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追求》一書有三冊, 講述了台灣這一路追求民主的路程. 今年經濟學人公布的民主指數, 台灣成長為「完全民主」體制, 意指我們在政治權利與公民自由方面享有高度的自由. 事實上台灣人追求民主從日治時期就開始了, 不斷的前仆後繼, 持續累積能量. 最後終於促成台灣的政治體制的重大改革.
台灣議會請願行動
第一集從日治時期開始講起, 台灣總督當時是日本在台的最高決策者, 不同於日本本土, 法律制定是經由帝國議會. 根據特別頒布的「六三法」, 台灣總督還有立法權與司法權, 成了一個集三權於一身的「土皇帝」. 當時的知識份子林呈祿就在思考, 如果爭取廢除「六三法」, 讓台灣的法律制定也應一視同仁的經由帝國議會審議, 雖能制止總督獨大, 但也等於認同台灣為日本的一部份, 這並非台灣人所願, 因此他參考其他殖民國家, 發現美國在菲律賓採取殖民地自治主義, 深深覺得這才是最符合台灣需求的制度. 於是鼓吹台灣應該要向日本爭取設置台灣議會. 路線確定以後, 便是長達十四年的請願運動.
台灣年年前往日本東京, 向帝國議會提交請願書. 這樣的政治運動所費不茲, 而霧峰林家的林獻堂正是背後的最大金主. 他是中部的大地主, 每年政治相關的捐獻花費將近他總收入的一半以上. 林獻堂一向主張溫和路線, 爭取體制內的權利, 在台灣菁英階層舉足輕重, 日本政府雖然不樂見他為政治運動出錢, 但也無法直接與他撕破臉. 遊說帝國議會的主要人物是蔡培火, 他在日本留學, 又是基督教徒, 透過教會認識了一些同情殖民地處境的日本牧師與議員, 也得到日本自由派學者的支持.
當時日本的勞工運動與農民運動也日漸興起, 台灣的反抗運動因此向日本的社會運動借鏡不少. 一個日本社會運動家就直言不諱的說:「你們現在還不能談獨立. 一個獨立的國家必需要有自己的文化, 如果沒有自己的文化, 即使表面具有獨立的形式, 文化上也是別人的殖民地. 現在培養自己的文化是當務之急. 一旦有了自己的文化, 獨立問題就自然的解決." 這項提示對台灣的知識份子來說, 無疑是當頭棒喝, 而蔣渭水就是最早將「文化事業"付諸實行的人.
台灣文化協會
蔣渭水率眾成立了台灣文化協會, 當時台灣人的識字率不到 10 %, 人民以前也總以祖籍漳州人, 泉州人, 廣州人自稱, 之後在日本政府的統治之下, 台灣社會因為交通, 報紙等設施的整合, 首次出現了島內的群體認同, 知識份子便為這個認同取名為「台灣人」, 也創造了一個響亮的口號「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 「台灣人」這個稱呼隨著文化協會的宣傳推廣, 連日本政府與報紙也使用這個稱法, 於是「台灣人」不僅是自我命名, 也成了別人對我們的稱呼.
文化協會在全台各處舉辦演獎, 演獎的內容從宗教, 法律, 家庭, 兩性關係等等無所不包, 目的就是要讓台灣人認識到什麼是是有尊嚴的生活, 有了自由的人格才有辦法思考對錯, 從而反抗壓迫. 這時的知識份子所提倡的「台灣文化」並非等同於「中國文化」, 要知道當時日本因為明治維新的成功, 成為當時進步的象徵, 中國卻是衰弱到將台灣割讓出去的祖國, 因此知識份子對於中國文化的評價並不高, 但他們也不認同一味模仿日本文化, 他們主張台灣文化應該融合中國, 日本, 西洋多方文化的長處, 蔣渭水深信台灣就是連結各文化的鑰匙. 因為文化協會的推波助瀾, 不只議會請願運動的規模越來越大, 台灣島內的婦女團體, 農民與勞工運動隨之越來越熱絡.
台灣反抗運動分裂
當時日本本土通過了普選法, 讓日本國民有了更多的政治權利, 這樣子的進步也讓台灣人大受鼓舞, 覺得殖民地的自治權不遠了. 然而日本一直擔心如果讓台灣議會成立, 下一步台灣人就會爭取獨立. 台灣議會原本想要爭取的是全島的立法權與預算審議權, 請願人士為此讓步, 將訴求降級成地方議會規模, 然而日本政府還是不為所動, 結果讓部份的運動人士覺得這樣的委曲求全根本無效, 應該直接制定台灣憲法, 使台灣完全自治, 台灣反抗運動因此分裂成兩個路線, 一個是以林獻堂, 蔡培火為首的溫和派, 他們大多是地主, 醫生與傳統士紳階級, 另一個則是以蔣渭水為首的激進派, 隨著國際間共產主義, 無產階級革命興起, 台灣的年輕人也深受啟發, 他們覺得溫和派都是既得利益者, 無法打破社會結構, 他們不想在體制內抗爭, 他們要做的是破壞整個體制. 台灣文化協會因路線不同陷入內鬥, 溫和派紛紛退出, 他們決定另起爐灶: 成立政黨, 也就是台灣民眾黨, 是台灣的第一個政黨.
日本戰敗與中國國民黨接收
隨著日本國內軍國主義節節高升, 但台灣的管束日漸收緊, 民眾黨也因為路線越來越傾向無產階級革命, 被總督府勒令解散. 台灣的反抗運動漸漸轉往地下化, 還有一些人跑到中國, 想要幫助中國強盛, 期待有昭一日能夠協助台灣脫離日本統治. 然而這些台灣人往往不受中國的國民黨政府信任, 反而被中國政府出賣給日本人.
隨著中日開戰, 台灣也被捲進了這場其實並不屬於我們的戰爭. 日本戰敗以後, 台灣社會一時之間惶惶不安, 無法確定接下來的命運, 終於在蔣介石邀請林獻堂, 蔡培火等人到南京參加受降典禮以後投下了一顆定心石, 中國政府即將既日本之後, 接收台灣, 並且也對台灣人釋出了善意, 一時之前, 台灣人對祖國充滿了期待.
然而, 隨著陳儀帶領著中國軍登陸台灣, 看著這些步履襤衫, 推擠著下船, 看起來比較像苦力的祖國軍人, 台灣人感到非常疑惑, 這不像是一隻打了勝仗有紀律的軍隊呀? 而當晚陳儀第一次對全台廣播, 訓戒公務員要認真為民服務, 要「不偷懶, 不撒謊, 不揩油」, 人們更是滿頭問題, 什麼叫做「不揩油」? 不偷懶, 不撒謊不是基本的嗎? 很快台灣人就了解到台灣仍舊是個殖民地, 只是殖民母國從日本換成了中國. 陳儀是台灣行政首長, 對所有機關都有指揮權, 大權在握一如日本總督,
陳儀以「台灣人不懂國語」杜絕了台灣人參政的機會, 而台灣人也終於明白什麼是「揩油」. 過去日本時期, 台灣已經是路不拾遺, 治安良好的地方了, 任職公教人員也需通過考試, 但這些祖國來的接收人員, 搶的搶, 偷的偷, 賣的賣, 接收成了劫收, 而且沒有任何理由就把舊任者免職, 安插自己的親朋好友, 連不識字的人也可以成為教師.
國民黨政府視台灣人為漢奸, 甘為日本之奴, 台灣人則驚訝於祖國來的人員知識文化程度之低落, 僅僅經過一年的統治, 台灣社會就已經奄奄一息, 物價飛漲, 疾病橫行, 政治腐化, 而台灣人所受到的歧視更甚於日本時期, 社會的矛盾一觸即發.
二二八事件
因為台北一起查緝私煙而引起的暴動, 迅速點燃台灣人早就不滿已久的情緒, 全台各地都爆發抗爭. 陳儀一時發了手腳, 當時他的手上沒有軍隊, 只能先成立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安撫人心, 參加委員會的都是台灣當時的名望人士, 他們熱烈期盼可以在委員會中提出台灣人真正的訴求, 包括反對貪官污吏, 進行政治改革, 實施台灣自治等議題.
陳儀一邊跟委員虛與委蛇, 一邊發電報向中央要求派兵. 陳儀藉口台灣暴動起因於共產黨背後操縱, 正在中國與共產黨打的焦頭爛額的蔣介石立即派兵來台. 一有軍隊當靠山, 國民黨政府就不演了, 當時的高雄司令彭孟緝直接讓軍隊進入市區, 用機關槍掃射, 近千民眾全部死亡, 台北則用坦克車殺害平民, 基隆的軍隊用鐵絲穿過人的手足, 捆綁一起, 丟入大海, 還有藉口要協商, 請委員會成員前往市政府, 結果成成員一去就立刻逮補槍斃, 台灣有名的畫家陳澄波也是嘉義委員會的成員, 他在廣場當眾被士兵槍斃, 卻無人敢為他收屍.
數萬名意見領袖與青年學生失蹤或死亡, 活下來的要嘛加入國民黨, 要嘛躲藏起來, 不再參與中國式政治. 台灣一代人的聲音從此消聲匿跡. 等到蔣介石敗戰來台, 展開長達四十年的戒嚴與百色恐怖, 更是讓台灣人的聲音長期消失在台灣政治舞台.
MINEBOOK掘冊連結:
https://www.minebook.tw/book_main_page.php?bookid=89_700472
MINEBOOK掘冊Podcas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