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8日 星期五

MINEBOOK掘冊--游牧人生

游牧族: 我們不是homeless, 我們是houseless

《游牧人生》是今年奧斯卡的最佳影片, 這部電影改編自這本同名報導書籍. 所謂的游牧族就是以車為家的人, 作者三年來跟著這些游牧族, 訪問他們, 參加他們的活動, 甚至最後她也住到車上去, 真正體驗他們的生活.

這些游牧族各有各的背景, 有的人是退伍軍人, 因為創傷症候群, 只有住在狹小的空間裡, 才能感覺到安全感. 有的人一輩子都在同一家工廠工作, 住在工廠分配的宿舍裡, 因為工廠結束營業, 不止工作沒了, 住的地方也沒了. 有的人因為一場離婚而變得一無所有, 有的人在金融海嘯裡失去一輩子的積蓄. 他們因為各自的原因捨棄了固定的居所, 他們搬進車裡, 住在車裡, 他們逐工作而居, 也逐天氣而居. 因為車子無法抵抗寒冬, 當溫度逐漸降低, 大雪將至的時候, 他們就會像候鳥一樣遷徙到溫暖的地方. 在電影裡面, 女主角在超市裡面巧遇以前的朋友, 朋友的小孩問她「你是homeless嗎? 」, 她回答「不是, 我是houseless.」我覺得這是游牧族最精準的定義.


住在車裡也是種生活方式

當中文說到「無家可歸」的時候, 我們第一個想到的是游民. 但這群游牧族與游民不同, 他們大部份都有中產階級的心理與外表, 持續辛勤的工作來維持生活所需, 有的人還保有健身房的會員, 好有固定洗澡的地方, 他們將外表打理的與一般住在房子裡的人沒有什麼不同. 他們也並非被家人拋棄, 孤苦無依, 當真的有需要的時候, 他們還是有家可歸, 但大部份的時候, 他們都更樂意自立更生. 游牧族裡很多都是銀髮族, 當年紀超過一定歲數後, 在就業市場上就越來越不吃香, 當退休金不足維生的時候, 他們就必須選擇縮減開支, 而最大筆的開支就是房子, 原本一個月上千美金的房租或是房貸轉換成一台車的停車費, 就能夠大大減少花費.

搬進車子居住說起來容易, 執行起來其實沒有那麼簡單. 游牧人鮑勃·威爾斯就創立了一個網站, 教大家怎麼在車子裡住得「像個人」. 想像一下, 你處在一個伸長手就可以碰觸在四周牆壁的空間裡, 你該怎麼規劃生活動線? 你睡覺的時候與你醒著的時候, 東西應該怎麼收納? 哪些是生活必需品? 怎麼上廁所?有的人的車子只是普通的箱形車, 甚至是房車, 沒有污水與衛生設備, 要用更原始的方式來處理大小便, 而這個設備可能還需要成為日常的家具, 例如拿來當桌子或椅子. 我光用想像的就知道一定很辛苦, 更何況是上了年紀的人, 但游牧族卻願意選擇這樣的生活方式, 沒有向現實屈服, 他們自比像是美國當年開墾的先民, 當年的先民駕的是馬車, 他們則是開車, 在這塊大陸上努力生活, 我從他們身上看到了生命的韌性.


游牧族的工作

佔游牧族生活裡很大一部份是工作, 在看這本書之前, 我都不知道原來這麼多工作可能都是由游牧族擔任. 例如運動比賽會場上的收票人員或是販賣食物的工作人員, 還有各國家公園或州立公園的營地管理員, 美國的公園大部份都會開放露營, 政府會將這些露營地的管理工作外包給民營公司, 營地管理員會負責管理營地登記, 清理營地, 維持廁所的乾淨, 倒垃圾, 清除路徑上的樹枝等等, 工作並不輕鬆, 而且收入常常隨著露營人數變化, 如果露營人數不如預期, 營地管理公司就不願意支付完整的工作時數, 如果露營人數爆滿, 工作時數往往爆增卻沒有加班費.


亞馬遜疆屍

亞馬遜也看準了游牧族的工作力, 每年年末是亞馬遜電商的出貨高峰期, 很多人都會趁著感恩節聖誕節特賣瘋狂購物, 所以需要增加很多臨時倉庫揀貨員, 這個工作極其辛苦, 亞馬遜的倉庫是數十個足球場大, 倉庫揀貨員要不停的在倉庫裡面走來走去搬貨, 掃描, 上架, 勞力相當密集, 很多人做個幾天, 可能就因為不停掃描而手腕痛, 不停彎腰搬貨而腰痛, 每天走超過20公里而腳痛, 亞馬遜無限量提供止痛藥, 來減緩工人的疼痛與疲勞. 這麼辛苦的工作, 為什麼還讓游牧族趨之若騖呢? 除了薪水比一般工作時薪高以外, 在寒冷的冬天可以待在溫暖甚至可以說是高溫的倉庫裡, 是游牧族的避冬良方. 而亞馬遜願意把這些臨時工作開放給較高齡的游牧族, 是因為僱用高齡者可以抵稅. 亞馬遜的工作環境一向為人詬病, 它會嚴格監控掃描貨品的效率, 每掃一個貨品, 螢幕上就會顯示倒數計時的讀秒畫面, 來指示工人掃描下一個貨品, 吃飯的時間只有半小時, 上廁所的時間也有限制. 游牧族都自嘲是亞馬遜疆屍, 要拋棄身為一個人的所有感受, 痛覺與自尊, 努力衝刺, 撐過這地獄的三個月, 就可以好好休息, 當其他人過完聖誕節與新年假期時, 才正是游牧族放假的開始.


聰明是天賦, 但善良是選擇

書中有個游牧人琳達梅伊讓我印象深刻. 六十歲的她一直有個夢想, 是蓋一個「地球方舟」, 一種用瓶瓶罐罐, 輪胎等廢棄物所蓋出來的住所, 這個建物用太陽能發電, 收集雨水雪水做為住所用水, 擺脫所有的政府的公共設施, 達到真正的自給自足. 在書的最後, 她真的買了一塊地, 準備實現夢想. 儘管這塊地在普通人眼中可能不過是塊貧瘠的沙漠地, 但卻是琳達的夢想之地. 有人可能會覺得像游牧族這樣居無定所代表一種失敗, 但我覺得還保有夢想的琳達說不定比很多人都還要活得滿足, 很多人即使有很好的工作, 住很好的房子, 但還是常常覺得空虛, 不知道自己為何而活, 為何而努力, 覺得自己沒有夢想, 活得像條鹹魚.

琳達因為自己的經歷, 對不幸落難的人特別有同情心, 以前工作的地方, 如果晚上有人來打地鋪過夜, 她也會大方接納. 本書的作者剛開始追蹤游牧族時, 也得到她許多溫暖的照顧, 這樣的心胸真的讓我很佩服, 她擁有的不多, 但並沒有讓她的心理也變得貧脊, 她還是非常樂於幫助人, 勇於去想像自己還可以做什麼. 所以人要活成什麼模樣, 其實並不取決於外在, 你擁有什麼, 而是你內心, 你想要活成什麼樣子, 你願不願意繼續相信人, 覺得拉人一把會比自己一個人成功更棒, 就像亞馬遜的總裁貝佐斯, 他奶奶跟他說的, 聰明是天賦, 但善良是選擇, 你可以決定你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有能力愛人就有home

游牧族的出現一方面反應了美國貧富差距的問題, 因為產業外移, 工廠倒閉, 很多小鎮從此成為了鬼城, 很多人在原來的地方住不下去, 也沒有能力搬到新發展的地區, 於是搬進了車裡. 但另外一方面游牧族也讓我感覺到美國生氣勃勃, 很樂觀的的態度, 這裡有各式各樣的生活方式, 在游牧族的生活方式裡面, 房子只是身外之物, 失去房子只是houseless, 但只要你還能保持對這世界的善意, 能夠溫暖的對待別人, 有能力去愛人, 你就不會是homeless, 因為有愛的人的地方就是home.

MINEBOOK掘冊:

https://www.minebook.tw/book_main_page.php?bookid=23_1055662

MINEBOOK掘冊Podcast:

2021年5月20日 星期四

MINEBOOK掘冊--同情者

在越戰的參與者裡面, 我們很少聽到南越人怎麼談越戰, 他們怎麼輸掉這場戰爭, 怎麼逃難, 怎麼繼續之後的生活. 《同情者》的作者阮越清來自南越, 在北越統治了整個越南以後, 四歲的時候, 跟隨父母來到美國, 整本小說就從南越淪陷開始講起.

雙面人, 一半一半

小說主角的設定很有趣, 一開頭就說「我是間諜, 是臥底, 是雙面人」. 他的媽媽是越南人, 爸爸是當時殖民越南的法國人, 雖然他把自己當成越南人, 但越南人並不把他視為同胞, 到哪都被叫「雜種」. 他雖然在南越當將軍的副手, 但身為臥底的他, 也不是南越的一份子. 戰敗後隨著將軍撤退到美國, 即使他曾在美國受教育, 比許多美國人更熟悉美國文化, 他的英文口音與道地的美國人一樣, 但美國人看他, 只會看到了他不那麼白, 屬於亞洲人的那一部份, 他們甚至沒有看到他, 而是直接把眼前的這個亞洲人投射在他們曾經在漫畫上或電影中看到的黃種人形象, 在美國, 他徹頭徹尾就是個異鄉人. 為了北越共產黨臥底十幾年的他能夠算是北越的一份子嗎? 但後來他回到越南, 北越共產黨也只把他當成一個思想受到汙染, 不可信任的異議份子, 他們用各種酷刑拷問他, 逼他說出曾經犯下的罪行, 北越共產黨對他施以的虐待, 超過任何一個族群. 他永遠處於兩個國家, 兩個文化, 兩個宗教, 兩種主義之中, 就連他的兩個結拜兄弟, 也分屬兩個陣營, 阿邦是堅定的反共份子, 阿敏則是忠誠的共產主義者. 他永遠處於被撕裂被拉扯的狀態, 整本小說就是他長長的自白書.

美國詮釋下的越戰

小說中主角參與了一部好萊塢電影「小村莊」的拍攝, 擔任顧問與翻譯, 雖然講的是越戰, 但片中居然沒有任何一個越南人有台詞, 全部都只有尖叫聲, 而且連尖叫聲是虛假的. 導演不以為然, 尖叫聲是全世界共通的. 主角搖搖頭說:「在你們國家, 如果害怕, 你們會大聲交叫, 尋求協助, 但在我的國家, 很多人害怕是不會發出聲音來的, 因為那樣做, 只會引來更大的危險. 」

整個劇本就是美國大兵接下危險的任務, 從萬惡的越共手中拯救出南越人民. 越戰成了一場美國人的戰爭, 本該是主人的南越人竟在這場戰爭中失去聲音, 小說中反覆出現的一句話「他們不能代表自己, 必須由他人代為表達」. 越戰在美國人的詮釋下, 成了民主自由與共產極權的戰爭, 也成了西方哲學與東方哲學的戰爭, 因為西方哲學認為生命是無價的, 所以美國人無法與越共打消耗戰, 然而在東方哲學裡, 生命是可以犧牲的, 人民是取之不竭的資源. 我不禁會想, 是不是在美國人的心中, 死了上百萬越南人, 取得政權的北越算不上打了勝戰?

美國在越戰中使用枯葉劑, 想除去越共躲藏的樹林, 但其中含有極強的戴奧辛毒性, 使得越戰之後出生了許多畸形的兒童, 長期曝露在毒性之下, 倖存下來的老兵也飽受病痛所苦. 美國在空襲時, 也大量使用燒夷彈, 這種炸彈爆炸以後, 飛濺出來的高溫燃燒物會黏著在人的皮膚上, 活活把人燒死, 照片中是名驚恐的小孩張開雙臂哭喊, 而她身上的衣服早已被燃燒殆盡, 全身赤裸. 這名小孩幸運活了下來, 成年之後展示他背上的燒傷, 依舊十分觸目心驚. 而即使越戰結束很久以後, 遺留下來沒有清除乾淨的地雷依舊是隨時可能奪走人命的不定時炸彈. 對於這樣的暴行, 美國又是怎麼詮釋的呢? 主角在美國大學的教授曾是一個共產主義者, 但在見識過幾十年的血腥戰爭後, 他認識到「捍衛自由, 要靠強大的武力, 而這種武力只有美國才能提供」, 正因為美國把自由民主傳播到野蠻之地, 所以美國在越南的暴行就不是野蠻的, 而是「推進文明的重要行動」.

「沒有」比獨立自由更加可貴

在小說的最後幾章, 主角隨著阿邦回到越南進行任務. 當年的北越革命份子舉著「獨立與自由」的旗幟, 解放了國家以後, 隨即展開殘酷的清算. 大批的越南難民搭著簡陋的小船, 或是擠在幾乎沒有空氣的船艙裡, 他們成了海上的「船民」, 也成了「共產極權不得民心」的象徵, 將軍在海外召集敢死隊回到越南進行放手一搏.

任務當然沒有成功, 主角被俘以後, 遭受到剝奪睡眠, 電擊, 強光持續照射, 讓人喪失時間感的拷問, 其中一個因為燒夷彈燒傷, 整張臉幾乎稱不上是人臉的政委反覆質問主角一個問題「什麼比獨立自由更加可貴」, 他接近反射動作的回答標準答案「沒有什麼比獨立自由更加可貴!」政委搖頭, 怎麼可能會錯?他一路受的教育訓練都在告訴他「我們是為了獨立自由革命」!

直到最後, 主角終於認出了眼前這個面目全非的政委就是他的結拜好友阿敏, 也回答出真正正確的答案:「沒有」比獨立自由更加可貴!留在越南的阿敏見證了革命結束後, 什麼都沒有改變, 想要對抗權力, 推翻階級的共產主義者比任何人都迅速的擁抱權力, 塑造階級, 並相當樂於剝奪其他人的獨立與自由. 人一旦有信仰, 就會拿來當排除異己的工具, 只有去除界線, 去除信仰, 去除你我的「nothing」才有可能讓這一切戰爭停止.

台灣該如何不重蹈南越的覆轍?

越戰不僅深深的影響了越南, 也從此改變了亞洲的情勢. 美國為了打斷北越背後中蘇聯手的共產勢力, 不惜一切拉攏中國, 為此美國捨棄了台灣, 在越戰結束四年後, 與中國建交. 很多人會覺得疑惑, 為什麼軍事武力強大如美國, 會輸掉這場戰爭呢?

最主要的原因有兩個, 第一個原因是, 美國不僅是在跟北越打仗, 他還在跟北越後面的中國與蘇聯對抗, 蘇聯源源不絕的提供武器, 中國不僅出錢還出力, 既提供軍費還提供軍事顧問與軍人. 美國在打仗的時候, 一直不敢超越南北越的界線, 就是不想觸怒中國, 也不敢打北越的港口, 結果讓北越的補給從來沒有中斷過, 北部的根據地也沒有空襲過後的重大毀壞, 北越的軍人可以在北方好整以暇的訓練, 休息, 整軍南下. 同時北越不只有中國與蘇聯兩個大哥, 還有寮國與柬埔寨兩個小弟, 三個國家的共產黨緊密的合作, 互相支援. 相比之下, 南越在戰爭發生前, 整處於政權極端不穩定的狀態, 第一任總統吳廷琰被刺殺後, 南越一直無法產生得以統整所有勢力的領導人, 數年間發生了數次政變, 國家一直在內鬥內耗, 日漸衰落.

第二個原因是, 當時參與過二戰, 對共產勢力深惡痛決的保守派政治人物已漸漸從各國政壇中退下, 接任的自由派看到所扶植的反共政權, 例如台灣的蔣介石, 南越的吳廷琰都屬於獨裁統治, 根本不在乎所謂的民主自由價值, 開始懷疑真的有需要無條件的支持這些政權嗎? 所以相較於韓戰的十六國聯軍, 越戰僅有鄰近國家參戰. 美國國內此時也處於種族民權運動的動盪當中, 國內的反對聲浪讓美國總統不管是出兵, 或是戰略決定都綁手綁腳, 最後美國國會直接拒絕再提供南越任何援助, 面對這樣強大的民意, 美國總統也只能順從, 少了唯一的大哥支持, 南越再也沒有可能打贏這場戰爭.

台灣最近被經濟學人稱為全世界最危險的地方, 美國軍方也評估, 中國極有可能會開戰, 而照經濟學人的推論, 如果美國沒有辦法即使保衛台灣, 贏下戰爭, 從此以後世界的秩序就會改寫, 中國會成為亞洲的霸主. 台灣要如何像南韓一樣打贏韓戰, 而不是像南越, 輸了整個國家是我們可以從歷史中學習的. 從前述分析的原因可以知道國內有穩定的政治局勢與國際的支持非常關鍵, 也是我們接下來要繼續努力的方向.

MINEBOOK掘冊:

https://www.minebook.tw/book_main_page.php?bookid=95_319521

MINEBOOK掘冊Podcast:

MINEBOOK掘冊--少年來了

在 2017 年上演一部韓國電影「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 可能是很多人認識韓國光州事件的起點. 光州事件在全斗煥時期曾被定調為共產黨的判亂事件, 但現在已被平反, 被視為是韓國民主化的重要里程碑, 出兵鎮壓的全斗煥則被民眾稱為「光州屠夫」.

《少年來了》正是一本以「光州事件」為背景的小說, 作者沒有意圖重現整個歷史事件, 她沒有寫帶頭抗議的大學生, 或是勇於揭發真相的記者, 她用六章的篇幅寫了六個經歷光州事件的人, 他們的力量如此微小, 就算讀者沒有身在現場, 也可以感覺到那種無力可回天的巨大差距, 那麼為什麼他們還是選擇留下來了? 所有的故事都從一個國中生東浩開始講起.

光州事件的前因後果

光州事件發生在 1980 年 5 月 18 日, 韓國在前一年 1979 年, 實行獨裁統治多年的總統朴正熙遭到刺殺, 頓時間韓國陷入慌亂, 由於距離南北韓內戰停戰才不過二十年, 南韓很擔心北韓趁虛而入, 所以開始實施戒嚴, 而兩個月後, 當時的陸軍少將全斗煥發動政變, 推翻了當時的參謀總長, 取得軍權. 上位以後的全斗煥擴大戒嚴範圍, 禁止所有的政治活動, 學校停課, 晚上實施宵禁, 全國抗議行動越演越烈, 不僅要求解除戒嚴令, 同時還要求全斗煥要下台, 一開始光州的抗議人數大約是數萬人, 大部份是大學生與民主社運人士, 但當全斗煥派出了軍隊大規模逮補抗議人士, 他們殘酷的手段激怒了其他的民眾, 憤怒的民眾也都紛紛站上街頭, 他們佔領了軍工廠, 用搶來的武器對抗軍隊的武力, 最後全斗煥派出了坦克入城掃蕩, 抗爭民眾最終只能放棄抵抗.

在全斗煥的執政期間, 他一直都宣稱抗議民眾是親共人士, 他們的行動是北韓在主導, 政府出兵是為鎮壓共產勢力, 而非針對人民, 然而從來都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光州事件有北韓勢力介入. 雖然在1996年全斗煥因為「叛亂罪」被判無期徒刑, 光州事件也因此獲得平反, 定調為「抗議全斗煥政變的內亂事件」, 對韓國民主化具有重要貢獻. 但隔年韓國發生金融危機, 總統為了「全國團結」, 進行大赦包含全斗煥, 根本沒有真正受到懲罰, 以致於讓他在 2017 年出的回憶錄依然可以大言不慚的指責出來作證在光州事件中軍人對市民鎮壓的神父是騙子. 即使光州事件的被害者獲得賠償, 518 也被訂為國定假日, 但是需要為這起屠殺事件負起責任的人依舊不明, 就跟台灣的 228 事件一樣, 只有被害者, 沒有加害者.

國中生東浩

東浩只是一個國中生, 為什麼他會上街頭呢? 他一開始只是要陪朋友去找姐姐, 朋友說姐姐一定是去抗議了, 但到了抗議現場, 卻遇到軍隊正在逮補抗議人士, 他倉惶的逃進某間屋內, 眼睜睜的看著朋友中彈躺在路上, 試圖出去把傷者帶回室內的人也一樣被守誅待兔的軍隊射殺, 最後大家都不敢動, 只好窩在屋內等待軍隊離去. 但即使軍隊暫時離去了, 東浩只想趕快跑回家, 他太害怕不敢回去找朋友, 直到隔天心情比較平復以後, 東浩決定到醫院找朋友, 朋友一定正在躺在醫院被搶救著吧, 東浩心裡這麼祈禱著.

到了醫院以後, 他被醫院裡滿滿的傷者與死者震懾住了, 現場正在清理死者遺容的姐姐問東浩要不要留下來幫忙, 整理傷者與死者的名單, 當有人來醫院找人時, 他可以帶家屬去確認傷者或亡者的身份. 東浩每天會負責在放屍體的大禮堂裡點蠟蠋, 來驅散日漸腐敗的屍體所散發出來的臭味. 有個女生死者臉部被軍人的刺刀劃得亂七八糟, 再加上腐敗, 已經漸漸無法辨識, 又遲遲沒有家屬來認領, 東浩沒有在這麼多具屍體裡面找到朋友, 他只希望那個無法辨認的女學生不是朋友的姐姐. 他的內心深處一直存在一個問題, 每天都在質問自己「為什麼我沒有回去找朋友呢?」.

高中生恩淑

問東浩要不要幫忙的是個女高中生叫恩淑, 她是因為聽到醫院正缺血趕來想要捐血, 結果就留下來接手了整理遺體的工作. 坦克開進來的前一天晚上, 大部份的人都被領導抗議的幹部趕回家, 他們說這是場必輸的戰爭, 不需要這麼多人留下來送死. 隔天早上恩淑躲在屋內, 聽到幾千人踩著軍靴的腳步聲, 接著聽到槍響, 她沒有遮住耳朵, 她知道就算遮住耳朵也沒有用, 她質問自己「為什麼他們叫你回家, 你就乖乖回家了, 你果然很想活下去吧! 」她祈禱著留下來的那些人可以活下來, 裡面還有一些未成年的年輕人, 幹部叮嚀那些根本未成年的學生, 只要軍隊一來, 就舉手投降, 軍人會放過你們的, 真的是這樣嗎? 她已經不相信人類了.

抗議行動如預期的在坦克開進來之後就結束了, 恩淑遠遠的看見軍人在市政府廣場前, 把一具具屍體丟上裝甲車, 隨後好幾輛裝甲車轟隆隆的離去. 光州開始恢復正常, 恩淑也開始回去上學. 每天上學的途中, 她都會經過市政府廣場, 看著市政府廣場的噴水池一如往常的噴水, 美妙的表演水舞, 她覺得這樣很不對勁, 為什麼其他人都可以像是什麼都沒發生過的如常生活呢? 她明明覺得自己的生命在那天之後就全部轉向了.

她雖然上了大學, 但中途就休了學, 她知道自己讀不完, 如果繼續讀下去, 她一定會加入那些抗議全斗煥的學生抗議浪潮, 然後等著被軍警痛打, 逮補, 關進監獄裡. 恩淑成了一名編輯, 所有的出版品都要送審, 跑政府檢閱部是她的日常, 此時全斗煥已經成了總統, 他的肖像被高高掛在政府大廳牆上, 恩淑瞪著肖像的眼睛, 啊, 原來殺人魔從外表是完全看不出來的呀. 她感覺到言論的審查是越來越嚴了, 以前是某些段落都塗黑, 但現在是一整頁都被塗黑, 一口氣被塗黑了幾十頁, 這還怎麼出版呢? 她忍不住哭著跟作者道歉, 作者苦笑的安慰她「這怎麼會是妳的錯呢?我們來想想辦法吧. 最後作者把作品搬上舞台, 所有被劃掉的文字都讓演員在台上無聲的唸出來, 全場鴨雀無聲, 恩淑卻覺得震耳欲聾.

    失去你們之後,我們的時間變成了黑夜。
    我們的家、我們的街道變成了黑夜。
    我們在越來越黑,再也不會明亮起來的夜裡吃飯,走路,睡覺。
    我無法為你舉行葬禮,從此我的人生變成了一場葬禮

韓國與台灣的民主化

1988 年全斗煥在當了兩任總統之後, 還想繼續連任下去, 結果全國上下都走上街頭抗議, 即使當年沒有經歷過光州事件, 或是因為消息封鎖而對該事件一知半解的韓國民眾, 也在這次抗議運動中見識到全斗煥政府的殘爆, 他們不把抗議的民眾當成自己的同胞, 而是看作戰場上的敵人. 全斗煥本來還試圖用一樣的手法來鎮壓這次的抗議, 結果在美國與國際奧委會介入, 警告要取消奧運主辦權, 全斗煥才心不甘情不願的下台, 扶植了他的親信盧泰愚.

看韓國的歷史發展, 都會有種很強烈的既視感, 跟台灣的民主發展歷程很像, 都經歷過獨裁統治, 政府屠殺人民, 人民爭取民主的過程, 有人會羨慕韓國人勇於尋求轉型正義, 至少光州事件都就獲得正確的歷史定位, 以此為題材的電影也很賣座, 再在都顯示出這已經是韓國人的普遍共識, 但台灣對歷史的共識卻還沒有辦法形成. 每年 228 的紀念活動還是會有人出來說這是在「撕裂族群」, 是「騙票」. 但若要以此判斷韓國的民主化比台灣成功, 可能也言之過早. 畢竟韓國每一任總統都無法善終, 總會在卸任之後遭到清算入獄, 這並不是一個正常的政黨輪替過程, 在正常的民主體制中, 我們不需要把對手趕盡殺絕, 而台灣已經經歷了三次和平的政黨輪替, 值得為我們自己鼓掌. 讓我們繼續捍衛我們的民主吧.

MINEBOOK掘冊連結:

https://www.minebook.tw/book_main_page.php?bookid=48_421961

MINEBOOK掘冊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