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9日 星期三

MINEBOOK掘冊--馴羊記

 《馴羊記》是一本小說, 但又像是作者的旅遊見聞筆記, 虛實夾雜, 作者寫了西藏的歷史, 寫了西藏的生態, 寫了那裡的牧民生活, 也寫了那裡的政治現況, 非常精采. 

最巧妙的是, 作者還在書裡面假造了一本日文書, 書名也叫《馴羊記》, 是一個日本僧人所留下的日記, 他為了學習佛法, 在1960年代前往西藏, 達賴喇嘛已經逃離西藏, 中國對於西藏的進出管制非常嚴格,  僧人必須從尼泊爾才能繞道進入西藏.  僧人還透過他所侍奉的藏傳佛教大師桑吉仁波切口述, 記錄下西藏被中國接收之初的過程. 於是我們在同一本書裡面, 可以看到各個時期的西藏.

西藏的佛教

西藏的佛教信仰是藏人的生活核心, 很多人一生最大的心願就是去拉薩朝聖. 位於拉薩的大昭寺有個國寶, 是釋迦牟尼的十二歲佛像. 據說釋迦牟尼在世的時候, 曾經讓工匠依他八歲, 十二歲與二十五歲的模樣做了三尊佛像, 當佛教傳入中國的時候, 印度把八歲像與十二歲像這兩個無價之寶送給了中國皇帝, 後來唐朝的文成公主, 嫁給了當時一統西藏的松贊干布王, 公主就把這兩尊佛像帶來西藏, 建了小昭寺來八歲像, 建了大昭寺供奉十二歲像. 這兩尊佛像在這裡被虔誠的藏民供奉了千年之久, 但到了文化大革命的時候, 八歲佛像被砍成兩截, 只有十二歲像僥倖逃過一劫, 被完整保存下來. 而二十五歲像則是在更早之前, 就毀於印度的戰火之中. 從此以後, 世上只剩一尊佛祖的真人像, 對於許多佛教徒而言, 見到這尊佛教就如同見到佛祖本人, 意義非凡, 恨不得把一生所有的積蓄都奉獻給佛祖, 僧人會把信徒奉獻的金箔一層一層貼到佛祖的臉上與身上, 結果佛像變得越來越圓潤, 後來不得不每隔一個月, 就把過多的金箔刮下來, 並且重新描繪佛祖臉部的細節, 這些刮下來的金箔則拿去修補大昭寺的金頂. 

看到書中這段描述, 我不禁開始想像一個越來越豐腴的佛祖, 是不是就像人有錢以後, 開始錦衣玉食, 體態也會變得越來越寬一樣呢? 而且如此反覆的重繪佛像臉部, 他還會是原本的模樣嗎?一個已經不像釋迦牟尼本人的佛像, 還有見它如見真人的意義嗎? 這好像那個哲學問題喔. 特修斯之船, 如果有一艘船, 在航行的過程中, 一個一個換掉原本的零件, 那麼這艘船還是原本的船嗎? 如果不是的話, 那從什麼時候開始不是原來的船了呢? 這個問題就像當我們說西藏不是原來的西藏, 那麼是從哪一刻開始不算呢?

西藏的生態

藏人放牧是青康藏高原的主要經濟來源與生活方式, 好的牧羊人會觀察草原的生態, 確保一個地方不會因為放牧太過密集, 牧草來不及長出來, 或是長期被閒置, 以致於牧草已經被灌木叢可取代, 藏人傾聽環境的聲音, 維繫好彼此的距離. 但中國接管西藏之後, 共產黨認為放牧是一件非常沒有效率的事, 土地就是要用來生產, 於是大舉把草原破壞掉, 改去種糧食, 但這些植物根本無法在青康藏高原存活. 草原的生態被破壞以後, 寸草不生,  中國政府不肯承認集體農場的錯誤, 反倒把草原荒漠化怪到藏人的放牧方式, 要求這些代代放牧為生的藏人遷離草原, 去工廠工作.

西藏高山林立, 每座山都有山神, 每個村里都有負責保佑族人平安的神山, 雖然佛教是藏人的主要信仰, 但藏人也拜山神佛. 在藏人的心目中, 佛祖菩薩比人高了不知多少境界, 所以人類向佛求什麼都可以, 但山神跟人類比較接近, 他雖然有一些人類沒有的力量, 但你不能太貪心, 向山神祈求太多, 這樣山神會生氣. 西藏山區有豐富的礦產, 中國政府接管以後, 開始修建公路, 只要偵測出礦脈, 就用大批火力把山炸出坑洞, 讓礦工入駐開始開採. 因為採礦活動, 這些土地會有大量的重金屬污染, 這些粉塵, 懸浮顆料要嘛飄散到鄰近地方, 要嘛進入地下水或是河流, 這些空掉的山脈也會造成土地塌陷. 在高原的開採成本本來就比較高, 只要成本入不敷出, 這座礦場就被廢棄, 於是西藏的山被炸得千瘡百孔, 當藏人看到河流變色, 牛羊生病的時候, 他們只能無奈的說, 山神生氣了, 我們向山神拿走太多東西了.      

青康藏高原上曾經到處都是藏羚羊, 但後來銳減了九成以上, 因為漢人發現藏羚羊的毛極為柔軟, 他們把羚羊的毛做成高價的圍巾賣到世界各地, 捕獵者甚至專挑剛生產完, 體力比較虛弱的母羊, 因為他們跑得比較慢, 比較容易射殺, 但失去母羊的小羊也活不下去了.

這些在西藏發生的事其實也不只發生在西藏而已, 人類的活動對地球造成的影響超過以往任何時候, 地球的歷史是以地球上不同時期的岩石種類與地殼變化來做界線, 我們可以從岩石的成份組成推估出當時的天氣還有地形, 一些地質學家提出了了一個想法, 他們認為從工業革命以後, 應該要稱呼為「人類世」, 因為人類的活動大幅改變了地球的面貌, 空氣裡的二氧化碳, 二氧化硫大大提升, 隨著地球溫度漸漸升高, 地球兩極的冰層一直在融化, 大量的生物滅亡, 或許如同作者所說, 這不是人類世, 而是孤寂世. 之前在討論這次席捲全球疫情的起源的時候, 有個說法是, 身上帶有病原體的蝙蝠棲地遭到破壞, 他們不得不搬到離人類越來越近的地方, 於是將致命疾病傳染到人身上. 這次人類靠著疫苗勉強控制下來, 那麼下次呢?  

感想

大學的時候, 我參加的登山社括起了一陣去西藏的風潮, 當時要去西藏, 很多人都是先去四川辦假的中國人身份證, 西藏對外國人管制很嚴, 但對中國人比較寬鬆. 進去以後, 可以自由的安排行程. 我沒有跟上那一波風潮, 後來中國也收緊了對中國人的轉制, 要去西藏就要跟團, 只能團進團出, 去他們給你看的地方, 參加他們安排的行程, 這樣一點意思都沒有, 我就沒有再計劃去西藏了. 

後來我去了尼泊爾, 尼泊爾在喜馬拉雅山的另一側, 當年很多藏人會從尼泊爾逃往印度, 但後來尼泊爾變成軍政府執政以後, 逃亡的路線就越來越限縮, 越來越困難了. 我在尼泊爾的時候, 看到不少的藏人, 那裡隨處都可以看到藏傳佛教的五彩經幡, 經幡上面會寫經文, 聽說當風吹過經幡的時候, 就代表念了一次經文. 有趣的是, 尼泊爾還有很多的中國人, 他們都來尼泊爾這裡爬喜馬拉雅山, 因為西藏管制比較麻煩, 如果要爬山, 不如來尼泊爾. 

在喜馬山亞山區, 有很多一個人的旅行者, 他們每天走七 八個小時, 從一個村落走到下一個村落, 到了以後, 就安靜的坐在角 落, 喝一壺熱熱的茶, 不說一句話, 那種平靜, 外面很難找到. 舉目望去, 四週全是五千公尺的以上的高山, 我覺得人類真的很渺小, 我停止想自己的事, 我很專心的讚美地球的偉大.  

MINEBOOK掘冊

https://www.minebook.tw/book_main_page.php?bookid=13_1104318

MINEBOOK掘冊Podcast:

MINEBOOK掘冊--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

 《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是從一個特別的角度來看台灣歷史, 它是從文學家的角度. 而從書名就說明了作者想討論的不是這些作家的作品, 反而更聚焦在他們的人生.

這本書還有個副標題「戒嚴台灣小說家」, 戒嚴時期台灣有白色恐怖, 有些題材你不能碰, 碰了就要入獄, 有本省外省的省籍問題, 本省菁英受到嚴重的壓制, 各個領域, 不管是政治上或是文化上, 都是外省人當家作主, 有語言問題, 當時的台灣人在年輕時受日本教育, 學的是日文, 但是國民黨政府一聲令下, 全部都只能講中文寫中文, 一時之間台灣人進入了失語狀態, 他們寫不出來想寫的東西, 就算能寫出來也肯定不會像母語者一樣的流暢, 這些戒嚴時期的這些作家, 他們只剩中文, 一個他們一點都不熟悉的語言去創作, 他們該怎麼辦呢? 這些作家的人生, 正反應了當時的時代背景, 他們所面臨的困境, 他們所做出的選擇, 就代表了一部份台灣人的故事.

海外的文學觸角-聶華苓

當時聶華苓在「自由中國」雜誌社工作, 擔任文學編輯. 這本雜誌的創辦人雷震是國民黨高層, 真心相信要在台灣實施自由民主, 所以當他看到蔣介石把總統做成了皇帝, 不惜違憲也要當三任總統的時候, 「自由中國」開始批評蔣介石各種倒行逆施的舉動, 成為蔣介石的眼中盯. 雷震相信政黨政治是民主制度的重要核心, 於是勇敢率先出來組黨, 這個舉動徹底激怒蔣介石, 他立刻下令把雷震關入監獄, 關閉「自由中國」, 聶華苓雖然沒有入獄, 但遭到特務全天候的監視與竊聽, 身邊沒有任何朋友敢與她來往, 而就在這個時候她認識了安格爾. 這個美國人對聶華苓一見鍾情, 一直邀請她去美國愛荷華州參加作家工作坊, 參加這個工作坊的人可以在那裡專心的寫作, 安格爾正是這個工作坊的主持人. 聶華苓對這個初見面的美國人所發出來邀請, 下意識的回答「不可能」, 先不論她只認識這個人三天而已, 光她現在被特務監視的敏感身份, 她根本不知道國民黨政府會不會放她出國.

不過安格爾沒有放棄, 即使離開台灣, 他還是一天一封信寫給聶華苓, 持續熱情邀約她. 可能是安格爾的真心感動了天, 聶華苓居然奇蹟式的在隔年成功出國, 她真的去到了愛荷華州的作家工作坊, 在這裡她寫出了她的代表作《桑青與桃紅》, 這本小說的背景正是中國近代史的縮影, 主角在中國出生, 後來國共內戰, 逃到台灣, 最後又移民到美國. 在美國後, 聶華苓與安格爾結了婚, 跟他一起主持作家工作坊, 這個工作坊邀請了超過一千兩百位, 來自世界各地的作家, 在聶華苓的大力推動下, 也包含了許多台灣的作家, 像是白先勇, 陳映真, 王楨和, 鄭愁予, 張大春等等, 在那個封閉的年代, 聶華苓讓許多台灣作家有機會接觸到世界.

文學的力量

以前以為是安格爾的真心感動了天, 不過在這本書裡面提到, 其實這個作家工作坊的背後金主是CIA, 也就是美國的情報局, 也許聶華苓當時可以出國, CIA可能也出了一份力. 為什麼CIA會在一個純文學計劃裡面扮演重要角色呢? 目的是為了推廣美國的影響力. 一個國家的影響力不只來自由硬實力, 像是軍事的力量, 經濟的力量 , 還有很大一部份是軟實力, 像好萊塢的電影產業, 日本的動漫, 韓國的Kpop, 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的品味與價值觀. 作家工作坊也是一樣的道理, 美國讓這些一流的作家到這裡來, 寫他們在原本國家沒辦法寫的東西, 讓他們看到在美國, 一個自由民主的國家, 生活是什麼樣子, 這些作家寫出來的作品會漫漫的滲透到下一代, 下下一代, 這就是文學的力量. 它不像科技, 可能十年就全部換新, 但我們現在仍舊會讀十年前出版的文學作品, 甚至百年前的作品, 這些故事裡所傳遞的想法也會源源不絕的流傳下去. 這也是為什麼前輩們會這麼努力的想要建立「台灣文學」, 要讓一群出生在台灣, 生活在台灣的人, 寫出在台灣發生的故事, 透過這些作品, 台灣人的生活方式與思想就能夠被保存, 被擴散, 台灣人的主體性也會在這些作品中被表現出來. 

台灣文學的功臣-鐘肇政與葉石濤

如果提到建立台灣文學的功臣, 我們一定會提到兩個人, 一個是鐘肇政, 一個是葉石濤. 當時本省籍的作家面對的環境極為惡劣, 在國民黨政府「禁止日文」的政策之下, 他們不得不用完全不熟悉的中文創作, 即使這些作家各個才華洋溢, 他們還是得面臨無數次的退稿. 鐘肇政就是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 想辦法串連起當時為數不多的本省籍作家.

他們組成了一個切磋文學的社團, 這個社團運作非常陽春, 每一期的值日生會把自己的作品寄給社團名單上的下家, 下家看完作品, 會把意見寄給鐘肇政, 再把同一份作品寄給下下家, 如此反覆進行, 最後鐘肇政就會匯集所有人的意見, 寄回給作者修改. 作品修改完後, 鐘肇政會幫作品尋找適合的刊物投稿, 如果被退稿, 還會跟作者討論內容該如何修正, 要寫什麼樣的內容比較容易刊登, 甚至當自己的小說好不容易獲得連載機會, 他會立刻告訴其他作家朋友, 自己的作品何時會結束連載, 要他們在之前寫完一個長篇, 這樣他就可以幫忙投稿, 佔下他空出來的版面. 很多的作家都只想著自己的創作, 但鐘肇政卻不只想到自己.

鐘肇政的角色是幫本省籍作家出謀劃策, 想辦法讓他們的作品刊登出來. 等到作品刊登出來以後, 就需要有評論家來解析作品, 幫讀者了解作品的價值, 這正是葉石濤在做的事. 他原本在日治時期是個小說家, 但到了國民黨政府時期他就不寫小說了, 取而代之的, 他開始寫文學評論. 他的目標是「寫下台灣文學歷史」, 所以他不只評論本省籍作家的作品, 他是為每個當代的台灣文學作品都留下評論, 他也補上大量日治時期作家的作品評論, 他不是專業的學者, 他寫評論靠的是大量的閱讀所建立起的個人品味, 但他的評論是日後學者研究台灣文學重要的參考.  後來他終於在1987年完成了 《台灣文學史綱》, 第一部由台灣人寫的文學史.

鐘肇政和葉石濤都是很有意識很有組織的在為台灣文學開疆闢土, 他們雖然有曾經創作, 但後來發現改用中文寫作, 他們成為不了第一流的小說家, 所以他們自願退居幕後, 去架設舞台, 讓其他人有舞台可以表現, 架設鎂光燈, 讓他們成為舞台的焦點, 我覺得這樣的胸襟非常了不起.  他們必須忍辱負重, 明明心中想要的是有獨立主體性的台灣文學, 但在國民黨政府的監視之下, 只能先把台灣文學說成是一種鄉土文學, 之後再逐步的脫下鄉土的保護殼, 在幾十年後, 終於成為堂堂正正的台灣文學.

感想

在這本書裡面介紹的作家中, 我最熟悉的就是陳映真. 但他恐怕是最讓人五味雜陳的一個. 我讀過最多他的小說, 我記得學生的時候, 讀他的作品「山路」, 深受感動. 鐘肇政很欣賞陳映真, 當他在編台灣文學作品集的時候, 曾說陳映真的作品值得單獨一冊, 因為有太多好作品了. 但是陳映真拒絕了鐘肇政, 他拒絕成為台灣文學的代表之一, 陳映真堅持台灣就是中國的一部份, 除非鐘肇政出的是《中國台灣文學作品集》, 不然他不會同意自己的作品收錄其中. 我覺得正是台灣獨特的政治環境造就了陳映真的信念, 因為對國民黨太過失望, 所以對左派共產黨有了近乎偏執的信仰. 如果陳映真長在中國, 經歷過各種革命, 他對中國共產黨的期待可能早就灰飛煙滅. 他後來被中國尊敬的供起來, 也是因為他是出身台灣的作家. 「台灣」是組成陳映真很重要的一個元素.   而不管任何時候出的台灣文學史或是在討論台灣文學作家, 我們一定都會提到陳映真. 因為陳映真的矛盾恰恰說明了一部份台灣人的矛盾, 其實非常有代表性.

很長一段時間, 台灣文學都被視為是中國文學的 subset, 但台灣文學並不只受到中國文學的影響, 台灣文學中可以看到很多日本的用詞與口氣, 代表台灣深受日本文化的影響. 台灣經歷各種政權, 迷惘的國家認同與身份認同, 或是民主化過程中的各種政治事件, 都是政治文學的養份. 台灣對同志文化的包容, 使台灣的同志文學生氣勃勃. 台灣人的獨特之處, 正從文學中展露無遺. 

MINEBOOK掘冊連結:

https://www.minebook.tw/book_main_page.php?bookid=7_1114002

MINEBOOK掘冊Podcast:

2021年9月15日 星期三

MINEBOOK掘冊--這是我的名字

 《這是我的名字》寫的是一起2015發生的性侵案, 這個案子之所以會全國皆知是因為當時的判決非常的輕, 僅僅判處加害人六個月的刑期, 還可以緩刑, 受害者對於判決結非常失望, 她把她當時寫給法官的陳情書公布在網路上, 結果瘋狂的被轉載, 大家一片譁然, 覺得這個判決也對加害者太寬容了吧. 他確確實實做錯了事, 為什麼不用負起責任. 在性侵的案件裡面, 通常會把受害者的名字匿名, 算是保護者, 因為大部份的性侵受害者往往會受到很多的責難與質疑, 但這個案子的受害者決定用自己的真實姓名來寫下事情的經過, 出版這本書, 這也是這本書名的由來.

事件發生

香奈兒跟著妹妹去參加史丹佛大學的一場派對, 她沒有打算去認識什麼新朋友, 只是想去喝酒, 放鬆一下. 但當她再度醒來的時候, 一時之間搞不清楚自己身在何處, 身邊有警官, 有護理師忙進忙出, 從他們口中的描述, 香奈兒拼湊出來事情的經過: 有兩個人發現她半裸的躺在校園的暗處, 他們同時也在現場抓到一個行蹤鬼祟, 急急忙忙要跑走的年輕人, 香奈兒對於警官所說的經過感到很陌生, 她不記得自己是怎麼離開派對的, 也不知道他們口中說的那個人是誰.

剛醒來的她想去上個廁所, 但警官阻止了她, 表示他們需要需要採集她的尿液, 警官語帶保留的說「我們合理懷疑妳有被性侵的可能性」. 香奈兒被護理師帶去做各種檢查, 她才意識到自己的內褲不見了, 頭髮上全部都是松針樹葉, 她的屁股上有不明的淤青, 但她不記得任何事, 不記得怎麼被送上救護車, 她的手機不在身邊, 她想到聯絡不上她的妹妹一定急瘋了吧, 香奈兒想既然警官說已經抓到人了, 那麼現在她只想趕快回家.

提出告訴

當香奈兒接到檢察官的電話, 問她要不要提出告訴的時候, 她沒有想太多, 直覺得回答「好」, 既然人是當場被抓到, 這個案子會有多難? 那時她還不知道這個叫作布羅克的年輕人, 是有望參加奧運的游泳明星, 他在被抓後不到二十四個小時, 就已經交保重獲自由. 在布羅克聘請律師以後, 他有了一套全新的說詞. 他宣稱他有取得香奈兒的同意, 他的確用手指進入了香奈兒的下體, 但後來他不想要繼續下去, 所以打算離開, 卻被不明所以的兩個人撲倒在地, 還報了警, 但這只是場誤會, 是合意約砲, 不是強暴.

香奈兒這時才開始意識到擺在她前面的障礙有多高, 她喝醉酒記憶斷片有多不利, 即使她知道自己絕對沒有答應布羅克, 但她提不出確切的反駁說詞. 感謝她有兩個目擊者, 很多的性侵案因為現場只有兩個當事人, 往往連立案都沒有辦法. 感謝她有男友, 有穩定的關係, 這點讓她更符合一個「合格的被害者」的形象, 但「醉到什麼都不記得」大大扣了分, 為什麼這麼晚還不回家? 為什麼要讓自己喝這麼醉? 自己都不懂得保護自己, 難怪會發生這種事. 這些來自大眾的批評也成了香奈兒的自我懷疑, 她反覆的責怪自己, 覺得如果沒去派對的話, 這件事就不會發生, 直到後來她才終於想通「事實上這件事還是會發生, 只是是發生在別人身上. 發生強暴絕對不是自己的錯, 只要沒有經過我的同意, 沒有人可以碰我」.

冗長的法律程序

法院程序出乎意料的漫長, 開庭日常常更動, 妹妹還在上學, 需要為了出庭作證, 橋考試時間, 香奈兒原本還在上班, 如果要出庭, 她就要請假, 但常常請了假之後, 開庭日又改了. 這起案件已經上了報紙, 報紙沒有登出她的名字, 在案件中, 她被賦予了一個新的匿名身分:無名艾蜜莉. 香奈兒感覺自己好像也分裂成兩個人, 一個是香奈兒, 一個是艾蜜莉. 香奈兒又會寫文章又會畫畫, 她才畢業七個月, 剛找到心儀的工作, 打算一展長才, 她還是個很會照顧妹妹的姐姐, 但艾蜜莉卻常常失眠, 動不動就掉眼淚, 常常工作一半就發呆, 艾蜜莉連自己都照顧不好, 還怎麼照顧妹妹? 這個艾蜜莉拖累了香奈兒, 最後香奈兒不得不辭去工作, 整整一年半的時間, 她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與檢察官準備開庭的內容, 她的人生好像停滯了, 報紙上總在說布羅克是明日之星, 他贏得了多少獎牌, 他會去參加奧運, 沒有人知道艾蜜莉的人生是什麼樣子, 或者她是個什麼樣的人.

在法庭上, 她不是個完整的人, 她的身體各部位照片都被標了號, 法庭上的每個人都看過她的屁股, 她的乳房, 她的下體, 她需要一遍又一遍的陳述她所記得的事情經過, 只要稍有出入, 就會被律師提出來質疑, 她需要表現的哀傷, 但又不能失控到連話都講不清楚, 她不能夾雜任何「我覺得..」「我想…」等這種會誘導陪審團的句子, 對方律師會毫不留情的打斷她. 回到家裡, 她也不能跟妹妹討論任何跟案件有關的內容, 免得有共謀的嫌疑. 當香奈兒終於克服了一關又一關, 得到陪審團的「有罪」判決時, 她以為正義終於來了, 但現實沒有這麼簡單.

殘酷的結果

陪審團只能做出「有罪」或是「無罪」的決定, 最後的量刑是由法官決定. 法官說「布羅克正值青春, 沒有犯罪記錄, 沒有使用武器, 也沒有事先計劃, 他沒有對被害人造成嚴重的傷害, 且本人已經表現出由衷的悔意.」基於以上種種理由, 法官僅判定布羅克六個月的郡立監獄, 還可以緩刑. 郡立監獄的英文是jail, 跟prison不同, 是關輕罪的地方. 但「性侵」應該是重罪, 刑期最少兩年起跳, 法官的判決等於間接否定了布羅克有性侵的事實. 判決出來的時候, 布羅克的爸爸出來表示「這個判決很合理, 我們不能因為這不到二十分鐘的事件, 毀了這個二十年來努力不懈的年輕人.」爸爸這樣的發言, 很難相信布羅克會對香奈兒產生由衷的歉意, 他應該只有想到自己可能不能參加奧運的懊悔吧.

感想

每次有性侵或是性騷擾案件發生, 社會大眾就會忙著質問:為什麼衣服要穿這樣? 為什麼要跟他單獨共處一室? 為什麼不反抗? 為什麼事情發生的時候你不說, 要隔了這麼久, 才決定提出控告? 好像你必須滿足所有被害者的條件之後, 才有資格坐上被害者的位子. 但我們不會這樣要求加害者, 我們會說是酒精降低了他的判斷力, 是男人的天性, 還有一些人會大言不慚的說「你要阻止我呀, 你不說, 我怎麼知道不可以這麼做? 」真的是非常荒謬. 香奈兒無法在體制內獲得正義, 不得不訴諸大眾媒體的力量, 希望有一天性侵的受害者可以像被搶劫的受害者一樣, 就是一個單純的受害者, 不會再因為各種奇奇怪怪的標準, 被判定是不合格的受害者.

MINEBOOK掘冊

https://www.minebook.tw/book_main_page.php?bookid=38_1114517

MINEBOOK掘冊Podcast:

MINEBOOK掘冊--摯友

 

《摯友》這本書的介紹吸引了我的注意「她的摯友自殺, 還沒從震驚與傷痛之中恢復過來, 就收到一個更意外的請託: 照顧摯友留下來的大丹狗阿波羅, 目測體重超過 80 公斤. 阿波羅不能明白主人突如其來的離去,因此深深受創, 陷溺失落傷痛的他們,漸漸成為彼此的救贖…」, 身為兩隻狗的主人, 對人與狗的故事絕對買單. 看了以後, 發現這本書不只跟動物有關, 還是一本寫給創作者的書.

評價是兩面刃

主角與死去的摯友都是以文學創作為生, 因此小說中有許多關於文學創作的觀察與思考. 雖然小說的描述以文學為主, 但適用於各類的創作.

創作的人心裡都存在一個理想的讀者形象, 這個人跟我一樣對某個知識特別喜愛, 我想要表達的意思與感動他都能感同身受. 以前的時代, 創作者可以留著自己美好的想像. 但到了網路時代, 讀者的真實回饋會透過留言, 評價等呈現在你面前, 突然間你才發現, 原來錯讀你想表達的意思的讀者還不少, 他們因為你從未表達過的事情責罵你, 讓你有屈難伸, 即使他們讚美你, 但如果是在讚美那些不是你原意的事情, 你也不知道該不該感到高興, 該不該接受. 就像你精心滷了一鍋牛肉, 結果對方吃了以後, 大口稱讚說這鍋五花肉真是太好吃了, 你是該糾正他, 還是就默默收下關於「好吃」的評價.

goodreads是美國最大的書評網站. 最近這個網站出現大量的一星評論, 有些作家收到勒索信, 表明如果不付錢, 就會用負評讓他們的書消失在茫茫書海中. 即使不是這種惡劣的勒索行為, 在「政治正確」的年代, 很多負評也已經不是針對內容本身, 而是在批評創作者所擁護的價值觀, 例如哈利波特的作者JK羅琳, 她最近捲進了一個大麻煩, 起因是因為她支持了一個學者的言論, 這個學者批評那些沒有做過變性手術的男性是在「冒充女性」, 她反對這些人只基於心理認同自己是女性, 就要求法律承認他們是女性, JK羅琳轉貼了學者的貼文, 結果LGBT團體把對這個學者的怒氣轉移到JK羅琳身上, 認為JK羅琳居然歧視變性人, 要求下架哈利波特, 即使哈利波特的內容跟變性人一點關係都沒有. 在小說中, 自殺的教授顯然時常跟學生搞師生戀, 利用不對等的權勢關係, 享受源源不絕的青春肉體, 在meetoo的年代, 我們是不是也要禁止出版他的作品? 在網路時代, 一部作品要受到客觀的評價, 真的太困難了.

創作者的難題: 要寫讀者想看的 ? 還是寫自己喜歡的

在小說中, 主角在寫作之餘, 也在教授寫作課程. 在課程上, 學生跟她抱怨「為什麼要讀這些已經絕版的作品?它絕版代表它賣不好, 難道我們不該讀些更成功的作品嗎?」所謂的成功當然是指那些賣得好, 有市場的作品, 這顯然是創作者亙古不變的難題: 到底是要寫自己想寫的, 還是寫讀者想看的?

最理想的狀況當然是你喜歡的也是讀者喜歡的, 但大部份的時候還是得做出選擇. 大眾喜歡的很多人做, 我來做不一定做得出新意, 但也許可以蹭到一點熱度. 挑自己喜歡的, 很多時候會自我懷疑, 是不是只是在求一個自我滿足, 創作者當然需要別人認同, 如果迴響很低, 就會開始想, 哪裡做得不夠好? 還可以怎麼改? 但一直想這些事, 就會失去初衷, 做出自己一點都不喜歡的作品.

創作者的個性

創作還有一件事很重要: 一定要有「個性」, 在網路世界有個專有名詞, 叫做「人設」, 人設做得成功, 別人就會把你跟一個具體的形象連結在一起, 這個人設也會幫助你跟其他人做出市場區隔, 但堅持人設非常不容易, 最近剛推出新節目「千金私廚」的paris hilton是網紅始祖, 在節目裡面她極盡誇張的穿著完全不合時宜的衣服去超市買菜, 戴著美麗但是無用的手套切菜, 什麼菜都灑上亮粉, 符合她熱愛閃亮亮的風格. 我們一想到她, 就想到「任性富家千金」. 但於此同時, 她推出了她的記錄片, 在記錄片中她承認這個金髮傻妞的形象是她創造出來的, 並不是她本人, 她雖然出身富裕, 但因為年輕時候的經歷, 讓她非常想離開家, 賺自己的錢, 於是她創造了一個角色, 並用這個形象建立了起她的商業帝國, 她被人看到的每一分每一秒, 她都在扮演這個角色, 做到這種程度, 也算是另一種終級的創作了.

MINEBOOK掘冊:

https://www.minebook.tw/book_main_page.php?bookid=99_1094789

MINEBOOK掘冊Podcast:

2021年9月2日 星期四

MINEBOOK掘冊--我反對, 不恐龍大法官RBG第一手珍貴訪談錄

RBG(Roth Bader Ginsberg)應該是全美國最有名的大法官, 一個原因是她是有史以來第二位女性大法官, 一路以來為性別相關的法案貢獻很多, 另一個原因是有個大學生為她做了一個網站, 網站名稱是「聲名狼籍的RBG」, 裡面記錄了大學生看了她的意見書所受到的啟發, 讓她「勇於反對」的形象深植於年輕人心中.

她在去年九月因為癌症過世, 去年她去世的時候, 在美國引起了巨大的討論, 因為她的去世代表了當時還在任的川普總統了獲得了第三次大法官的提名權, 進步派與保守派的大法官比例可能會來到懸殊的3:6, 由於美國大法官是終身制, 所以表示這種比例可能會維持二, 三十年, 很多人擔心一些保守派支持的法案會捲土重來, 而大法官所做出的判決會影響下一代, 甚至下下一代. 當時的討論裡面有提到在歐巴馬總統還在世的時候, 曾有人建議 RBG 主動退休, 讓歐巴馬總統有機會提名進步派的大法官, 但 RBG 拒絕了, 她一直都懷抱著一個無比慎重的心態面對每一個判決, 也相信她的同事與她一樣, 在最高法院, 大家用道理說話, 不是用意識形態決定立場.

性別歧視法案

RBG 最有名的案子之一曾被翻拍成電影「法律女王」, 在這個案件裡面, 一個男性需要照顧母親, 想向政府申請看護補助卻被拒絕了, 因為法條裡面規定申請人必須是女性, 顯然制定法律的時候, 先入為主的認為「照顧」是女性的工作, 這是一種對女性的歧視, 而當時像這樣的法律多不勝數, 女性不能加班, 因為她要回家照顧小孩, 女性一定是「被扶養人」, 而不是「扶養人」, 所以無法申請生活津貼, 女性不能在酒吧工作, 因為酒吧出入份子太複雜, 對女生來說太危險, 諸如此類看似「善意」的法律, 都是在把女性套入一個既定的框架裡面, 覺得妳可以做這個, 妳不能做那個.

RBG 從學生時代就看盡各種對女性的歧視, 她進了哈佛法學院, 500 人中只有 9個女生, 代表她是佼佼者中佼佼者, 卻被院長直接質疑為什麼要來佔掉男生的位置. 從明星法學院畢業, 居然找不到律師事務所的工作, 因為許多人都認定女性太過情緒化, 沒辦法勝任律師. RBG 的目標是爭取女權, 打破這些性別歧視, 但她沒有把目光僅限於女性, 因為性別歧視可能發生在女性身上, 也可能發生在男性身上, 就如同這個案件裡面有心想要照顧母親的兒子, 卻因為男性身份, 沒辦法申請到補助, 這是「男主外女主內」的刻板印象, 不只綁住了女性, 其實也綁住了男性.

RBG 在性別歧視的案件裡面, 往往追求的是「兩性有一樣的待遇」, 例如要爭取懷孕女性的權利, 她的方向是讓男女都可享有育嬰假, 而非爭取女性的生產假, 因為她認為如果突顯懷孕女性的特殊部份, 反而會讓女性更難受到雇用. 這樣的立場讓她受到一些女性主義者的批評, 認為她不是真正的支持女權, 抹煞了女性的特點, 覺得女性得變成男性一樣, 才可以享受平等, 這樣的歧見在「羅訴韋德案」來到最高點.

墮胎法案

在「羅訴韋德案」中的當事人住在德州, 她懷孕了但不想要這個小孩, 但當時德州州法規定只有在遭受性侵, 懷孕女性有生命危險或死胎的情況下才能墮胎, 於是她控告「州政府傷害了她的隱私權」, 女性決定要不要墮胎應該屬於她自身的隱私範圍, 她與醫師討論即可, 州政府不可以干涉.

最高法院同意懷孕對女性來說, 不論是生理上或是生活上都影響極大, 因此她有權自己做出是否墮胎的決定, 但另一方面國家也有權保護生命, 不論是懷孕的女性或是腹中的胎兒, 所以必須對「墮胎」有所管制. 於是最高法院在判決裡面提出了非常有名的「三階段理論」: 第一階段是前三個月, 胚胎還小沒有存活的可能, 而且墮胎風險極低, 婦女可以在與醫師討論過後, 有完整的墮胎權, 意思是婦女決定墮胎是合法的. 第二階段是 4–6 個月, 此時墮胎已經有可能為懷孕婦女帶來生命危險, 所以只有在會危及婦女生命的情況下才容許墮胎. 第三階段是 7–9 個月, 在這個階段胎兒已經有辦法離開母體, 獨立存活, 此時墮胎是違法的. 這是全國第一起正視女性「墮胎權」的法案, 讓當時的婦權團體非常振奮, 視為是女性權利的一大勝利.

然而RBG不只一次公開的批評此案判決不當, 她的立論有兩點, 第一: 不該從「隱私權」的基礎上去爭取墮胎的權利, 應該要從「平等權」出發, 主張女性有自己的身體自主權, 所以有權自己決定是否墮胎. 從「隱私權」著手, 中間就多一個曖昧不明的「醫師」角色, 反而讓女性的自主權受到限制. 第二: 最高法院的判決應該僅限於判定德州州法違憲, 而非判定全國相關的法律都違憲, 一時之間, 全國各州都必須根據這個判決修定關於墮胎限制的法條, 這樣的躁進反而會促成了全國反墮胎團體的大團結.

事實證明, RBG 是對的, 「反墮胎」已經是現在政壇的主要戰場. 經過此案, 反墮胎團體發現他們不需要一州一州去遊說推行墮胎限制法案, 現在的目標是最高法院, 當初川普就是承諾會提名支持反墮胎的大法官, 所以獲得許多保守派團體的支持. 也正是因為「羅訴韋德案」中關於「隱私權」的範圍沒有定義, 法律基礎不夠堅實, 所以只要能夠找到適當的案件, 推翻這個判決不是沒有可能.

最高法院回應社會的共識

RBG 在訪問裡面常常強調:「司法單位是個回應機關」, 社會形成共識的理想過程是:人民的意見漸漸集結, 催促立法機關立法, 遇到法條爭議, 送給司法單位判決, 立法機關又可以根據判決逐步把法條的漏洞補上. 如果司法單位太躁進, 就有可能遭遇更大的反彈, 讓改革不進反退. 如果最高法院發現彼此的意見天差地遠, 她們會選擇退到有共識的地方, 把爭議的地方繼續擱置, 這樣做不是迴避問題, 而是等待社會形成共識.

我覺得這是很多進步派的盲點, 總希望改革要一步到位, 如果沒有這麼做, 就是打假球, 例如同性婚姻, 當時很多進步派覺得就是要改民法, 立專法就是歧視, 就是不夠進步, 但是這種理想主義堵死了很多改革的可能性, 甚至反而引發反對派的集結. 所以即使 RBG 的意見無法獲得多數大大法官的同意, 她也不會氣餒, 她知道她的意見書是寫給未來的, 也許有一天, 會走到形成共識的時機.

MINEBOOK掘冊:

https://www.minebook.tw/book_main_page.php?bookid=31_1105715 

MINEBOOK掘冊Podcast:

MINEBOOK掘冊 -- 下一個家在何方

 《下一個在何方》研究的是「安穩的住處」與貧窮的關係, 作者在大學的時候, 家裡的房子被銀行抵押, 讓他感受到被驅離的難堪, 讓他有了做這個研究的動機. 做這個研究的時候, 他搬去了威斯康辛州的密爾瓦基, 密爾瓦基是這州最大的城市, 曾經工作機會滿滿, 但是隨著工廠外移, 城市的機能開始出現裂縫, 貧富差距拉大, 有些地區成為類似貧民窟的狀態.

他先是在一個 trailer park 住了一陣, 後來又搬去專門租給黑人的廉價租房, 他與他所追蹤的租客成為鄰居, 在旁邊貼身觀察他們的生活方式與遭遇的問題. 他也觀察房東如何從這些形形色色的低下階層篩選出最有可能繳房租的人, 並在他們無法準時繳交房租的時候, 搾出他們身上最後一點錢, 而當租屋處被搞得一團糟的時候, 如何將損失控制到最低.

驅離是一路窮的開端

從租客的故事, 我們會看到他們是如何從還可以的狀態, 結果生活出現了一點點的變化, 一切就急轉直下, 萬劫不復.

一家八口的辛克斯頓原本住在一個還不錯的社區裡, 他們在這個社區住了七年, 街坊鄰居彼此都認識, 小孩可以在各家跑來跑去, 住戶之間會互相照應. 卡崔娜颱風襲擊紐奧良的那年, 辛克斯頓家不忍看到黑人同胞在洪水裡面載浮載沉, 跑去紐奧良當志工, 因此積欠了房租, 房東也沒有為難他們, 只讓他們有錢再還.

但是有一天, 這條街上發生了槍擊案, 辛克斯頓家被流彈波及, 警察因此找上門, 警察搜察住家的時候, 雖然沒有找到任何槍隻或毒品, 但不知什麼原因, 辛克斯頓家得罪了警察, 警察就以「這個環境不適合兒童居住」通報了兒童保護局, 兒童保護局又通知建物檢查員來檢查房屋是否合規, 房東因此收到限期改善的罰單, 於是房東就對辛克斯頓家送出了五天預告驅離通知單, 理由是「房租未繳清」.

這家人被迫在短時間內找到下一個住處, 他們沒有太多選擇, 驅離記錄更是增加了難度, 他們因此被拖進了一個深淵, 八個人擠在僅有兩房的小空間裡, 各種設備原本就先天不良, 再加上爆炸的使用量, 總是東壞西壞, 要嘛馬桶不通, 要嘛廚房排水孔堵塞, 生活品質大大降低, 人住在這樣糟糕的環境裡面, 心態也會越來越隨便, 廚房排水孔塞住, 就把碗盤搬到浴缸, 結果也把浴室的管線也弄到阻塞, 沒辦法洗澡, 這樣的環境根本很難讓人住下去, 但只要房客一不爽繳房租, 就會再度面臨被驅離的命運.

搬到這樣的社區, 人們也不會想跟鄰居往來, 因為大家都是被迫搬進來, 都覺得只是過客, 如果有辦法就要搬走, 社區因此慢慢的朝「貧民窟」走去, 鄰里之間不會互相照應, 守望, 竊盜, 犯罪率節節升高, 整體狀況越來越差. 當房東覺得房子狀況壞到真的沒辦法再租人的時候, 他們就不繳房屋稅, 讓房屋被政府徵收, 對房東完全沒有影響, 因為房子是登記在公司下面, 他們只要再開一家新公司, 重起爐灶就好了. 像這樣子的驅離不僅影響個人的人生, 也影響了社區的未來, 更進一步影響城市的發展.

在讀這本書之前, 我都以為驅離是貧窮造成的, 但其實往往反過來, 驅離是開啟一路窮的原因, 因為驅離記錄, 他們越來越不容易找到正常的租屋, 每次驅離也都提高了他們失去工作的機率, 讓他們從普通窮變成非常窮, 他們的孩子也會因為頻繁的搬家中斷學業, 交不到長期的朋友, 貧窮的命運一路延續到下一代, 至此萬劫不復.

貧窮引發匱乏心理

現在的社會文化讓我們相信努力就會有收穫, 成功就會有錢, 如果你沒有錢, 都是因為個人不夠努力的緣故, 柴契爾夫人還說過「貧窮是種人格缺陷」. 我們也看過一些人明明沒有錢, 卻會花錢買大電視, 新款手機, 拿到補助的錢, 不是去減清債務, 而是去大吃大喝, 旁觀者會覺得他們都在做蠢事, 難怪無法翻身. 然而經過研究以後, 心理學家發現, 貧窮的人不會計劃未來不是他們不想, 而是他們做不到. 他們的心力已經被「匱乏感」給佔滿, 永遠在煩惱下個月的房租在哪, 水電費在哪, 這些心力交瘁的人根本無法分心力在自制力上, 所以容易做出衝動, 不聰明的決定, 「做計劃」對他們來說太過奢侈.

當房東送出「驅離通知單」, 他們通常無法出席法庭, 法官都是根據房東的單方面說詞, 直接宣判, 驅離判決裡, 房東還會列出房屋損害的賠償費用, 即使那些損害可能本來就存在. 如果想要和解, 房東又會加上和解的罰金. 如果判決成立時, 這項債務記錄就會一直跟著當事人, 如果哪天當事人人生迎來轉機, 想要開戶存錢, 他需要優先償還債務, 另外加上這些年累積下來的法定利息, 才有機會 人生重開機, 這怎麼能不叫人絕望呢?

人生的轉機從一個安穩的住處開始

而這些陷入深淵的人有時候也只需要一點點的轉機就有機會扭轉情勢. 原本擁有護理師執照的史考特是非常標準的中產階級, 但在一次滑倒脊椎受傷, 醫師開給他含有鴉片成份的止痛藥, 他就漸漸離不開這種藥物. 當拿不到醫師處方籤的時候, 他開始偷看護病人的藥, 最後被吊銷了護理師執照. 護理師執照對史考特的意義非凡, 這張執照象徵他的專業能力, 證明他可以獨立生活, 失去它人生彷彿失去意義. 雖然他有心想要拿回執照, 但護理委員會設下極高的門坎, 要求一年五十六次的尿液檢驗, 證明他沒有吸毒也沒有酗酒, 檢驗的費用高達數千美金, 三不五時就被驅離, 居無定所的史考特根本存不了錢.

史考特人生的轉機發生在收容所, 他原本是收容所的住客, 但他在收容所找到了工作, 負責打掃收容所, 因為這份工作, 他可以安穩的住在收容所裡, 終於開始有辦法存錢, 他有錢戒毒, 有錢去做檢測, 最後他獲得了政府補住的居住方案, 他只需負擔他所得的三分之一, 就可以擁有屬於自己的住所. 在住進這個有健身房, 室內籃球場等公共設施的公寓整整一個月後, 史考特終於感覺到自己真的可以好好的住在裡面, 不會再被迫搬家. 他因此在冰箱上黏上一張「五年計劃」的紙條, 計劃很簡單: 重返護理界, 開帳戶存錢. 終於有心力可以做計劃了.

感想

在書中受訪的房東承認其實這些租給弱勢族群的房子反而帶給他們最多的利潤, 因為他們知道這些租客沒有太多選擇, 房東就不用花錢維護房子的品質, 讓房子符合法規 , 反正他們知道就算屋況差, 還是租得出去. 最需要幫助的族群反而遭受到最大的剝削. 書中還提到一種情況會把弱勢族群逼入困境, 就是所謂的社會秩序維護法或是公寓大廈管理條例, 如果住處時常接到投訴, 會要求屋主限期改善, 甚至情節嚴重時, 可以要求住戶強制搬離. 而當房東發現租屋處被人投訴時, 往往第一反應就是請租客離開. 結果受到家暴的女性不敢報警, 甚至不敢發出聲音, 免得警察上門, 被房東驅離, 落得無家可歸, 這實在讓我覺得非常感慨.

政府也不是沒有心解決這個問題, 只不過這個問題解決起來並不容易, 政府提出一種解方是社會住宅, 但公布社會住宅的地點, 還沒蓋之前可能就會遭到附近民眾抗議, 擔心拉低房價. 有的社會住宅蓋好, 卻因為建物品質不佳, 有能力離開的住戶紛紛離開, 剩下的住戶都是弱勢中的弱勢. 有的社會住宅則是租金過高, 幫助弱勢的初衷. 如果政府轉而補助人民租金, 讓民眾不必為了「住」的花費, 就佔掉薪水的一大部份, 但這種補助常常助長租金節節高升, 反而是用全民的稅金增加了房東的收入, 各種出於善意的方法都有可能引發新的問題, 真的很困難.

MINEBOOK掘冊

https://www.minebook.tw/book_main_page.php?bookid=13_28482

MINEBOOK掘冊Podcast:

MINEBOOK掘冊--倒數月牙五秒

第一篇小說「倒數五秒月牙」與書名相同, 故事非常單純, 台灣人林妤梅和日本人淺羽實櫻兩人相識於東京學校, 淺羽實櫻因為之前去過中國陝西省留學過, 所以會講中文, 也對台灣有興趣, 兩個人因此成為親近的朋友. 林妤梅其實對淺羽實櫻抱有好感, 但從未說出口, 唯一最接近告白的一次也只是畢業的時候, 寫給實櫻的一首七言律詩, 實櫻雖然懂中文, 但古典詩文裡面隱藏的心意顯然太過困難, 實櫻只是簡單的回了「謝謝」. 畢業之後, 林妤梅留在日本工作, 實櫻找到日語教師的工作, 飛去台灣, 最後還與台灣人結婚, 居住在台中. 小說開始於兩人數年後的重逢, 林妤梅雖然內心裡有千言萬語, 外表卻還是得克制, 連見面時的擁抱都要特別提醒自己不可以太久, 免得逾越了「友誼」的邊界. 最後問出口的也只有一句「台灣的生活, 都習慣了嗎?」.

隨著實櫻描述在台灣生活的種種, 也喚起了妤梅內對台灣的種種回憶. 當實櫻講到台灣什麼神都拜, 祖先要拜, 觀世音菩薩要拜, 玉皇大帝要拜, 土地公也要拜, 妤梅想到高中的時候被爸媽抓到她與學姐接吻, 媽媽在旁哭天搶地問祖先到底做錯了什麼, 為什麼養出了同性戀, 爸爸拿起拐杖, 朝她身上就是一陣胡打, 最後她不得不奪門而出, 逃出了家, 逃到了附近的無名廟裡, 充滿絕望的她忍不住問了這個不知名的神, 「我, 可以活下去嗎?」, 正面與反面, 「是的, 你可以活下去」, 妤梅因為這個答案, 感覺舒坦了一點點, 能夠把自己整理好, 回到家去, 但一到能離家的年紀, 她便頭也不回的前往日本.

實櫻老公的爺爺經歷日治時期, 學校學的, 生活講的都是日文, 但國民黨政府一來, 爺節就失去講日文的權利, 實櫻嫁過來, 爺爺非常開心. 然而時隔這麼久, 爺爺學的日語是昭和時代的日語, 現在都已經是平成時代了, 爺爺連要聽懂實櫻的日文都有點吃力, 實櫻只好用中文跟爺爺講話, 但即使如此, 爺爺還是非常堅持用日文回答, 形成一種台灣人講日文, 日本人講中文的奇妙的場景. 實櫻在中國學的中文腔調在台灣顯得格格不入, 她不得不努力學台灣人的發音與用字, 終於在兩年後, 被人稱讚「妳現在講的是台灣人的中文了」, 但實櫻只覺得心煩, 為什麼她講的中文不可以只是「她的」中文? 融合她日本出生長大, 中國留學, 台灣生活的背景, 所講出來的中文一定會跟土生土長的台灣人不一樣, 然而這就是是真正的她.
 

在第二篇小說「聖夜絲」, 主角談到父母對「同志」的不理解, 她在想, 是不是因為在父母的世界裡面, 「同志」這個字彙從來沒有存在過, 所以他們無法理解這個字彙所代表的意義, 也就以為這些感情, 這些身份不存在. 在書中舉了一個很有趣的例子, 中文裡的「紅蘿蔔」與「白蘿蔔」因為名字幾乎一模一樣, 讓人以為它們只是顏色不同, 但在日文裡面, 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字, 就立刻讓人明白, 它們是完全不同的東西. 所以現在「同志」又再分出代表不同族群的 LGBTQ 等等, 先創造出「男同性戀」, 「女同性戀」, 「雙性戀」, 「變性人」等等字彙, 我們會更容易建立起新的認知, 這是文字的力量. 李琴峰在一篇訪問裡面說到, 當她在台灣覺得很壓抑, 中文讓她無法展現自我的時候, 她開始學習日文, 認識了大量的日文字彙, 讓她有種被解放的感覺, 她開始有辦法用日文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也成為日後的創作起源.

這本書是先用日文創作, 再翻譯回中文, 譯者也是李琴峰自己, 這非常有趣, 因為小說裡面有很多跟語言相關的觀察與情節, 她自己也在後記裡面思考什麼是「理想的翻譯」, 很多譯者都是直接原文照翻, 但因為語言的差異, 有些句子, 用詞都跟中文習慣不同, 就會呈現出一種奇特的「中譯文體」, 她覺得這並不是一種理想的翻譯. 所以當她翻譯自己作品的時候, 她「偷偷」動用了作者視角, 重新用中文的習慣, 調整了段落與句子結構, 既能呈現出原意又避開「中譯文體」. 但其實讀者長期被翻譯書訓練下來, 默默的也習慣了與中文結構不同的「中譯文體」, 這種跟原生中文不同的中文寫法, 反而有時候讓我更容易進入翻譯小說裡面, 因為大腦已經做了一個切換. 切換到不同的文化中.

相較於《獨舞》, 還有一種很青澀的創作痕跡, 情節轉換有點生硬, 讓人很明顯的感覺到這是小說, 不是現實生活, 在《倒數五秒月牙》裡的兩篇小說情節就都很簡單, 沒有戲劇化的轉折, 林妤梅最後還是沒有把準備好的卡片當面交給實櫻, 但是她閉上眼睛, 跟自己說, 如果睜開眼的時候, 實櫻的身影還在眼前, 她就要把心意告訴她. 我對這樣結局會心一笑, 這種事我們都做過, 祈禱上天給我們一個sign, 讓我們決定做或不做. 很棒的結局. 「聖夜絲」裡主角陪著喜歡的人去參加活動, 但其實對活動根本不感興趣, 只是想有個機會跟她在一起, 兩人語言的隔闔讓主角覺得焦慮, 但即使兩個戀人都講一樣的語言, 雞同鴨講的狀況也不時在發生. 這些情節就很真實, 讓讀者的情感很容易代入.

MINEBOOK掘冊:

https://www.minebook.tw/book_main_page.php?bookid=32_1112761

MINEBOOK掘冊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