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是一本厚厚的書, 但主軸非常明確: 決定一個國家富裕與否, 不只是經濟問題, 還跟一個國家的政治習習相關. 雖然經濟制度對決定國家的貧窮或富裕極為重要, 但決定國家經濟制度的是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是取得權力的方法, 而經濟制度則決定誰可以從中獲得錢財. 控制政治制度的人可以選擇有利的經濟制度, 而他們的經濟財富又能鞏固他們的政治支配力, 兩者互相協力, 互相影響. 因此如果想要解決一個國家的貧窮問題, 卻只關注於它的經濟制度, 忽略政治制度的失靈, 將會是徒勞無功的.
經濟與政治制度都有廣納性與榨取性兩種型態, 廣納性的政治制度具有政治集權與多元化的特性, 足夠的政治集權使國家得以維持治安, 支援經濟活動, 保障人民生命與財產安全, 而多元化則確保權力不會集中在少數菁英手上, 使權力的行使能夠受到制約與平衡. 廣納性的經濟制度允許人們從事有誘因的活動, 透過市場讓社會資源有效分配, 進而形成一種動力, 鼓勵人們接受教育, 學習技術, 並進一步做出讓經濟成長的破壞式創新.
經濟與政治制度都有廣納性與榨取性兩種型態, 廣納性的政治制度具有政治集權與多元化的特性, 足夠的政治集權使國家得以維持治安, 支援經濟活動, 保障人民生命與財產安全, 而多元化則確保權力不會集中在少數菁英手上, 使權力的行使能夠受到制約與平衡. 廣納性的經濟制度允許人們從事有誘因的活動, 透過市場讓社會資源有效分配, 進而形成一種動力, 鼓勵人們接受教育, 學習技術, 並進一步做出讓經濟成長的破壞式創新.
書中舉了許多例證, 來說明什麼樣的國家是廣納型, 什麼樣是榨取型, 而一個國家是怎麼從榨取型走向廣納型, 或是從廣納型退回榨取型. 看了這麼多例子, 讓我深深體悟到一個國家的進步是多麼的如履薄冰, 每一次突破性的經濟成長都有可能讓原本的既得利益者變成輸家, 以致於當下掌權的人總會想盡辦法築起壁壘, 限制對手, 擴大自己的權力來使利益延續.
其中讓我最有感觸的是第十一章的"良性循環". 要形成廣納型制度的良性循環,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法治的觀念. 法律與制度所約束的不僅僅是沒有權力的人, 就連有權力的菁英也會受到制約. 這在以前是個極為陌生的概念, 既然國王與貴族大權在握, 其他人一無所有, 國王與貴族當然可以予取予求, 而其他人必須受到禁止或處罰, 為什麼在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呢? 因為法治的原則正是當初結盟的菁英推翻君主專政的關鍵, 既然君權不是神授, 那麼統治階級跟人民一樣也是一般人, 其合法性是建立在一切依法行事的基礎上, 行使權力必須嚴守法律分, 否則就會造成制度失衡, 為小團體打開專制之路.
裡面舉了羅斯福總統推行新政的例子, 為了解決當前國家的經濟問題, 羅斯福提了多項法令與政策, 其中部份法令被大法官判定違憲, 不得施行, 羅斯福總統為了擺脫大法官裁決的束縛, 想要換掉部份大法官或是增加席次, 來贏得多數決, 但此項舉動不管是訴諸民意或是黨意(眾議院, 他所領導的民主黨佔多數), 大家都不買單, 即使贊成新政的人也不支持他對司法系統上下其手. 有了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最高法院能夠保持獨立, 維持原來的裁決, 持續與行政權互相制衡. 同樣的事情來到阿根廷, 總統順利的換掉反對他的大法官, 從此可以隨意修憲, 拿掉限制連任的條款, 把反對黨領袖定罪, 權力無限擴張, 民選政府如同專制獨裁.
這讓我想到去年的九月政爭, 總統透過不分區的漏洞, 藉由拔除黨籍來換掉不聽話的立法院長, 如果此事成功, 行政立法互相制衡的作用就會蕩然無存, 台灣也會掉到惡性循環的泥沼中. 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法治危機, 但回想當時的社會氣氛與輿論, 就會了解台灣人民對於法治制度沒有正確的認識, 比起關說不關說這條模糊的線, 行政權對立法權上下其手更是一條法治社會絕對不能跨越的界線, 沒有制衡的權力關係註定國家的失敗, 台灣已走在懸崖邊. 如果再回頭來思考服貿的程序問題, 會更明白我們的立法權是多麼的岌岌可危, 總統透過黨意來指揮哪些法案得通過, 哪些法案不能通過, 司法權完全不獨立, 幾乎都要含淚把台灣加進第十二章"惡性循環"的例子裡了, 唉.
其中讓我最有感觸的是第十一章的"良性循環". 要形成廣納型制度的良性循環,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法治的觀念. 法律與制度所約束的不僅僅是沒有權力的人, 就連有權力的菁英也會受到制約. 這在以前是個極為陌生的概念, 既然國王與貴族大權在握, 其他人一無所有, 國王與貴族當然可以予取予求, 而其他人必須受到禁止或處罰, 為什麼在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呢? 因為法治的原則正是當初結盟的菁英推翻君主專政的關鍵, 既然君權不是神授, 那麼統治階級跟人民一樣也是一般人, 其合法性是建立在一切依法行事的基礎上, 行使權力必須嚴守法律分, 否則就會造成制度失衡, 為小團體打開專制之路.
裡面舉了羅斯福總統推行新政的例子, 為了解決當前國家的經濟問題, 羅斯福提了多項法令與政策, 其中部份法令被大法官判定違憲, 不得施行, 羅斯福總統為了擺脫大法官裁決的束縛, 想要換掉部份大法官或是增加席次, 來贏得多數決, 但此項舉動不管是訴諸民意或是黨意(眾議院, 他所領導的民主黨佔多數), 大家都不買單, 即使贊成新政的人也不支持他對司法系統上下其手. 有了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最高法院能夠保持獨立, 維持原來的裁決, 持續與行政權互相制衡. 同樣的事情來到阿根廷, 總統順利的換掉反對他的大法官, 從此可以隨意修憲, 拿掉限制連任的條款, 把反對黨領袖定罪, 權力無限擴張, 民選政府如同專制獨裁.
這讓我想到去年的九月政爭, 總統透過不分區的漏洞, 藉由拔除黨籍來換掉不聽話的立法院長, 如果此事成功, 行政立法互相制衡的作用就會蕩然無存, 台灣也會掉到惡性循環的泥沼中. 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法治危機, 但回想當時的社會氣氛與輿論, 就會了解台灣人民對於法治制度沒有正確的認識, 比起關說不關說這條模糊的線, 行政權對立法權上下其手更是一條法治社會絕對不能跨越的界線, 沒有制衡的權力關係註定國家的失敗, 台灣已走在懸崖邊. 如果再回頭來思考服貿的程序問題, 會更明白我們的立法權是多麼的岌岌可危, 總統透過黨意來指揮哪些法案得通過, 哪些法案不能通過, 司法權完全不獨立, 幾乎都要含淚把台灣加進第十二章"惡性循環"的例子裡了, 唉.
書中許多例子都提到某些歷史的偶然, 使國家得以走上不同的道路. 然而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不同的地方, 卻不一定帶來一樣的結果, 例如大西洋貿易在英國培養了一批有錢的商人, 他們為了保護自己的財富, 爭取權力而成為光榮革命的中堅份子, 使英國漸漸走上廣納性制度, 然而一樣的大西洋貿易卻只是讓西班牙王室變得更有錢而已. 再例如西洋的船堅炮利打開了中國與日本的長期鎖國政策, 日本因此推翻了各藩割據的幕府時代, 成立新的日本國, 迎來明治維新, 從制度上根本改革, 而中國卻只學到要買槍與砲, 蹣酣的滿清政權依舊屹立不搖.
跟朋友討論後, 他說所謂的偶然, 其實就維繫在少數人的善意與良知, 結果讓同樣的事情有了不同的發展. 例如曼德拉的種族歧視抗爭成功, 關鍵在於當初掌權的白人也基於宗教的信仰, 同意種族歧視不公平, 願意與曼德拉對話. 台灣的野百合運動能成功解散萬年國會, 也繫於當時掌權的李登輝願意回應訴求. 當你以為群眾的力量很大, 可以改變少數菁英的掌控時, 就會明白缺乏那些"歷史的偶然" (其實是掌權者的善意), 同樣的事情也會有截然不同的發展.
舉例來說, 如果六四天安門成功推翻中國共產政權, 歷史可能會歸功於那些勇於抗爭, 站在坦克前的學生們, 但其實關鍵是那個決定要不要放掉權力的中國領導者, 而當時的鄧小平與江澤民選擇鎮壓, 抗爭就失敗了. 例如現在的太陽花學運, 有人會覺得有五十萬人出來抗爭, 足以推翻少數人的決定了吧, 然而因為缺乏那麼一點掌權者的善意, 目前局面依舊僵持不下, 很難善終. 國家的組成中, 雖然平民佔多數, 然而決定未來發展方向的竟然還是那些少數人, 讓我覺得非常脆弱. 不是說累進的民眾改變力量不重要, 民眾的力量能夠轉動方向盤, 但決定要不要踩油門朝這個方向前進的是掌握權力的人.
跟朋友討論後, 他說所謂的偶然, 其實就維繫在少數人的善意與良知, 結果讓同樣的事情有了不同的發展. 例如曼德拉的種族歧視抗爭成功, 關鍵在於當初掌權的白人也基於宗教的信仰, 同意種族歧視不公平, 願意與曼德拉對話. 台灣的野百合運動能成功解散萬年國會, 也繫於當時掌權的李登輝願意回應訴求. 當你以為群眾的力量很大, 可以改變少數菁英的掌控時, 就會明白缺乏那些"歷史的偶然" (其實是掌權者的善意), 同樣的事情也會有截然不同的發展.
舉例來說, 如果六四天安門成功推翻中國共產政權, 歷史可能會歸功於那些勇於抗爭, 站在坦克前的學生們, 但其實關鍵是那個決定要不要放掉權力的中國領導者, 而當時的鄧小平與江澤民選擇鎮壓, 抗爭就失敗了. 例如現在的太陽花學運, 有人會覺得有五十萬人出來抗爭, 足以推翻少數人的決定了吧, 然而因為缺乏那麼一點掌權者的善意, 目前局面依舊僵持不下, 很難善終. 國家的組成中, 雖然平民佔多數, 然而決定未來發展方向的竟然還是那些少數人, 讓我覺得非常脆弱. 不是說累進的民眾改變力量不重要, 民眾的力量能夠轉動方向盤, 但決定要不要踩油門朝這個方向前進的是掌握權力的人.
在看書的同時, 不免不停的與台灣的現狀比較, 究竟台灣是屬於榨取性經濟或是廣納性經濟? 而台灣的政治制度是否是廣納性? 在剛開始讀書之前, 會覺得就算台灣不是廣納性政治制度, 至少也是廣納性經濟制度吧. 然而在看過第五章"榨取制度下的成長", 突然心虛起來. 會不會台灣這一路的經濟成長都是透過資源的重新分配, 從農業轉到工業所帶來的. 如同蘇聯在一開始有每年6%的驚人成長率. 然而這種透過政治領導人所製造出來的快速經濟成長是無法長久持續的, 它缺乏誘因去帶來突破性創新, 所以我們的經濟沒有迎來應有的產業升級, 政府一個勁兒的透過減稅, 台幣貶值來為應該轉型的產業延續生命, 經濟成長停頓也在預期之中吧.
以樂觀一點的角度來看, 台灣目前還算能保有個人財產(如果先撇開被不明徵收, 強拆民宅的案例), 可以自由選擇從業(雖然不一定賺得到錢), 應該某方面還算是廣納性經濟制度. 但政治制度不論從什麼角度來看, 都稱不上廣納性, 並不是有民選投票制度就好, 書中許多例子都是民選政府, 例如南美洲的阿根廷, 哥倫比亞, 但政府權力無限擴張, 如同專政. 所以書中並不把廣納性制度與民主劃上等號, 民主制度能夠帶來多元化的可能, 但是像在台灣, 即使有政黨政治, 實力太過懸殊, 無法有正常的政黨輪替, 無法達到制衡效果, 兩個主要政黨的意見也多偏右, 不夠多元. 人民參政的門檻漸漸升高, 以致於現在一介平民出來選舉的比例越來越低, 開始有官二代, 官三代, 形成新的階級, 而階級流動逐漸停滯.
書裡雖然舉了很多例子, 說明很多現象, 但它沒有回答, 我們要怎麼做, 才能確保國家在富裕的道路上, 畢竟同樣的事情會因為一點點的"偶然"而有不同的走向, 我們只能借古觀今, 來了解現在的台灣已經漸漸往失敗的路上靠攏, 而解決之道與政治制度息息相關, 所以不要再說什麼"政治歸政治, 經濟歸經濟"的鬼話, 沒有政治制度根本的改革, 所有的經濟政策都會被扭曲.
MINEBOOK掘冊連結:
https://www.minebook.tw/book_main_page.php?bookid=88_259425
以樂觀一點的角度來看, 台灣目前還算能保有個人財產(如果先撇開被不明徵收, 強拆民宅的案例), 可以自由選擇從業(雖然不一定賺得到錢), 應該某方面還算是廣納性經濟制度. 但政治制度不論從什麼角度來看, 都稱不上廣納性, 並不是有民選投票制度就好, 書中許多例子都是民選政府, 例如南美洲的阿根廷, 哥倫比亞, 但政府權力無限擴張, 如同專政. 所以書中並不把廣納性制度與民主劃上等號, 民主制度能夠帶來多元化的可能, 但是像在台灣, 即使有政黨政治, 實力太過懸殊, 無法有正常的政黨輪替, 無法達到制衡效果, 兩個主要政黨的意見也多偏右, 不夠多元. 人民參政的門檻漸漸升高, 以致於現在一介平民出來選舉的比例越來越低, 開始有官二代, 官三代, 形成新的階級, 而階級流動逐漸停滯.
書裡雖然舉了很多例子, 說明很多現象, 但它沒有回答, 我們要怎麼做, 才能確保國家在富裕的道路上, 畢竟同樣的事情會因為一點點的"偶然"而有不同的走向, 我們只能借古觀今, 來了解現在的台灣已經漸漸往失敗的路上靠攏, 而解決之道與政治制度息息相關, 所以不要再說什麼"政治歸政治, 經濟歸經濟"的鬼話, 沒有政治制度根本的改革, 所有的經濟政策都會被扭曲.
MINEBOOK掘冊連結:
https://www.minebook.tw/book_main_page.php?bookid=88_259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