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9日 星期四

MINEBOOK掘冊--真相製造

之前國防安全研究院發布了一篇關於 ptt 八卦版的輿情討論報告裡面, 發現有非常明顯的兩種使用者族群 A 與 B, A 的活耀時間等同於上班時間, B 則是晚上和週末, 像是普通使用者, 而他們的發文與流言統計也有明顯的區別, A的發文常常幾乎等同於疫情高峰, B 的發文則在高峰發生之後才出現, 就像是一般大眾發生事情後, 才湧向網路發表評論. A 甚至在二月的時候, 就已經在發表「疫苗選擇權」等文章引導議題, 這些行為模式都是網軍的特徵. 想當初台灣會知道疫情是因為八卦版的一篇發文, 講述武漢有疑似 sars 的病患. 結果現在八卦版卻成了各路網軍的戰場.

《真相製造》這本書就是在討論各路人馬如何在網路上製造出有利於自己的風向, 對民眾進行認知作戰. 看完這本書, 最讓我感到安慰的就是, 不是只有台灣碰到這個問題, 事實上全世界都遭受攻擊.

科技究竟是助益, 還是破壞?

在 2010 年阿拉伯之春爆發的時候, 很多政府封鎖了電視新聞, 但抗議的現場畫面透過 twitter 傳遍全國, 那時候很多人都讚揚這就是科技的力量, 科技讓人人都可以成為報導的記者, 政府封得了一個電視台, 封不了每個人的手機.

然而到了 ISIS 掘起以後, 一些歐洲或是美洲的孩子居然遠渡重洋, 跑到一個人都不認識的敘利亞, 成為聖戰士. 父母百思不得其解, 究竟他的孩子是怎麼接觸到 ISIS 的呢? 查了他的電腦或是手機之後, 才知道 ISIS 就是透過網路來招募他們, 先是臉書社團, 然後加入好友, 開始一對一的私訊, 在 Intagram 上秀出各種好生活的照片, 讓孩子產生嚮往, 接著手把手的透過 WhatsApp, 指引他們隻身前往敘利亞.

英國公投脫歐與川普當選應該是 2016 年讓很多人驚訝的兩件大事, 英國拍了一個影集來講述支持脫歐的團隊, 如何透過人們每天都在使用的App(主要是臉書)來投放針對性的廣告, 文章, 心理測驗, 假新聞等等, 成功讓一群本來不關心這個議題的人, 把生活不如意的理由都歸因於英國加入歐盟, 因為加入歐盟, 英國政府要聽歐盟議會而不是本國議會, 而歐盟議會根本不在乎英國本地的問題, 如果脫歐就可以讓大英帝國 great again.

美國大選也被爆出有像俄羅斯等外國勢力, 利用網路來操縱網路的風向. 其中最大條的新聞是「劍橋分析」, 劍橋分析這家公司跟臉書合作拿到使用者資料, 他們可以知道使用者對什麼議題感興趣, 關注哪些人, 對生活有什麼不滿, 政治傾向等等, 接著利用這些資料精準投放使用者偏好的文章, 影片, 深化內心不滿的部份, 把所有的問題導向唯一的解法:投給川普, 讓美國great again.

取得美國大選勝利之後, 這些人又把手伸向法國選舉, 在 2018 年的台灣選舉, 也可以非常明顯的感受到網路操作的成果, 不管是公投或是縣市長選舉. 大家在最近幾年, 越來越了解社群媒體所造成的問題. 這些網路平台一開始創造出來的目的就是為了促進使用者的互動, 所以當你對一個話題點讚, 演算法就會繼續推送類似的話題給你, 為了增進點擊率, 文章標題越聳動越好, 內容是不是真實不在演算法的考慮範圍裡面, 當這樣的平台開始成為大家主要接收資訊的地方, 就大大不對勁了. 演算法的設計讓我們越來越強化我們固有的觀點, 誤以為網路就是全世界, 大家都有同樣的想法, 但事實上大家都只是待在自己的同溫層裡面, 沒有接觸不同觀點的人. 第二個大問題是, 社群平台上, 有流量就代表有錢, 有錢就會有願意為錢工作的人, 他們表面上看起來講的是自己的看法, 但實際上他們可能只是單純的拿錢辦事. 只要社群平台的本質不變, 它就不可能會是接收正確資訊的地方.

如何對抗?

很多人看到社群平台的問題, 於是紛紛提出解決的方法. 最直覺的就是檢舉假資訊. 從最早臉書上有「新聞小幫手」, 如果你發現這個新聞是錯的, 你可以回報給新聞小幫手, 其他使用者如果也有裝新聞小幫手, 當他看到同樣的新聞連結時, 就會跳出提示. 後來line上面有「Cofacts 真的假的」的機器人, 也是利用使用者協作的力量, 使用者舉報有爭議的資訊, 志工製作核實報告, 使用者可以為核實報告評分. 這兩個工具都是採取「一切開放」原則, 所有的人都可以舉報, 所有的人都可以查核, 每個人都應該對謠言養成警覺心, 並且有能力查核資訊, 這是網路世代要養成的公民素養.

除了公民力量, 也有專業的機構在做事實查核, 國際上有國際事實查核聯盟,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通過聯盟認證, 是會員之一. 他們每天從社群網站上搜集爭議訊息, 並且挑出有公共價值的訊息優先查核. 但他們也承認查核的挑戰越來越高, 做假訊息的人會根據他們找出的錯誤改正, 剔除有瑕庛的部份, 讓假訊息更加無懈可擊. 有時媒體或是公眾人物會成為傳播假訊息的人, 事實查核中心必須糾正他們, 也會讓查核中心成為被攻擊的目標, 好像他們是某個陣營的打手. 建立事實查核中心的品牌需要時間, 得讓民眾相信他們不針對黨派, 也不針對特定議題.

比起專制國家, 民主國家在這一波資訊戰中尤其顯得脆弱. 因為民主體制的核心價值之一就是言論自由, 專制國家如中國, 可以審查言論, 讓敏感字眼, 敏感話題直接消失, 但民主國家常常只能被動的接招. 當有問題的論述已經在社會上擴散開來, 我們該如何消弭它的影響?就是得讓澄清不實資訊的回應能盡量傳播, 而要達到最大傳播的方法就是要利用社群平台的特性, 挑起使用者的情緒. 對手最常使用的手法是製造恐懼, 製造對立, 然後再提出二元化的解答.要回應這種恐懼攻擊, 唐鳳曾經說過, 最好的方法是「幽默」, 利用有梗的迷因圖或是吸睛的圖卡懶人包.

最近這幾年政府部門的臉書越來越有趣, 小編們無不用盡全身解術來與網友互動, 製造出來的網路聲量有時甚至能夠反守為攻帶領一波話題. 但在書中受訪的小編也說出他們的疑慮, 為了方便擴散, 回應不實資訊的方式往往是用圖, 圖上的文字不能超過 20 個字, 還要想辦法吸睛, 貼文的內容要少於 200 字, 這樣真的能達到溝通的目的嗎? 資訊真的有辦法法在這麼少的內容裡面說明清楚嗎? 還是只要能挑起民眾情緒就好, 就像對手不是用事實說服民眾, 而是要民眾放棄思考, 真的情緒走就好. 有時候如果對抗怪物, 自己也成為怪物的話, 該怎麼辦? 就像之前ptt上被抓到有人反串, 就會讓人懷疑是不是天下烏鴉一般黑.

回到真實社會

面對網路資訊戰, 書裡面許多國家提出的出路都是讓人離開網路, 在現實中見面交流. 例如比利時的莫倫比克區, 它被稱為聖戰士的溫床, 這裡的穆斯林貧窮而保守, 當年輕人發現自己在外面找不到工作, 受到歧視的時候, 「一個好穆斯林」成為他們唯一的身份認同, 於是極端主義開始在這興盛. 於是他們在莫倫比克區成立青年之家, 讓不同族群的人在這見面, 相處, 也得到教育上的協助. 有人成立劇場, 讓年輕人把自己的生活經驗寫進劇本裡面, 讓他們在舞台上講自己的故事, 一方面讓觀眾放下戒心, 去理解他們的處境, 另一方面也讓舞台上的年輕人能夠接受自己, 認同自己, 感覺到自己被其他人看到.

德國則是舉辦配對活動, 媒合意見最分歧的人, 讓他們見面對話. 從調查結果發現, 面對面會產生神奇的化學作用. 他們在見面前往往評價意見與自己不同的人是「自私愚蠢」的, 但見了面以後, 往往都發現對方沒有那麼糟糕, 彼此之前有一些共同之處. 之前公視也有舉辦類似的活動, 有跨世代的對話, 也有相似年紀不同立場的對話, 對話的目的不是要說服對方, 而是聽聽看對方為什麼這麼想, 不要覺得跟自己意見不同就是笨蛋就是敵人. 現實中大部份的真相都不是非黑即白的, 如果有人跟你拍胸僕打包票說, 事實就是這樣, 解法就是這樣, 你就要心存懷疑, 這世界從來沒有這麼簡單!

科技看似進步的象徵, 其實它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的內在, 社群平台以刺激我們的感官情緒會出發點, 抑制了我們討論, 質疑, 思考的空間. 這本書 訪問了許多在這產業工作的人, 臉書的小編, 內容農場的員工與老闆, 有聲量的網紅, 提供假資料的網軍, 他們都有不同的動機在網路上生產內容, 有人會覺得這是平台的責任要去管控內容, 或是要政府出來, 立個什麼法, 讓假新聞杜絕, 這些講法都是把自己當成受害者, 要找人出來負責. 但這都是很危險的. 面對假新聞, 認知作戰, 解法從來都不簡單, 最重要的主角還是自己.

MINEBOOK掘冊:

https://www.minebook.tw/book_main_page.php?bookid=6_1109344

MINEBOOK掘冊Podcast:

2021年7月13日 星期二

MINEBOOK掘冊--搖滾經濟學

《搖滾經濟學》這本書用音樂產業討論經濟學, 不過我對音樂產業的部份比較感興趣 XD

我一直以為音樂是很大的娛樂產業, 但看到作者在書裡面提出來的數據, 讓我大吃一驚, 音樂產業居然規模這麼小, 人們在音樂上的消費金額居然只佔了消費總金額的2%而已, 花在職業運動的開銷是音樂的三倍以上, 買菸的錢是音樂的五倍以上, 就連健身房的會員費也比花在音樂上還多50%, 但音樂這個產業實在很有趣, 它受到科技的狠狠打擊, 以為從此就要一蹶不振, 但卻又拜科技之賜, 重新站了起來. 它重新塑造了我們的使用體驗, 有效養成使用者付費的習慣, 非常了不起.

被科技打擊, 又被科技所拯救

我是有經歷買錄音帶, 買CD, 逛唱片行的人, 那時候張學友的吻別, 張惠妹的Bad boy輕鬆賣破百萬張, 是唱片公司的黃金年代, 但是後來發生了兩件事, 徹底改變了這個產業. 第一件事是 mp3 格式出現, 它大大縮小了一首歌的檔案大小, 原本一張 CD 只能放12首歌, mp3 格式出現後, 一張光碟可以放上百首歌. 第二件事就是 Napster 出現, 它是p2p的檔案分享服務, 上面什麼檔案都可以分享, 但最大宗被拿來分享的就是mp3, 大家再也不用一張一張買CD, 在網路上什麼歌都找得到, 從此以後讓唱片銷量一落千丈.

唱片業者聯合控告 Napster, 要它停止服務, 但Napster說它只是個分享檔案的平台, 它不知道使用者拿它來分享什麼. 雖然最後官司的結果 Napster 輸了, 它必須賠錢給唱片公司, 並且讓使用者搜尋不到音樂檔案, 但無法改變情勢, 使用者已經徹底擁抱了數位音樂. 至此以後, 唱片的銷量再也回不去. 一張專輯賣個3萬張就算非常厲害, 唱片行一家一家倒閉. 就在這時 Apple 推出了 ipod, 一個可以把幾千首 mp3 放進去的隨身裝置, 蘋果說服了唱片公司開放數位下載, 把原本Napster做的事情變成合法的交易, 使用者可以從 iTune 上面購買並下載音樂, 唱片公司可以從數位下載分得七成的利潤, 因為 ipod 是封閉的系統, 音樂檔案只能在 ipod 上面播放, 唱片公司終止了盜版的惡夢, Apple 讓使用者聽音樂的體驗變得非常順暢, 使用者漸漸習慣為聽音樂付費.

接著進入音樂串流的時代, Spotify 在 2006 年成立, 它提出全新的使用體驗, 不像以前的 CD 一張一張購買, 或是 iTune 一首一首購買, Spotify 和唱片公司談好合作授權, 使用者可以在平台上自由聽到所有授權的歌曲, 使用者可以選擇訂閱服務, 也可以免費使用, 但音樂中間就會插入廣告. 串流平台上面的歌曲遠遠超過個人所能購買的數量, 還能隨時聽到最新出版的音樂作品, 使用者毫不猶豫的就擁抱了音樂串流服務, Spotify 的使用者逼近三億, 其中有超過一億的付費使用者, 原本一直萎縮的音樂產業終於在 2015 年開始止跌回升, 使用者收聽音樂的習慣成功轉型.

然而從數位下載開始, 唱片公司的主導角色漸漸被科技大廠取代. iTune 當時佔了數位銷售九成以上的營收, 在iTune 上越多曝光, 就越容易被使用者認識, 到了串流時代, 使用者更加依賴平台推薦, 超過三成的收聽時間都不是使用者主動搜尋的歌曲, 平台會根據使用者喜愛的類型, 推薦相似類型的歌曲, 或是根據平台上大部份使用者收聽的歌曲, 推薦熱門單曲, 平台還會建立各式各樣的歌單供使用者選擇. 串流平台不像實體唱片, 一次性的付費給音樂人, 而是根據播放量, 平均而言, 百萬次播放量的收入約是2000~3000美元, 相較於以前唱片收入可說是低非常多.

因應串流服務的收費機制, 一些音樂人也只想出了一些好方法來相抗衡, 例如Talyer Swfit 一定會先發售實體唱片, 串流平台晚兩個星期才上線, 實體唱片她可以賺比較多, 她的忠實粉絲也願意為了搶先聽到新作品, 而多花一點錢. 第二: 她不要讓使用者免費聽她的音樂. 她曾經為此把她的音樂從 Spotify 下架, 只上 Apple Music, 後來 Spotify 答應不讓免費使用者在平台上聽她的歌, 她才重新上架 Spotify, 她也同樣向 Apple Music 爭取, 即使是試用的使用者聽歌, Apple 也應該付音樂人一樣的版權費. 串流平台為了增加使用者, 有各式各樣的方案, 但這是平台應負擔的費用, 跟音樂人無關. 以前只在新聞上看到 Talyer Swfit 與串流平台之間的衝突, 現在了解原由後, 還挺佩服她的操作.

網路時代的新思維

由於串流平台根據播放量所給付的金額遠比唱片少得多, 現在演唱會成了歌手的主要收入來源. 演唱會最怕的就是黃牛, 黃牛會靠著自動搶票的程式來搜刮票券再加價賣出, 往往會把價格哄抬到50%以上, 如果根據經濟學, 市場是根據供需來決定價格, 黃牛賣得出去, 就代表有這個需求, 演唱會票價可以再提高. 但作者指出, 演唱會的票價並不會真的完全讓市場決定, 太高的訂價會讓歌迷覺得被剝削, 歌手也會希望真的粉絲可以買得到票, Talyer Swfit 在演唱會售票也下了不少功夫, 她鼓勵粉絲藉由購買實體唱片, 在社群媒體上互動, 購買相關商品來獲得忠誠粉絲認證, 有此認證就可以獲得優先購買演唱會票的機會, 第二步她會慢慢釋出演唱會門票, 價格會有所不同, 就像飛機票一樣浮動, 但可以讓不同時間點決定的粉絲都有機會買到門票. Talyer Swfit 把網路時代的各種活動, 不管是買CD, 網路互動, 周邊商品, 演唱會結和在一起, 形成一個正向循環, 相當聰明.

網路時代很多過去的做法都會改變, 以前只有簽給唱片公司才有出道的機會, 但現在網路平台多了很曝光的機會, 新人可以在 street voice 上發表作品, 也可以直接上傳影片到 youtube. 現在很多音樂人的做法是成立自己的公司, 經營自己的品牌, 唱片公司可以提供像是會計, 法務, 美術設計, 錄音室等等服務, 雙方是合作關係, 唱片公司不用像過去一樣承擔極大的風險, 簽了數十人, 只成功一人, 音樂人也可以保有比較多權利, 不用把所有著作權都讓給唱片公司.

網路時代出現了很多機會, 但也很殘酷, 前 5%的熱門單曲可能囊括了 90%的播放量, 因為使用者越來越依賴平台推薦, 而平台的演算法就是根據有多少使用者點播, 多少使用者點讚來推薦. 書裡面提到一個實驗, 是把熱門單曲名單反過來, 給不知情的使用者點評這些歌, 使用者看到的第一名其實是下載量最低的歌曲, 最後一名是下載量最多的歌曲, 雖然還是有些好歌即使排名靠後, 還是獲得使用者的青睞, 脫穎而出, 但大部份使用者的表達出來的喜好都與排行榜一致, 原本的最後一名成為使用者最喜歡的歌曲. 由此可見在網路時代, 使用者的喜好很容易操縱, 創作者要把這些因素都考慮進去, 才有辦法享受到網路的紅利.

其他產業的借鏡

音樂產業的經歷很適合拿來當其他產業的借鏡, 例如電視產業在 youtube, Netflix掘起之後, 也面臨轉型壓力, 還有出版業也是. 在電子書剛推出來的時候, 我一直以為出版業就會像唱片業一樣, 銷售一落千丈, 幾年之內電子書與紙本書的銷售就會反轉, 但事實上電子書掘起的速度遠遠不像 mp3 那麼快, 花了好幾年的時間還沒有突破總圖書銷量的10%, 除了當時電子書的作品遠遠不夠多以外, 另外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沒有好的播放器. 當時電子紙的顯示更新速度是肉眼有感的慢, 每次翻頁都有延遲, 使用者體驗非常不好, 這兩年讀墨, kobo 推出的電子書播放器大大提升翻頁的速度, 使用體驗變好, 而且現在出版社在談版權的時候, 都知道要一併把電子書版權談下來, 因此很多新出版的作品都有電子書可選, 如果以音樂產業的進度來類比的話, 出版業大概是走到了蘋果推出 ipod, 催促唱片公司開放數位版權的階段. 最近用耳朵聽的讀書服務推陳出新, 不管是Podcast 的說書節目, 或是像Audible服務唸書給使用者聽, 還有改編小說的廣播劇, 接下來出版業會被科技帶往哪個方向, 我們的閱讀體驗會出現哪些變化, 都讓我很期待.

MINEBOOK掘冊連結:

https://www.minebook.tw/book_main_page.php?bookid=39_1104767

MINEBOOK掘冊Podcast:

2021年7月12日 星期一

MINEBOOK掘冊--致富心態

《致富心態》這本書不是在跟我們講要怎麼投資, 而是在講要用什麼樣的心態來看待理財. 每個人需要的錢多寡不同, 目標也不同, 有的人是為了三十年後退休準備, 有的人是為了十年後自行創業準備資金, 需求不同, 理財的規劃自然就不同, 但有正確的心態可以避免我們在理財的路上不只沒賺到錢, 還賠光所有的積蓄或是其他比錢更重要的東西.

書裡面講了很多很會賺錢的聰明人, 例如在 1929 年股市崩盤前神來一筆放空市場的股票交易員傑西, 他在這一天, 賺到了超過三十億美元, 但他一夕致富以後, 對自己的投資眼光信心滿滿, 下的賭著越來越多, 結果在 1933 年輸掉所有的財產, 黯然自殺. 古普塔曾經貴為知名顧問公司麥肯錫的執行長, 身家超過數億美元, 但他在 2008 年因為 1700 萬美元的內線交易入獄, 職業生涯與名譽全毀. 這些人為了賺進那些他們根本不太需要的錢, 卻賭上了對自己意義重大的事物, 實在是一點道理都沒有. 原因就在於他們的心態不正確.

什麼叫作財富自由?

現在很多人理財的目標都說是為了達到「財富自由」, 覺得財富就是賺很多的錢, 然後讓人隨心所欲的買各種想要的東西, 好房, 好車, 美麗的包包與衣服. 但其實仔細想想, 我們真正想要的不是這些東西, 而是可以擁有這些東西的「自由」. 當我們看到有人在平常日去吃了一頓花費將近是我們一個月薪水的大餐, 我們真正羨慕的是他可以平常日去的自由, 代表他不用朝九晚五的上班, 他可以花這麼多錢在一餐上面, 我們羨慕的是他不用為錢煩腦, 不像我們要仔細計算扣除租金水電後, 我們還有多少錢可以吃飯.

所以「財富」最有價值的地方不是那些奢侈品, 而是看不見的資產與背後的意義: 自由與從容. 財富自由不是指我們再也不用工作, 而是我們「可以選擇」不用工作, 當我們擁有財富, 我們就有能力對時間與生活握有掌控權, 我們不需要因為擔心沒有收入, 就不敢辭職, 屈就在自己並不想待的公司; 可以自在的請假, 去各地旅行, 看看不同風景; 我們買得請讓生活品質更好的產品, 例如洗碗機, 掃地機器人, 而把省下的時間用來看書, 跟家人相處. 就如作者所說「財富自由就是在你想要的時間, 跟你想要的人一起做你想要的事」, 這才是理財的目的.

要累積財富說起來很簡單, 賺的比花的多, 所以一堆人拼了命的想辦法賺錢, 但如果今天有兩個人, 一個人月賺十萬, 但月花十萬, 而另一個人月賺六萬, 但月花三萬, 你覺得哪個人比較容易累積財富. 很明顯的是後者吧, 所以理財不只是要看怎麼賺錢, 還要看怎麼花錢, 你能用錢買到最值錢的東西就是「時間」.

複利效應與長尾效應

市上有千千萬萬種理財方法, 但作者提醒我們有兩個原則對累積財富至關重要, 就是複利效應與長尾效應

以巴菲特為例, 他是有史以來最有錢的投資人, 資產超過 800 億美金, 但他投資的報酬率並不是最高, 他能累積如此驚人的財富的最大幫手是「時間」, 他從十歲就開始投資, 持續到現在, 已經超過75年, 如果平均報酬率是 22 %, 75年後可以達到不可思議的 300 萬倍. 很多人以為賺錢的秘訣是找到最高報酬率的方法, 所以不滿足區區 20 % 的報酬率, 要找可以賺 50%, 甚至 200% 的飆股, 然而真正的秘訣是找到可以持續最長時間的操作方法, 重複操作, 靠複利幫我們賺錢.

現在我們都認識巴菲特與理查蒙格, 但其實波克夏基金當初還有第三個合夥人瑞克蓋林, 如果他還繼續持有波克夏的股票, 現在就會像另外兩人一樣成為億萬富翁, 可惜的是, 他在1973年因為借錢炒股, 急需現金, 只好把手上的股票以不到40元的價格賣給了巴菲特, 於是錯失了真正的好機會. 所以什麼是好的理財方法? 可以讓人安穩入眠的方法才是好方法, 即使這次投資賠錢, 也不會擊潰我們的正常生活, 不需要在時機不好的時候賣掉股票, 中斷複利累積的時間, 因為複利所有帶來的財富一定遠遠勝過幾十隻飆股的報酬.

巴菲特幾十年下來, 投資了上百隻股票, 但真正幫他賺進絕大部份財富的就是其中的十來隻股票, 例如汽車保險公司 GEICO, 可口可樂, Apple, 我們時常只覺得他好厲害, 能夠知道要投資這些股票, 卻忽略這不過是他眾多投資中的一小部份而已. Apple 是全世界最值錢的科技公司, 它最重要的營收就是來自一個產品 iphone, 亞馬遜也做過手機, 非常得失敗, 還有許許多多不為人知, 從不賺錢的產品, 但它靠著雲端服務與電商 prime 會員撐起它驚人的營收. 這就是作者所說的「長尾效應」, 我們不需要是股神, 每次都要眼光準確, 找到那支會賺錢的股票, 我們可以投資一籃子的股票, 只要其中一支成功就好. 如果我們能把握「不做影響正常生活」的投資原則, 不重押單支股票, 分批買進, 分散投資, 就有機會享受到「長尾效應」.

相信的力量

要享受「複利效應」其驚人效果,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長期持有」, 但人很容易恐慌, 當股票價格稍微往下的時候, 就害怕會從此一瀉千里, 急忙賣出. 賣出以後想要等到低點買回, 卻發現它再也跌不回當初入手的價格, 後悔萬分. 這種頻繁買賣的方法往往證明是最徒勞無功投資方法. 市場從來不是全然理性的結果, 它的波動無法避免, 有時後也無從解釋為何波動, 但想要「趨吉避兇」的確是難以避免的人性, 所以作者提出了一個轉換心理的方法「把市場波動當成未來報酬的入場費與手續費」, 所有的收穫都不是免費獲得的, 如果我們真心相信這支股票的價值與未來, 看好長期的趨勢是上漲的話, 那麼就把現在短期波動的損失看成是必要的費用, 為了享受未來的豐厚報酬, 我們要先付錢入場坐好, 付點這個位置的租金, 等著好戲上場.

然而這種相信的力量有時候也會讓我們盲目的相信事情一定會照著我們預期的方向進行, 因為我們想要這麼相信, 結果就錯失正確的出場時機, 眼睜睜的看著一切化為烏有, 這是很多人即使設了停損點, 也沒有賣出止損的原因, 有時候甚至還持續加碼, 以為可以把成本攤平, 壓低損失. 這種相信的力量還讓我們腦補很多其實我們並不了解的事情, 給自己一套合理的解釋, 我們放大自己想做和做得到的事情, 忽略我們無法掌握或是根本未知的部份, 例如運氣, 如果賺錢, 就覺得一定是自己做對了決定, 例如之前提到的股票交易員傑西, 他抓到了一次放空的操作, 大賺一筆, 就相信放空是成功之道, 但卻忽略了當時特殊的時空背景. 所以理財不只要會理性的分析, 還要克服人性的弱點, 例如過度恐慌或是過度自信, 保持穩定正確的心態, 才能長長久久的持續下去.

感想

最後一章是作者的自白, 他的理財規劃一點都不複雜, 他保持兩成可以自由運用的現金, 讓他可以因應任何意外與風險, 不用拿出他放在投資帳戶的錢, 中斷複利累積. 他沒有債務, 買房的時候是全部用現金購入, 他的生活方式沒有隨著收入升高而有太大的變化, 多餘的錢他就繼續投入他的投資帳戶, 可以想見隨著收入升高, 多餘的錢一定會越來越多, 但他的投資方法沒有太大的變化, 以前他還會選股投資, 但盡量不持有超過 25 種股票, 現在他根本不主動選股了, 把錢全部投入指數型基金. 很簡單對吧. 不需要每天看股, 需要的是一個好的金錢觀, 最後我們會發現, 一個正確的心態可以讓我們獲得心靈的平靜, 得到真正的財富自由.

MINEBOOK掘冊連結:

https://www.minebook.tw/book_main_page.php?bookid=52_1101321

MINEBOOK掘冊Podcast:

MINEBOOK掘冊--女孩之城

在 2010 年, 《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全球大賣, 後來改編成電影, 還是由茱利雅羅勃茲主演, 但那時我不太喜歡, 女主角自稱她一直以來都在戀愛關係中度過, 從來沒有與自己獨處過, 沒有問過自己真正要什麼, 所以她就在眾人的錯扼中決定離婚, 拋下一切, 獨自前往國外. 她在義大利一個人盡情享受美食, 她在印度參加靈性課程, 每天禱告, 與自己對話, 最後她在峇里再度墜入情網. 我頓時傻眼, 說好的一個人呢? 怎麼最後又回到了愛情了, 難道一個女人的心靈空虛只能靠另一個男人拯救嗎? 隔了數年之後, 我看到了作者的新書《女孩之城》, 一樣是排行榜暢銷書, 事隔十年, 我決定再試一次看看.

打開視野

這本書的背景設定在 1940 年代的美國, 第二次世界美國參戰前夕. 主角 Vivian 出身富裕, 不是歐洲來的貴族世家, 而是在美國白手起家的實業家. 她的哥哥就讀普林斯頓大學, 各方面都是人中佼佼者, 但 Vivian 完全不是讀書那塊料, 雖然進了媽媽的母校, 一所有名的私立女子學院, 但因為成績太差被退學. 原本在那個時代, 像她一樣的女孩子的人生路徑就是從一所好學校畢業, 跟門當戶對的人結婚, 成為母親把孩子養大, 現在 Vivian 的朋友繼續他們的正軌, Vivian 卻落下了, 她的父母也不知道該拿她怎麼辦, 決定把她送去紐約找姑姑佩佩.

佩佩姑姑過著跟 Vivian 爸爸截然不同的生活, Vivian 的爸爸做的是礦業生意, 但姑姑做的是娛樂事業, 她拍電視劇, 做劇場, 雖然跟一個有錢人結婚, 但分居的時候堅持財務要獨立, 所以她花不到老公的錢, 她靠之前拍電視劇賺的錢買下一座劇場, 專心的經營劇場維生. 保守的爸爸跟姑姑明顯不同個性, 話不投機, Vivian 過去的生活裡從來沒有出現過像姑姑一樣的女人, 她經營的劇場主要客人就是住在附近的普通人, 他們晚上會過來看個劇放鬆一下, 劇情大同小異, 永遠都是愛情故事, 中間出現壞人從中破壞, 但最後一定是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快樂結局, 中間穿插著穿著清涼, 美豔大方的歌舞女郎唱歌跳大腿舞, 觀眾看戲不需要動腦, 也不會有劇評家在報紙上評論劇碼如何, 劇場收入勉強打平, 白天就把劇場場地租給其他團體賺點外快, 這些經營的現實面全交由佩佩姑姑的能幹秘書奧莉搞定, 劇場裡的其他人就開開心心的過日子.

Vivian 從來不知道原來可以這樣過生活, 歌舞女郎每天晚上下戲之後就去酒吧跳舞, 她們青春美麗, 永遠都會有男人排隊獻殷勤, 她們開心的享受性愛, 享受喝醉. 在 Vivian 的家鄉, 女人的貞操當然得獻給自己的丈夫, 而她們一輩子也只會有一個男人. 她迫不及待在歌舞女郎的幫助下, 解除在紐約會讓男人卻步的貞操, 接下來就開始跟歌舞女郎一起夜夜笙歌.

新的偶象

如果說歌舞女郎是第一個打開 Vivian 視野的人, 第二個成為 Vivian 偶像的人, 就是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 不得不逃到美國, 被佩佩姑姑收留的英國著名演員愛蓮娜. 以前 Vivian 覺得歌舞女郎美麗的不得了, 總是能穿貼身, 最能顯現身材曲線的衣服, 成為全場的焦點, 看到愛蓮娜後, 她開始明白什麼是「品味」. 愛蓮娜年近六十, 她非常清楚什麼樣的服飾可以展現出她的優點, 隱藏她的不足, 她戴的飾品不多, 但總是恰到好處 , 達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她的專業, 當她站上舞台, 她就會成為全場的焦點, 同時她還會帶領同在舞台上的其他演員, 讓他們進入狀況, 如果他們出錯, 她還能出眾的演技轉移觀眾的注意力. 她雖然每天都演同一個角色, 但是她每天都會加點不同的詮釋, 每天都讓觀眾感到新鮮. Vivian 負責製作劇場的衣服, 愛蓮娜也告訴她如何做出有舞台效果的衣服, 在舞台上, 衣服要配合燈光, 要有對比, 讓觀眾一目瞭然, 衣服也要堅固, 才能讓演員好好賣力演出. 認識了愛蓮娜, Vivian 開始覺得她不需要天天出去尋歡買醉了, 她要用她做衣服的才華, 幫愛蓮娜做出最漂亮的舞台衣服. 佩佩姑姑也為愛蓮娜量身打造了一齣劇, 甚至連姑姑分居四年的編劇丈夫都聞風而至, 特地來到紐約, 就為了要幫愛蓮娜寫劇本.

愛蓮娜的一切都很完美, 除了她有個蠢老公. 這是愛蓮娜的第三任丈夫, 她嫁過公務員, 嫁過導演, 這回婚姻她要的很清楚, 現在的她已經不需要一個男人在旁邊跟她說你應該這樣做, 你應該那樣做, 她要的就是一個不用太聰明, 但賞心悅目的伴侶. 可惜這個蠢老公最後還是惹出了大風波, 把 Vivian 一起拖下深淵, 這場風波打碎了 Vivian 在紐約的這場盛宴, 讓她看清現實, 從此真正從一個女孩變成一個女人.

浴火重生

這本書其實跟《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的脈絡很像, 都是一個女人從全然的破壞中重新站起來, 浴火重生. 在《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中, 女主角雖然從外表看起來什麼都不缺, 但她不知道生活的意義是什麼. 在這本書剛出來的時候, 我還不知道那種感覺, 但我後來體會到了, 如果我們只會從跟別人比較中, 知道自己的狀態, 我們很容易感到焦慮, 最終會覺得空虛, 覺得這些都不是我要的.

女主角在義大利學會跟自己獨處, 因為想吃美食而吃, 而不是需要拍照上傳 IG, 讓別人羨慕, 她穿性感睡衣睡覺, 是為了讓自己感覺舒服, 而不是要取悅另一半. 她在印度學會原諒自己, 當靈修老師跟她說「你要在這裡待到原諒自己為止」, 她的心防瓦解了, 她這才明白原來一直以來她都在心裡怪罪自己不滿足, 不肯好好的當個好女孩, 感恩所擁有的好工作, 好婚姻. 她總是害怕捨棄了一切, 最後卻仍是一場空, 在這裡她終於學會正視自己的需求, 原諒自己並不想跟隨大眾的標準. 在峇里島, 當愛情來臨的時候, 她也曾考慮放棄, 因為擔心好不容易找到的自我又在愛情中失去, 但後來她選擇接受, 她是以一個完整的人去接受一個對等的感情, 而不是像以前一樣, 以為自己不完整, 需要尋找迷失的另一半.

痛苦之地是榮耀之地

在《女孩之城》裡面, Vivian從她身邊的女人, 包括佩佩姑姑, 愛蓮娜, 奧莉身上看到一個完整成熟的女人應該是什麼模樣, 愛蓮娜對她的狠狠批評讓她大夢初醒:「妳長得漂亮是因為你年輕, 美貌很快就會離妳而去, 你的朋友跟你在一起, 是因為她們以為妳是貴族, 而妳以為她是明星, 所以才花這麼多時間跟她在一起. 但妳們什麼都不是, 妳不會成為一個有趣的人, 因為你什麼也沒做, 到處玩不是妳的玩具, 妳的生命沒有重量, 也沒有機會成為稍微有重要性的人.」

佩佩姑姑是有趣的人, 她有自己真心喜愛的事業, 她沒有求過丈夫的錢, 所以不需要擺低姿態, 求他回家, 她喜歡他的編劇才華, 享受跟他一起做一場好劇, 但對他的到處捻花惹草淡然處之. 嚴肅的奧莉也是一個有趣的人, 她雖然不愛戲劇, 但她愛佩佩姑姑, 她願意奉獻一切守護劇場的一切, 她對Vivian的教誨「榮耀之地是痛苦之地」是這本書的最佳註解. 當你對別人具有意義的時候, 別人會對你有所期待, 所以你必須時時謹守原則, 當你犯錯的時候, 就必需負起責任, 有時候你也必須要捨棄衝動. 比起毫無榮耀的人, 你會活得比較痛苦, 因為你需要自律, 需要去承擔, 但要做一個成熟的人, 我們就一定要走入榮耀之地. Vivian放下大錯, 她可以躲回家鄉, 找一個什麼都不知道的人結婚, 自欺欺人的去過「好女孩」人生. 但最終 Vivian 選擇接受真正的自我, 也終於成為一個成熟的大人.

感想

身為一個女性, 我一直感覺到各種為女性規劃的刻板道路:不要太晚結婚, 才能生健康的小孩, 找個可以正常上下班的工作, 不用太求表現, 必要的時候, 可以辭掉工作, 專心照顧家庭. 女性為了要做自己, 似乎得更有勇氣, 還有更了解自己才行. 不然很容易就會隨波逐流, 被旁邊的人推著過他們規劃的人生.

MINEBOOK掘冊連結:

https://www.minebook.tw/book_main_page.php?bookid=55_1079160

MINEBOOK掘冊Podcast:

2021年7月5日 星期一

波士頓遊記

去年四月我們原本計劃去波士頓找朋友, 但因為宣布Lock down的關係, 只能黯然取消. 只是真的沒料到再度啟程居然是一年後! 我們終於打完兩劑疫苗, 五月中第一次坐上國內飛機前往波士頓.

美國 2020 年 11 月疫苗開發出來後, 第一批當然是給醫護人員, 再來是老人與照護機關, 等輪到我們的時候, 已經是2021 年 4 月的事了, 我住的德州動作算快的, 像我同事在馬里蘭州, 我打完兩劑時, 他才正準備要被通知打第一劑. 台灣之前沒有疫情的時候, 有一群人一直在攻擊疫苗, 讓民眾不想去打疫苗, 像我媽那時候就覺得似乎不是非打疫苗不可, 沒有去預約自費疫苗, 現在疫情爆發, 同一群人又一直吵著說「沒有疫苗就是政府失職」, 明明全世界的人都在等待疫苗, 我在美國也等了六個月呀, 而且這場疫苗大戰的戰場可以無限上綱, 插隊打疫苗是人性? 人人都想買五百萬劑BNT? 國產疫苗是不是在炒股? AZ疫苗是日本不要的? 只要打過疫苗, 之後死亡都算疫苗的副作用? 即使我遠在美國, 也看得我氣急攻心, 疫苗是結束這場疫情的最終解方, 在台灣卻被到處潑髒水, 吵得亂七八糟, 非常無言.

美國現在幾乎算是恢復正常生活, 連室內場合口罩都是非強制, 飛往波士頓的飛機接近全滿. 在飛機上, 機組人員會提醒乘客沒有吃東西的時候要把口罩戴上, 德州在美國的中間, 飛到波士頓要將近四個小時, 再加上時差, 到波士頓的時候已經是晚上十點, 在機場看到久違的朋友, 真是有夠開心. 朋友非常夠意思讓我們睡他家, 在德州住郊區的我們重新看到各種高樓, 有種懷念的親切感, 波士頓不只是大城市, 還是個老城市, 所以有老城市的一大特點: 很窄的路, 最讓我意外的是, 麻州的人開車非常猛, 不像德州路大條, 每個人開車也都很有禮貌, 只要你打燈, 其他人就會讓你, 朋友說在這裡開車, 禮讓可是會被按喇叭的, 我親眼目睹朋友在十字路口等著左轉, 他等直行的車先過, 就被按喇叭了, stop sign停車還被後面的人超車, 我覺得如果我在這裡開車, 應該會被叭死.

小義大利區

波士頓的華人多, 當然餐館也好吃. 隔天早上我們享受了一頓道地的港式飲茶後, 就去小義大區逛逛. 這一區是波士頓最早開發的移民區, 隨處可見都是紅磚瓦建築, 石頭鋪的人行道, 跟歐洲的感覺非常相似, 這裡隨處可見一團一團的當地旅行團, 因為波士頓是美國獨立的起點, 有非常多重要的歷史景點, 導遊會一一講解這些故事. 如果沒有跟團的話, 也可以跟著波士頓政府所規劃的「自由之路」, 路上鋪了紅磚指引, 遊客跟著紅磚, 就可以參觀這些景點. 我們沒有這麼勤奮, 反正有經過什麼景點就看一下.


The Old North Church 是波士頓最老的教堂, 白色的尖頂非常醒目, 教堂前面有尊 Paul Revere 騎馬的雕像, 據說當時英軍來襲之前, 就是教堂的執事先在教堂掛上示警的燈通知對岸 :「掛一盞是陸軍,掛兩盞是海軍」, 然後 Paul Revere 騎著快馬去通知其他地方的同志, 讓同志得以即時逃脫. 距離教堂不遠, 有個墓地, 是波士頓最老的墓園, 裡面有些墓碑甚至是四百多年前, 當年掛燈警示的教堂執事也葬在這裡. 走到海邊可以看到憲法號停在對岸, 是美國第一艘軍艦, 全部都還是木造的呢.

除了這些歷史景點, 這區最多的就是餐廳. 很多餐廳都布置了外用區, 每一家都是七八成滿, 看得出來這邊已經恢復正常生活了. 尤其義大利甜點 Cannoli 名店 Mike's Pastry 裡面更是萬頭鑽動, 我們根本不想進去排隊, 選了另一家店來嘗試這種義大利傳統甜點, 我之前沒吃過, 外面餅皮脆脆的, 裡面擠入起司餡或是其他各種口味的餡料, 不會太甜, 還不錯吃, 但沒有需要為它排隊啦. 我們一路走到昆西市場, 突然出現的希臘式建築, 裡面是美食街, 據說龍蝦堡與巧達湯非常有名, 不過我們早上吃了飲茶還飽飽的, 而且裡面空氣沒有非常好, 沒逛多久就離開, 前往下一站-哈佛校區.

哈佛

哈佛校區很大, 應該可以說是個小鎮, 如果用走的就太累了, 最好的方式是租個腳踏車. 我們沿著查爾斯河騎了一段, 很幸運的碰到工程的緣故, 所以封路, 可以恣意的騎在馬路上. 朋友說四月的時候, 波士頓還在下雪, 我們五月去正是時候, 到處都冒出粉嫩的綠色, 非常漂亮, 跟德州豔陽下的深沉墨綠很不一樣. 哈佛校區裡的房子的建築風格與德州大相徑庭, 德州地大, 到處是典型的美式鄉村風, 方正佔地很大, 這裡的房子比較偏歐洲的維多利亞式建築, 房子細長高, 兩兩併排, 有小巧的前廊還有突出的三角窗, 看起來很有氣質. 我們在河邊席地而坐, 河面上是勤奮練習的划船隊, 遠遠的橋上不停有青春洋溢的年輕人在跳水嘻鬧, 離我們不遠是對剛開始發展戀情的情侶, 好像話永遠都講不完, 這就是大學生活, 離我們好遠好遠了.

每個地方的雕像, 都有摸了腳趾會好運的傳說

龍蝦大餐

朋友說吃龍蝦不用去餐廳, 自己清蒸就非常好吃, 帶我們繞去墨西哥超市買活的龍蝦, 現在龍蝦一磅 9 元, 他說現在時間還沒到, 等到真正盛產的時候, 一磅會低到 4, 5 元, 有夠便宜! 我們一人一隻龍蝦, 又買了一些大蚌來配. 原本我們還要買一些酒來配, 結果到處都買不到酒, 麻州不像德州, 任何大賣場都有賣酒, 在麻州需要酒牌才可以賣, 有些大賣場有賣, 但很多都沒有, 我們一連跑了三個賣場都沒有賣, 真是讓人驚訝, 是不是越冷的地方窩在家酗酒的可能性越高, 所以管制比較嚴?

龍蝦帶回家以後, 把身體清潔乾淨, 丟進鍋裡蒸熟即可. 新鮮就是好吃, 肉質緊實有彈性, 好久沒吃到這麼「青」的海鮮了. 朋友說有時候他傍晚去散步, 就去港口邊撿一些海瓜子回來, 週末可以去海邊釣魚, 平時上班的時候, 有時會碰到大船出港, 橋要升起來, 事實上他來機場接我們的那晚就碰到橋升起來, 所以等了一下, 在波士頓, 海真的離得好近好近.

海邊的曼徹斯特

隔天我們要一起去新罕布夏州的白山國家公園走走, 往北開的時候, 朋友順道帶我們去東北角的海邊小鎮看看. 其中一個小鎮叫「Mechester by the sea」, 當初那部同名電影就是在這裡拍攝的, 我一直以為「海邊的」是形容詞, 沒想到是小鎮的名字, 好詩意喔, 但那部電影卻悲傷得無以復加. 不過我們去的時候陽光正好, 看起來一點都不陰鬱. 

朋友帶我們去他釣魚的秘境, 一座燈塔, 居然在這裡碰到台灣人, 他們移居波士頓已經三十幾年, 今天剛好帶八十幾歲的媽媽出來走走. 在美國很容易碰到中國人, 尤其是近年來中國移民越來越多, 碰到台灣人的機率相對就降低了. 我們在燈塔待了好一會, 我現在住的地方開到海邊至少要四個小時以上, 已經好久沒看到這種接近360度的海景了, 朋友是台東人, 他說他當初出來唸書找工作, 首要條件就是要靠海, 海已經內建在他的基因裡面, 如果離海太遠太久, 身體會哭泣. 我來到德州, 很想念台灣的山, 德州這裡很平, 要開到州界才有高山, 需要8, 9個小時, 我以前不知道我也會這麼想念海, 這次看到久違的大海, 才發現原來我也需要補充海的能量.

白山國家公園

白山是麻州人的度假勝地, 爬山來這, 划雪來這, 避暑也來這, 更是知名的賞楓勝地, 朋友說他上回來的時候, 很多地方都還鋪著雪, 水還在結凍狀態, 這次已經全面進入春天, 是截然不同的風情. 進到新罕布夏州後, 開車人就恢復理智了, 一派詳和, 不過這裡的車牌上刻著「Live Free or Die」(不自由, 毋寧死), 又透露出內在堅毅不妥協的性格, 新罕布夏州是美國第一個獨立的地方, 還制定了自己的憲法, 六個月後, 才與其他 13 個州成立美國, 我想這裡的州民應該很驕傲自己的歷史吧. 

白山過往都充滿了觀光客, 但因為疫情的關係, 旅館去年都沒有客人, 今年剛剛開放, 我們是入住旅館的第一組客人. 雖然已經是五月中了, 但這裡的溪水仍舊凍到會痛, 朋友說這裡下雪的時間真的很長, 可以出遊的時間也就3, 4個月, 轉瞬即逝, 得好好把握太陽曬得會暖暖的時候, 太長時間曬不到太陽, 真的會憂鬱, 難怪賣酒管制這麼嚴格.


回程

波士頓回去的飛機極早, 朋友超夠義氣的五點半起床送我們去機場, 約好下次換他們來德州找我們. 畢業十幾年, 很多朋友都只剩網路上聯絡, 現在還能面對面見面的機會少之又少, 這次朋友還陪我們進行了兩天的公路旅行, 在路上可以盡情聊天, 非常爽快, 時間能浪費在這些美好的事物上, 真是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