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革命所引領的第一次機器時代, 對人類歷史造成莫大的改變與影響, 而本書的作者將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稱為"第二次機器時代", 我們這個時代真有這麼了不起嗎? 記得高中剛畢業, 手機開始問市, 大二那年, Nokia 3310橫掃市場, 一桌橋牌四人中有三人都拿Nokia, 真正的如日中天, 誰能想到十年後, 手機倏地換了智能世代, 蘋果成了新的霸主. 高中時, 是網際網路開始風起雲湧的時候, 每台PC都要上網, 想當初我還用過Netscape呢. 現在又進入新的物聯網時代, 每個物品都要連網, 資料都要上雲端. 我從intel 386開始用起, 一路追隨著摩爾定律, 十年後, 已發展到一個連intel也吃鱉的移動時代. 仔細想想, 這世界的確正以飛快的速度前進呢!
這本書分成三個部份, 我最感興趣的是第二部份, 他提出一些有趣的觀點. 在第八章"GDP無法衡量的事", 我們現在衡量經濟活動的指標, 制定於美國大蕭條時期, 隨著時代變化, 衡量經濟活動的指標必須演進. "在第二次機器時代, 我們越來越關心想法, 而非事物; 心智, 而非物質; 位元, 而非原子; 互動, 而非交易". 我們每天用Google搜尋, 用line傳訊息, 用Skype講IP phone, 傳照片上Facebook...這些免費服務創造價值, 但常常不是透過金錢交易來顯現, GDP與傳統的生產力都不會增加, 政府覺得經濟成長停滯會不會是錯誤的指標所致? 如果一味的追求生產力上升, 就會一直想要增建科學園區, xx園區, 在傳統的觀念裡, 有廠房就代表有生產力, 但雲端的生產力難道可以從你用了幾台機器, 多少資料儲存量來評估嗎?
第九章"貧富落差", 我以往都把"貧富不均"怪罪於政府管理不當或是金融問題, 但是作者指出第二次機器時代的新科技使更少的工作帶來更大的財富, 而且因為薪資有其下限, 在自由市場的供需價格調整下, 造成百萬勞工的實質薪資下跌或是永久性失業, 這個情況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就發生過, 但這回新科技的進步使影響的範圍更大, 而能享受到的人更少. 過去我們普遍相信兩種矛盾的價值觀: 一是科技進步總能提高收入, 二是機器取代人力, 自動化會讓勞工收入下降. 但在第一次機器時代, 縱使收入下降, 但因為各種產品的生產成本也大幅下降, 所以勞工可以用更少的成本享受更好的生活, 以結果而言, 是第一個價值觀佔上風. 然而在第二次機器時代, 我們切身感受到物價提高而勞工薪資原地踏步的結果, 過去支撐社會中產階級的鐘形曲線已經結束, 我們正邁向經濟機會呈冪次分布的時代, 也就是所謂的20/80法則, 20%的人拿走80%的利益, 而經濟上的不平等會帶來嚴重的政治不平等, 掌握權力的人會運用政治力來獲取更大的經濟優勢, 如此一來, 貧富不均的後果會更為嚴重, 且會自我延續, 這個延續不是像以前來自世襲, 是經濟優勢豎立了過高的門檻, 單憑教育無法彌補. 舉例而言, 如果Netflix付錢, 就得以讓他的內容使用較多的網路頻寬, 那將會扼殺許多剛出爐的新服務, 因為它根本搶不到頻寬, 送到使用者手上. 從這個角度來看, "贏者全拿"是新科技必然的趨勢, 這不是一個可以靠量來彌補質的未來, 資本社會所說的"只要你努力, 就會有收穫"會漸漸不適用, 如果我們什麼都不做, 貧富不均將會開始阻礙新科技進步. 就像我們立了"反托斯拉"法來避免第一次機器時代所形成的資本家壟斷市場, 對於第二次機器時代, 我們也該思考, 要採取哪些方法來防範未然.
這本書在每個章節的章頭所選取的短語都很精采, 例如第八章"國民生產毛額沒有納入詩歌之美或公共辯論的智慧. 國民生產毛額衡量的, 不是我們的機智或勇氣, 也不是我們的學識才智, 慈悲心或奉獻的熱情. 簡言之, 國民生產毛額衡量所有的一切, 唯獨不包括人生的重要價值." 第十一章"檢驗我們是否進步的標準, 不在於我們能否讓富足者添更多, 而在於我們能否會匱乏者提供足夠的保障." 雖然我們正在步入"貧富不均"的惡果, 但我仍然堅信科技會帶給我們更美好的未來, 這些問題不是機器造成的. 機器不是來取代人類, 機器是讓我們更能專心在重要的事情上. 雖然深藍早就打敗人類棋王, 但是業餘的棋手搭配幾台普通的機器就能夠打敗深藍, 這就是人機合作的未來.
MINEBOOK掘冊連結:
https://www.minebook.tw/book_main_page.php?bookid=32_74377
MINEBOOK掘冊連結:
https://www.minebook.tw/book_main_page.php?bookid=32_74377
1 則留言:
心智的活動中,高資訊量跟極低資訊量的流動都明顯增加了。發呆的時間愈來愈少愈來愈少。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