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8日 星期一

明日綻放的花蕾與貓頭鷹男

      最近看了朱川湊人的新書"明日綻放的花蕾", 之前還有看過他剛出道的作品"貓頭鷹男", 相較於前作, 這本書的故事相對溫馨多了. 我最喜歡"彩虹與野狗"這篇, 當女孩向神社許願, 希望挺身而出幫助她的男孩可以再度來到神社, 她想在轉學前請男孩吃巧克力. 於是神社供奉的每個鬼魂都來到男孩夢中吃巧克力. 在夢中, 這些人不發一語, 只是幸福的吃著巧克力. 男孩有一天領悟過來, 這些人形形色色, 各種姿態, 共同點就是都在神社前! 於是即時來到神社,  讓女孩實現願望. 好棒哪. 簡單微小的心願, 神明伸出手來幫忙. 我想到家裡供奉的佛像, 每天早上上香, 初一十五獻上蔬果拜拜, 簡單的儀式, 但滿懷誠意. 據姐姐的師父說, 家裡的佛像住著一個小神明, 太大的事情也許幫不上忙(照世俗的講法大概就是修行不夠), 但能夠幫助我們實現普通的小心願. 我個人極為依賴家裡的小神明, 每次生活不順的時候, 我都會在上香時認真的請他幫忙, 而從事後映證, 他總是會伸出援手, 讓事情逐漸好轉. 小神明不看輕我普通世俗的心願, 總是珍之重之的幫助我, 讓我心懷感激.

      相較之下, "貓頭鷹男"裡都是失望可怕的故事. "昨日公園"裡, 陪兒子一起在公園玩的爸爸想起過去的往事:為了救好朋友, 一次又一次重複同樣的一天, 但避開了前一次的死法, 只是讓好朋友死得更慘, 甚至波及其他的人, 最後一次, 他只能眼睜睜的與好朋友道別, 即使知道這是最後一次說再見, 也要笑著揮手...回過神來, 發現只是去撿球的兒子顯得疲憊不堪, 看著他的眼神要哭不哭,  他突然領悟過來....只有最後一篇"月之石"稍微開心一點, 雖然是因為愧疚, 所以從全白的人偶上看到死去的人的面孔, 但如果是我, 我寧願有這樣的機會, 再看到已不在世上的親人朋友. 透過愧疚看到的媽媽, 不是最後老年, 孤單死去, 痛苦的樣子, 而是當年為了幫他在萬博排隊看"月之石", 全力奔跑的媽媽. 瘦小的媽媽穿著不適合跑步的鞋子, 像一陣風一樣, 超越了其他奔馳的大男人群, 相當了不起. 於是抬起頭來看到滿月, 幸福的感覺總算逐漸擴散開來.

MINEBOOK掘冊連結:
https://www.minebook.tw/book_main_page.php?bookid=58_14035

2013年10月16日 星期三

尼泊爾有感

有一天晚上大家都上樓睡覺, 只有我一個人還留在餐廳抱著kindle看小說, 嚮導跑來跟我聊天. 嚮導提到尼泊爾要拿到別國簽證很不容易, 需要當國人民寫信邀請, 在信上註明原因與期限才有可能, 所以他只能去不用簽證的印度, 我聽了有種複雜的感覺, 雖然台灣常常不被承認是個國家(例如尼泊爾因為親中, 簽證不是在蓋在護照上, 而是另外發給我們一張紙, 離開的時候還會收回), 但至今不管出入哪個國家都沒有碰到阻礙, 想去哪就去哪, 沒有哪個國家顧忌你台灣人會非法滯留而不發簽證, 我們享受這種自由與尊嚴享受得理所當然, 直到有了比較才知珍貴. 然而另一方面, 整個旅程中, 我們碰到很多很多中國人(因為剛好十一假期), 很多很多韓國人(韓國人特愛這個山區), 很多很多歐洲人(講德語的, 法語的, 西班牙語的, 英國腔的, 聽不懂的...), 老的(老到要戴心臟起搏器的)少的(頂多國小), 但就是沒有碰到台灣人. 台灣人會嚮往去很遠的歐洲與美國, 但很近的東南亞, 例如寮國, 越南, 緬甸, 尼泊爾, 似乎不會激起"啊, 好棒喔", "好想去喔!"的想望, 台灣人的世界觀有點窄, 明明哪兒都可以去, 卻永遠只去那幾個地方. 一路上發現一個人旅行的中國人還不少, 一群中國人很吵, 但一個中國人就跟常見的背包客沒什麼兩樣, 看到一個女孩, 沒請挑夫也沒請嚮導, 一個人上了ABC, 到的時候已經沒房間住, 要跟其他尼泊爾挑夫嚮導睡餐廳, 她一個人安靜的喝茶, 什麼也不擔心的模樣, 看起來很自在. 在回加德滿都的車上與一個中國女孩聊天, 看起來歲數跟我差不多, 她在北京工作, 這趟假期她先是搭了青藏鐵路, 從北京到拉薩, 然後再從拉薩搭十幾個小時的車穿過邊境到尼泊爾, 再轉一趟車到博卡拉(Porkala), 聽起來很刻苦, 但她說她不會暈車, 一路看風景變化, 挺好的! 我感覺到一種"大國的大器", 搭個兩三天的火車從最東到最西, 對她來說很正常, 搭十幾個小時的車, 也許跟她從北京回家鄉一樣時間. 還遇到一群很吵鬧的大學生來尼泊爾走個四天的健行路程, 那種平常感就像在台灣去日月潭度個三天假期一樣容易. 在台灣, 出國是件大事, 兩個小時前要去機場, 最少拿個五天假期, 不然不划算. 但對在歐亞大陸上的中國人來說, 出國不一定是搭飛機, 搭個車就出了邊境, 到了另一個國家, 我有點兒羨慕這樣的地理觀.



這次帶去的旅行讀物是"槍炮, 病菌與鋼鐵"(之前買很久, 一直沒讀完, 趁這次空檔一股作氣看完它), 它提出來的問題很有趣"為什麼是歐洲發現美洲? 而不是反過來?", "為什麼是白人奴役黑人, 明明人類的起源在非洲?", 裡面講發明那章讓我感觸良多. 許多的技術與發明, 可能因為沒有找到用途而不被重視, 無法繼續發展(例如中美洲的輪子只停留在玩具, 而沒有到實際載貨的車子), 可能因為當時的社會風氣而遭到禁止(例如日本禁止槍), 如果一個地區較單一(單一的種族或單一的國家), 就有可能因為一次決定而中斷技術的發展. 但如果一個地區有很多不同的國家, 有的國家採用新技術, 有的國家不採用, 原本不採用的國家看到採用的好處, 自然就會跟進. 例如當時哥倫布經歷數次拒絕, 才找到西班牙的贊助, 最後發現美洲, 獲取暴利. 其他歐洲國家看到航海探險的好處, 紛紛跟進, 從此開啟大航海時代. 就連在生物上的演化也是靠著突變與差異才得以進行, 但我們在社會教育上卻不鼓勵差異, 追求正確答案, 嚮往同樣的生活方式, 是條自取滅亡之路呀. 


走路的時候都在與同伴聊天, 有一段路談到心理. 我提到幾個身邊的朋友因為感情的原因, 而心理生病. 我說我有點沒辦法理解為什麼心理會那麼脆弱, 我們有克服現實困難的意志力, 怎麼會沒辦法跨過感情這個坎, 是逃避嗎? 因為沒有非正面迎敵不可, 解決它的決心(你不是非從失戀走出, 談下一段戀愛; 你不是非離開他不可; 你不是非告白不可;). 同伴說他年輕的時候也認為沒有過不去的坎, 只要真的想, 就做得到. 但後來經歷了一段低潮以後, 他體會到人真的有過不去的時候, 那些過不去的事情對別人來說不見得是什麼大事, 但自己真的覺得選擇有限, 又無法承受選擇之後帶來的結果或代價, 也沒有知識或管道去找到更好的解法, 所以很痛苦. 那時候最討厭別人在旁邊說:"你為什麼不怎麼樣怎麼樣做呢?", 如果做得到早就去做了, 就是因為做不到(不論是什麼原因)才搞得這麼痛苦. 心理真的既複雜又脆弱, 我很幸運沒有經過崩潰的時候, 但出發前也因為工作與感情的未來苦思很久, 翻來覆去很混亂, 姐姐不懂為什麼要這麼煩惱, 想清楚自己要什麼, 答案就出來啦, 但不就是因為回答不出來自己要什麼, 才這麼困擾嗎? 但這樣回答真的遜斃了, 長那麼大還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嗎? 老實說, "四十而不惑"究竟是因為徹底了解自己而不惑, 還是因為反正這一生已成定局, 沒什麼好再思考反轉的而不再迷惘? 真希望不是後者. 我們這一行五人, 除卻23歲年輕弟弟, 每一個人要嘛沒工作, 要嘛想換工作, 都在思考著, 抉擇著, 反覆著, 而四十竟已在敲門. 喔對, 我這一趟長出我人生第一根白頭髮, 在陽光下亮閃閃的, 急忙拔了它, 真該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