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很好看的散文集, 作者阿潑去了各個離台灣很近, 我們卻往往很陌生的國家, 例如菲律賓, 越南, 寮國, 泰國, 馬來西亞, 印尼..這些國家或多或少都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 有很久以前就去外地打工的閩南廣州客家移民, 也有清末的遺民, 還有同屬一個民族的人, 卻在國界的區分下, 成了不同國家的人.
在南洋各國, 華僑無處不在, 相同的卻是華橋往往自成一群. 在二戰之後, 風起雲湧的民族建國運動, 都讓華橋被邊緣化. 華僑大方的資助孫文的革命運動, 馬來西亞的檳城正是當年同盟會的重要據點. 卻對所屬的國家社會運動淡漠. 在有的國家例如印尼, 緬甸, 甚至連參與政治的機會都沒有. 華橋緊抓住血緣同鄉的社群, 在有的城市, 看不到跟原屬國家的關連, 招牌使用漢文, 過中國節慶, 婚喪嫁娶看傳統的農曆, 他們對"中華民國"懷有所謂的"鄉愁", 於是來到了台灣, 卻在聽到大學校長說"歡迎回國"時, 腦門轟然一響, 真正意識到"我是出國唸書", 不是"回國"呀. 緬北的華人因為戰亂, 反共等種種因素來到緬甸, 但一直認為自己的國家是"中華民國", 來到台灣以後, 卻發現別人只會以護照上的國籍來識別他, 在台灣人眼中, 他始終是個外人. 近十年台灣本土浪朝興起, 台灣人認同"台灣"這個身份, 急欲拋棄尷尬的"中華民國", 包括我在內, 看了這本書, 才知道原來有那樣一群人, 還對"中華民國"抱有深深的依戀, 而他們面對這樣轉變的台灣, 又該何去何從呢? 忽然模糊的意識到, 也許"中華民國"不只屬於台灣而已.
有時我會對台灣尷尬的處境心懷不滿, 同在一島的人卻沒有共同的國家認同, 總是憂心有一天我會成為一個沒有國家的人. 然而放眼東南亞諸國, 台灣的問題並不是特例. 例如沖繩, 比起日本, 沖繩離台灣還近的多, 島人的人們和海裡的魚一樣, 迴遊往來. 以前都被日本殖民, 同屬日本人, 忽然有一天, 日本戰敗, 這些在沖繩工作已久的台灣人"被迫回復"成中華民國國民, 成了兩個國家的人. 中國與北韓以鴨綠江為界, 然而這兩個國家的人民其實都來自同一個民族, 在中國這邊, 就稱為朝鮮族, 成為"中國人", 在北韓那側, 就成了"北韓人". 老一輩的朝鮮族怎麼樣都不願承認"中國"是祖國, 他們很清楚自己"朝鮮半島"的根源. 寮國本來是由傣族的分支-佬族建立的王朝, 曾經擁有湄公河以西的一塊土地, 在西方殖民強權大筆一揮之下, 以湄公河為國界, 以東屬寮國, 以西屬泰國, 於是以西土地上的佬族人就全成了"泰國人"...看著這些歷史, 忽然覺得"國家"這東西好虛幻, 它可以很曖昧, 也可以在一夕之間改變, 我們雖然始終沒有移動, 卻被冠以不同國籍. 我們該認同的是土地和文化, 還是形而上的"國家"呢?這麼虛幻的"國家"卻成了行走各國之間, 唯一的身份證. 作者曾經因為對方講中文, 很高興的跟對方說"we are both Chinese", 卻被對方嚴肅指正"不, 我不是中國人". 在火車上接受警察盤查時, 得明明白白的說清楚"I am Taiwanese, not Chinese!"才得以脫身. "Chinese"既代表文化, 又代表華人所建立的國家-中國. 然而中國既可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也可能是中華民國, 我與作者有了相同的疑惑: 我這個台灣人, 和那些海外華人在歷史座標位置上, 有什麼不一樣?
阿潑在後記裡面講的這段話很有道理: 要確定"我是誰", 往往都需要先知道"我不是誰". 所以我總是想離開台灣, 離開熟悉的地方, 接受每一個異文化的刺激, 在那裡, 我才能知道自己是誰, 才知道故鄉的位置.
MINEBOOK掘冊連結:
https://www.minebook.tw/book_main_page.php?bookid=94_27466
MINEBOOK掘冊連結:
https://www.minebook.tw/book_main_page.php?bookid=94_27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