癒系的書籍, 我很意外我真的被療癒到了. 就像作者在訪問裡說的, 這本書是寫給無法與家人對話的人,無法與立場不同的人對話的人,不想對話的人,害怕對話的人,不諒解父母的人,不放過自己的人,或是家裡有可能像滌這樣難相處的人看的. 看書的時候, 我想到很多跟媽媽, 跟姐姐聊天的時刻, 我們有多久沒有好好跟家人聊天了?就算是無意義的閒聊也好. 當對方講話完的時候, 不要急著畫上句點, 再進一步的追問他的感受是什麼, 為什麼這麼想, 有時候要敲開一點點, 掀開一點點, 才會知道裡面原來長這樣呀.

MINEBOOK掘冊連結:

https://www.minebook.tw/book_main_page.php?bookid=32_1075147

MINEBOOK掘冊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