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匱乏經濟學》的作者研究如何幫助窮人脫離貧窮.
在印度的蔗農一年收成一到兩次,而蔗農只有在收成的時候才會領到收入,
蔗農可能在今年六月收成的時候拿到一筆收入,這個時候對他來說相對有錢,到了隔年四月、五月收成前他的錢用光了, 就進入相對貧窮的時候.
在他們的研究裡面, 對農民在不同時候進行同樣的邏輯測驗與心理測驗, 結果發現, 同一個農民在貧窮的時候智力及自制力比他在有錢的時候低了很多,
這是為什麼呢? 難道貧窮真的會讓人變得比較笨嗎?
其實是因為這些人進入了「匱乏心理狀態」,
這種匱乏感會佔據一個人的心智, 以致於降低他其他方面的能力, 像是自制力, 判斷力或是邏輯思考.
而這種匱乏心理狀態也不僅僅發生在金錢的匱乏上, 任何一種匱乏都會讓我們進入這種心理狀態, 現代人最常見的時間匱乏, 時間總是不夠用,
或是情感匱乏, 感覺孤單, 甚至是自己主動要減肥所造成的卡路里匱乏都會讓人進入匱乏的心理狀態.
匱乏所引起的心理
我們都有趕deadline的經驗,
明明三個星期前就知道這個禮拜是交件期限, 排了很完美的計劃, 只要每天都花一個小時, 就可以輕鬆完成. 但每次一準備要開始做事,
就會開始東摸西摸, 一不小心一個小時過去, 卻什麼都沒做. 慢慢的原本寬裕的時間變成迫在眉截, 最後不得不熬了好幾天夜才在最後一刻完成,
還覺得自己的能力只會在最後一刻爆發, 這就是作者所說的「專注紅利」. 當接近deadline時,
製造了一個時間的匱乏, 當危機就在眼前時, 我們的全副精神, 所有心力都會火力全開,
我們不會再被周遭無關緊要的小事給分心.
專注紅利幫我們創造一個絕對的空間, 把其他事物秉除在外, 讓我們專心一意眼前的問題,
得以發揮超乎平常的能力, 這是它帶來的好處. 但是它也讓我們忽略這個空間以外的事物, 讓我們變得狹礙. 這是作者所說的「隧道效應」.
我們在漆黑的隧道裡面, 眼前只看到隧道另一頭要解決的問題, 很容易讓我們忽略其他要考慮的面相. 而當我們只從一個面相看問題時,
就很容易做錯決定. 例如我是個工程師, 每天都在幫客戶解問題, 時間總是不夠用. 但如果我能夠離開隧道, 花點時間整理出這些問題的共通點,
就可以想出一個系統性的解決方法, 一次性的解決同類型的問題, 這才是最有價值的最佳解法, 但如果我一直待在隧道, 就看不到這些問題的共通點,
這就是「匱乏陷阱」. 我因為時間不夠用, 讓我的全付心神都拿來追趕落後的進度, 結果反而讓我沒有心力去找到最佳解, 時間是我最匱乏的東西, 我卻沒有把它用在最有價值的地方, 結果越做越忙. 越做時間越不夠用.
「匱乏陷阱」指的是我們專注在自己的匱乏上面, 結果反而製出更多的匱乏.
錢不夠用的人一直都在想怎麼省錢, 怎麼補上錢的缺口, 結果為了省錢, 不付醫療保險, 結果一次大病就花光了所有的積蓄還不夠用.
為了補上這個月的缺口, 去借了高利貸, 雖然這個月的缺口補上了, 卻在以後製造出更多的欠款. 節食的人對食物更敏感,
更容易聽到別人在討論吃什麼, 聞到食物的味道, 結果滿腦子都在想食物, 要花更多的心力克制自己不要吃. 甚至情緒上的匱乏感也會帶來一樣的效果.
孤單的人更容易注意到手牽手的情侶, 覺得別人不對自己微笑是因為自己很無趣, 而不會想到可能只是對方心情不好.
匱乏感會在不知不覺中改變我們的思考方式, 雖然它讓我們的心智專注在匱乏的事物上, 是為了幫助我們解決問題, 但同時間它也窄化了我們的思考,
降低我們理解力, 洞察力, 控制力, 一不小心就落入匱乏陷阱.
如何脫離匱乏陷阱?
作者在印度研究貧窮問題的時候,
發現很多攤販每天都要花一千盧比來買貨, 一整天工作下來, 收入大約是一千二盧比, 但因為買貨的一千盧比是借來的, 所以有利息要付,
作者覺得賺的錢拿來付利息太可惜了, 如果這些攤販不用借錢的話, 是不是有一天就可以脫離貧窮了呢? 於是他先幫這些攤販出這一千盧比,
一開始的確有改善, 這些攤販不再負債, 生活狀況逐漸好轉. 但是他發現, 二, 三年後, 很多攤販又會重回負債人生. 為什麼會這樣呢?
通常都是一筆緊急的開銷出現, 例如家裡有人生病, 有人結婚, 一千盧比僅僅能幫助這些攤販不再負債, 但生活費總是剛剛好, 沒有能力存錢.
當不預期的花費出現時, 他們就不得不再去借錢, 借的錢產生的利息就讓原本恰恰好的生活費開始短缺, 他們就會再去借錢, 又產生更多的利息,
這就是惡性循環的開端. 所以比起給窮人教育, 技能訓練等幫助, 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提供小額的緊急救助金, 幫助他們度過突發狀況,
避免開啟借錢的循環.
很多人會覺得陷入貧窮是人的問題,
是因為這些人沒有自制力, 不懂得存錢, 沒有未雨綢繆. 但我們要從兩個方向去想, 第一: 沒有人是不會犯錯的, 是人就會有心智軟弱,
沒有自制力的時候, 我們不應該認為只要你犯錯, 就是你的問題, 第二: 沒有餘裕的人犯了錯要付出比較高的代價. 例如我今天忍不住買了一件新衣服,
大不了就是下個禮拜不要上餐廳吃飯. 但其他人可能是下個禮拜都沒錢吃飯, 這種代價就比較大.
如果能夠從體制上面著手,
設計一些比較不會導致失敗的方法, 像上述講到提供小額的緊急救助金的方法就是創造彈性, 讓人能夠處理緊急狀況, 避免失敗.
我們也可以設計一些方法是讓人不會因為一次失敗就付出太高昂的代價. 例如有的學生可能因為家境問題而缺課, 但因為課程一直連續, 結果他因為一,
二次缺課開始跟不上, 聽不懂, 最後乾脆就不來上學了. 這代價就太高昂了. 如果我們能夠提供一些不同進度的課程時間, 讓這些學生即使缺課,
也還有機會補上進度, 那麼他們是不是有比較高的機率受到完整的教育?
感想
作者的研究是從貧窮出發,
但他所提出來的匱乏心理其實可以延伸到我們每個人身上. 現在的每個人都覺得時間不夠用, 當我們在做計劃, 排事情先後順序的時候,
我們會把事情分成四個象限, x軸是緊急程度, y軸是重要程度, 如果又緊急又重要, 當然沒有問題, 我們會排在最優先去處理.
但我們常常會犯一種錯誤, 是忽略重要但不緊急的事, 而一直在做那些緊急但不重要的事, 結果時間沒有用在真正最有效率的地方,
因為我們陷入了匱乏心理狀態而不自覺. 如果要避免進入匱乏心理, 就要保留寬鬆, 預留犯錯空間, 降低錯誤所要付出的代價, 這幾個秘訣小致個人,
大致組織都很有幫助.
MINEBOOK掘冊:
https://www.minebook.tw/book_main_page.php?bookid=32_1075323
MINEBOOK掘冊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