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0日 星期一
政誌與零時政府(下)
政誌的發起人Jimmy說過他做這個網站的動機是源自於一股憤怒(從專案的codename "twangry" 就可以看得出來), 因為某天夜裡他逛到美麗灣的官方網站, 發現網站上洋洋灑灑的列出飯店大事紀, "合法取得建照", "主動提送環評"...如果一個初次搜尋"美麗灣事件"的人看到這個網站, 恐怕真會以為建商是個正派經營, 刺激地方經濟的好企業吧. 但他也從這網站中獲得啟發, 時間軸的呈現方式可以幫助一個不熟悉的人快速了解事情的始末, 於是以美麗灣事件為始, 他開始開發這個以時間軸為呈現方式, 社會事件記錄為主的網站. 很巧的是, "美麗灣"同樣對我扮演了"啟發"的角色. 兩年前去台東旅遊, 選擇在杉原海灘露營, 親眼見到美麗灣度假村以不可思議的便宜價格(每月三萬元再加上每年一百五十萬的營運金)所擁的無敵海景與細緻沙灘, 沙灘在以岩岸為主的東海岸極為珍貴, 但建商毫不吝惜的在沙灘上灌水泥, 建游泳池, 各式各樣的設施還在興建當中, 鐵板圍籬大喇喇的沙灘上圈地為王, 外人不得進入. 圍籬外有志工搭載的竹寮還有數個過夜的帳蓬, "還我海攤"的旗幟在風中飄揚, 巴奈與族人已在海攤上抗議月餘, 但始終沒有得到主流媒體的報導. 在還不知道美麗灣事件之前, 我就已經知道巴奈, 她有副極好的嗓音, 出過一張好聽的專輯, 但自從她開始為族人加入土地正義抗爭後, 在音樂上的活動就漸趨為零. 另一個讓我震撼的景象是都蘭鼻的陳明才紀念碑, 它是個被雷劈過(也有一說是被人縱火)的焦黑樹木, 沒有任何題字說明, 但當年陳明才就是在這兒留下"天佑都蘭鼻"的遺書跳海自盡, 因為他的犧牲, 原本箭在弦上的都蘭BOT案才得以終止. 於是同樣以美麗灣事件為始, 我開始關心環境社會運動議題, 並且希望仿效巴奈與陳明才一樣, 付出真正的行動.
"twangry"在加入零時政府後, 緩和下憤怒的動機, 更名為與"政治"相同諧音的"政誌". Ipa為這個網站下了極好的註解: 關心社會從不健忘開始. 網站首頁是眾人手動編輯的台灣各大事件, 基本上以社會事件為主. 點選了事件之後, 程式會自動去Wiki相關條目解析內容, 以時間排序, 將每個時間點的事件發展摘錄出來, 方便閱讀. 後來網站又加了"訂閱"功能, 訂閱感興趣的事件後, 如果以後Wiki內容有更新, 使用者就可以收到email通知更新部份, 不致因為事件失去新聞熱度而再也無法得知事件發展. 然而Wiki也有其限制, 一來Wiki禁止評論性內容, 不容易看到正反兩方的深入分析, 二來Wiki的內容也是公民主動編輯提供, 較冷門的事件自然內容也少. 要解決這個問題, 可能要考慮除了Wiki之外的內容來源, 或是考慮讓使用者參與編輯的可能性. 雖說是參與其中的人, 但說老實話, 我們也不知道網站之後會怎麼"演化"!
在零時政府中, 許多的專案都可能源於相同的動機, 例如服貿, 例如立法院. 大家對於解決問題的方法有不同的想像, 於是各自著手進行. 一開始會覺得這樣多頭進行的方式沒有效率, 傳統上的組織活動大多是, 對同一個問題感興趣的人坐下來討論一個共同的解法, 接著集眾人之力量將解法實行出來. 那回在"網路星期二"聽了高嘉良的演講, 對於"開放"有了更多的認識與想法. 開放不只是原始資料開放, source, library開放, 解法也是開放的. 也許一開始有五組人同時在進行, 想法可能有重疊, 也可能沒有, 但不需要一開始就尋求共識與妥協, 依照"大自然的運作法則", 在開放的合併與淘汰之後, 會淬煉出各想法中最好的部份. 這樣子的做法在資訊界行之有年, 那搬到其他的公共領域呢? 我們還不知道, 因為一切都還是進行式!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