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看到這麼好看的科普書, 還好"開卷"有介紹, 不然不小心就錯過了. 這是一個生物學家觀察附近一塊空地的年誌. 透過他專業的眼睛, 空地上的一事一物都顯得生意盎然, 看他娓娓道來生物為了適應環境的各種機制, 不時都覺得好不可思議呀, 又想起高中時候著迷於生物的初心.
吳明益在"家離水邊那麼近"一書裡面, 也有一篇關於湖的觀察日記, 很有趣. 從一開始怪手挖出一個水塘開始, 由於缺乏經費繼續開發, 水塘便被遺忘了. 但人類遺忘水塘, 不代表大自然遺忘水塘, 風與棲息在水塘的花嘴鴨很快的為水塘帶來第一批植物, 從一開始矮小, 生長快速的禾本科植物, 到較為高大, 並且適應東部鹹鹹海風, 貧脊泥土的血桐與銀合歡. 喬木的高度吸引喜歡站在制高點的伯勞, 水塘越來越豐富的昆蟲也吸引夜鷺, 蒼鷺, 鷦鶯等各種鳥類聚集. 蛇也來了, 他們在人類看到之前就已偵測到人的氣味, 於是大部份的時候, 只能看到他們褪下的蛇皮. 在大部份人的眼中, 這個水塘只是一片荒地, 但其實無時無刻不在進行激烈的生存搏鬥, 有些生命出生, 有些生命死去. 吳明益是文學家, 是攝影家, 他呈現的是眼睛看得到的畫面與美麗. 森林秘境的作者是生物教授, 在他筆下, 是生物分子作用的精巧與美妙, 眼睛雖然看不到, 但依舊美得無與倫比.
地衣在空地隨處可見, 但內部卻頗為複雜, 它是真菌跟綠藻兩種生物的混合體, 而綠藻之所以呈現綠色, 是身體裡面另一個古老生物-葉綠體的作用. 我們細胞裡面的粒腺體也曾經是獨立生存的細菌, 這些共存共榮的關係存在已久, 以致於我們有時候都忽略了人類其實跟地衣一樣, 從來就不可能單獨生存. 年誌從冬天開始, 動物為了禦寒, 各種準備動作例如冬眠, 發抖, 厚毛, 我們都可以觀察到, 沒想到靜靜不動的植物, 準備動作也不少. 想像一下, 每朵雪花冰晶其實都像利刃, 不斷割傷植物, 讓細胞死亡. 所以植物在凜冬來臨時, 細胞內部會開始出現糖化現象, 脂肪的化學鍊改變, 呈現液體狀態, 就像一層防撞護墊, 把容易受傷的DNA等組織包裹在中間. 糖化現象也會迫使細胞內的水分子滲透到細胞外, 當細胞與細胞之間的水份結冰時, 可以提供熱量, 使細胞內的溫度上升, 多麼精巧呀.
好不容易撐過寒冬, 長出綠芽的植物不見得就能順利成長, 因為日益增多的鹿群正偏愛這些嫩芽, 有些生態學家宣稱這是一種禍害. 但作者提出另一個有趣的觀察: 古代植物的化石可以看到莖葉上都有尖刺, 這些尖刺高達三公尺, 正是古代草食動物的高度. 換言之, 草食動物其實一直存在在森林裡, 數量也遠比現在多的多, 以致於植物都演化出防衛機制. 近代的草食動物從滅絕到逐漸增加, 我們對於所謂”森林常態”的認知, 也許是建立在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 這不禁讓我換個角度想, 我們認為應該存在, 正在搶救的那些生物, 是否也是建立在現在這個環境的認知上? 我們已經聽慣了青蛙的聲音, 所以當青蛙的聲音消失, 我們認為這是不正常的. 但生物的滅絕, 在地球的歷史上從來都不少見. 這不是在為人類對自然造成的影響開脫, 我很明白人類文明的進展, 把環境變化的速度提升到百倍, 千倍, 生物滅絕的速度遠大於演化出適應環境新機制的速度, 但也只有人類這個物種在為保存其他物種做出努力, 這真是一個很矛盾的處境呀. 但無論是為了要利用自然或是拯救自然, 人類都必須先謙遜, 先理解到"人類無異於其他生物, 都是自然界一份子"的道理. 科學幫助我們了解生物運行的一些機制, 卻剝除我們真正感受這些生命. 我們種植經濟作物, 灑除草劑, 同時又開發出更適應貧脊環境的植物種子, 我們以人類有限的觀點做出假設, 提出某些解答, 我擔心離事實甚遠哪.
比起小學必經的養蠶經驗, 我覺得觀察空地有趣多了, 並且時間要拉長到半年以上, 沒有預設, 沒有干擾, 唯有曾經融入自然當中, 感受生物的更迭變化, 才有機會理解自然的力量與美妙, 並且以更為全局的觀點, 來對自然的影響負責任.
MINEBOOK掘冊連結:
https://www.minebook.tw/book_main_page.php?bookid=27_283165
MINEBOOK掘冊連結:
https://www.minebook.tw/book_main_page.php?bookid=27_28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