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9日 星期四

印簿玩

        拖了許久, 終於開始籌備婚禮. 一開始就不想要拍婚紗, 覺得照起來一定很不像自己, 婚宴過後大概也不會再打開, 但是又覺得趁著婚禮收集整一下兩人從小到大的照片, 是個有意義的回顧, 所以就起了念頭, 來把相片做成一本書, 留作紀念. 在網路上搜尋了一下"自助婚紗相本製作", 很多人都推薦"印簿玩",  "印簿玩"的官網上也有不少朋友分享的作品, 看起來還不賴, 決定試一試. 

        我選擇的是"12x12典藏本 20頁",  因為它可以180度攤平, 整本都是相片紙, 質感比普通的相片書還要更好. 從首頁的"產品介紹"進去, 選擇所要的產品, 進去以後, 右邊就會列出"印簿玩"所提供的版型, 部份版型可以選擇"觀看版型", 這樣就可以大概了解裡面設計的內頁長啥樣. 這個功能很棒, 不知道為什麼不是每一個版型都可以先點"觀看", 如果沒有"觀看版型", 就只能先試著創立一個作品, 才能在編輯頁看到裡面的設計.
有的版型有"觀看"可以選擇
        選好版型後, 就能開始編輯. 編輯的頁面做得滿親和的, 沒什麼學習障礙. 首先"載入相片", 相片上傳以後, 就可以把相片拉入下面的頁面來排版. 

        如果偵測到相片畫素過低, 也會有"解析度不足"的提示, 避免印刷出來顆粒過粗.       

        預設的版面可以再做調整, 從"更換版型"進去, 還有很多可以選擇. 

        版面上有些預設的文字方塊與圖示, 如果有需要, 也可以從圖庫裡面加入一些適合的圖示.

        每一頁編輯完, 有"預覽"的功能可以看看效果如何, 也可以更動頁面的順序. 好不容易編輯完, 就可以按"完稿確認"進入下一步. "印簿玩"還會很貼心的提醒你哪些地方沒有套圖, 那些照片解析度不夠, 確認這都是你要的, 就大功告成了. 付完款, 一個禮拜就收到成品了, 真是相當不錯的效率. 

        成品包裝的很仔細, 總共有三層保護. 



     
        成品與"預覽"看到的效果幾乎沒有差別, 其中一兩張舊照片, 因為是相片掃描轉數位, 畫素不夠高, 還是有一點模糊, 不過整體而言,  我很滿意.
封面是光滑硬皮, 很有質感
封底有我自己加的文字 
攤平的部份, 看起來也很平整, 看不太出來接縫
     
        如果有時間, 每年都應該做一本書來紀念, 編輯的過程可以回想起當時照這些照片的回憶, 並且將這些回憶具體的框在書裡面, 不時拿出來翻翻.

印簿玩官網:http://tooget.com.tw/
印簿玩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yin.bu.wan
PCHome印簿玩: http://www.pcstore.com.tw/tooget/

2015年11月10日 星期二

三體


        最近一口氣把劉欣慈的"三體"三部看完了, 因為文字不是很優美, 所以可以看得很快(笑). 我挺喜歡劉欣慈對於太空的設定: 這個宇宙其實很擠, 而為了生存, 只能將自己隱藏起來, 因為只要一曝露, 就會招來滅絕. 人類文明的發展吃掉所有地球的資源, 沒道理其他有智慧的外星文明可以避開這個問題. 顯示文明有危險性與發出安全聲明竟是一體兩面: 曲率加速星艦所留下的軌跡顯示出文明高度發展, 但只要軌跡夠多, 就能連成一片形成黑域, 將自身封閉起來, 我對物理原理完全是一知半解,  不知這樣的設計是不是符合科學原理, 但這設計真是精巧呀. 對很多人來說, 科學與數學迷人的地方就是在於所謂"不變的真理", 對我也是. 但在小說裡, 這些恆常的真理卻是拿來攻擊的武器, 例如光速, 例如維度, 這宇宙還有什麼是可以相信的呢? 

        不知道是不是中國作家的緣故, 他的筆下對人性沒有太多美麗的期待, 在生死存亡之際, 大家都爭先恐後的踩著別人活下來. 被水滴攻擊過後,  倖存下來的六艘星艦, 考慮到燃料與食物, 都把彈頭對準了彼此, 比得是誰先按下"發射"紐. 在末日攻擊警報發布時, 有飛船的人等不及航道就緒, 就地點燃引擎, 當場方圓三十里的人活活被燒死. 澳洲大陸大移民的時候, 明明所有的人類都是難民, 但澳洲政府還是憑藉自己是原澳洲住民而堅持享有較好的生存環境, 進而造成人類互相殘殺. 當然還有大家搶破頭的地球保安官, 用分化的策略, 讓自己人對付自己人, 永遠是最有效率的管理方式. 三體文明曾經承諾要讓所有的人類都能好好的生活在澳洲大陸上, 人類以為是利用三體較進步的科技來達成, 結果不是. 三體只是銷毀所有澳洲大陸上的發電設備, 使其無法生產糧食, 為了活下來, 人類只能退回到人吃人的原始狀態, 殺戮會一直進行到供需平衡的時候. 還有另一個人性醜惡面是: 當我活不下來的時候, 別人也別想活下來. 所以在考慮末日危機的解決方法時, "製造可以逃離的星艦"的提案, 在一開始就被否絕, 因為在星艦這樣有限的生存空間下, 一定有的人可以搭上, 有的人被捨棄, 考慮到人性, 恐怕會互相攻擊到無人可平安上船的程度, 不用等到末日, 人類就已滅絕. 當太陽系開始二維化, 無法到達光速的飛船們, 即使知道難逃一死, 還是執意朝太陽系邊界飛去, 看到唯一一艘曲率加速星艦, 第一個想法是擊落它, 完全沒有一點"啊, 終於有人類可以離開這死亡的星系, 地球文明有一點點延續下去的可能"的欣慰. 這就是人性呀.

        小說三部裡面, 執劍者(或寫成面壁者)的地位幾經翻轉, 因為毀了一顆星球, 映證宇宙中有其他生命, 確立威嚇的可能, 成了救世主, 但在和平之後, 人類開始追究他"星際滅絕"之罪: 你怎麼知道你公布的那顆星球上面沒有生命? 想當初這些人也曾為了公布位置的星球確實被毀滅而歡呼過吧, 那個時後怎麼沒有想到"上面有沒有生命"的問題呢? 地球騙回倖存的星艦, 將星艦上的人定罪, 因為互相殘殺, 互食其肉已非人類. 我不知道有沒有所謂"人類的基本道德底線"這回事, 但這些指控都讓我覺得偽善, 尤其是享受到批評的人所開創出來的好處與局面時, 例如靠著執劍者躲過末日危機的人類. 偽善常常造成更大的問題, 因為偽善的人站在道德的制高點, 容易覺得自己什麼都對, 或是覺得"你連xxx都做不到了, 我怎麼跟你談ooo?", 無法就事論事, 進行理性的辯證.    

        在威嚇世紀, 掌握兩個星球生死的搖控器, 只能在單個人手上, 無法全民共決, 全民共決註定威嚇失敗, 這有點像是民主制度與菁英制度(或獨裁制度)的隱喻. 民主制度永遠無法得到最好的結果, 有時候連好都說不上, 如果有一群菁英或是一個頭腦清楚的獨裁者, 一定能夠更有效率的完成目標, 解決困境, 例如第一個執劍者, 但好壞也全繫於這單個人, 例如第二個執劍者, 威嚇就失敗了. 在威嚇世紀下, 需要的是極端的決定, "全民共決註定失敗"的原因是"全民共決"只有微乎極為的機率會走向極端,在小說中的威嚇世紀是不適用的, 但在現實中, "避免極端"卻常常是必要的, 所以即使對民主的效率有諸多懷疑, 我還是相信"民主"是較好的制度. 台灣的問題不能怪罪於民主, 是制度的失衡, 於是徒有民主的皮, 行獨斷獨行之實. 可笑的是, 這個政府明明有很多武器可以用, 它卻連門面都懶得裝飾, 永遠都只想要硬上, 落人口實, 這是獨裁者的傲慢與自大. 
        
        朋友評論"這其實是本送給台灣的政治小說吧", 仔細想想, 還真有幾分符合. 面對一個技術力遠遠超越自身的三體文明(=經濟力遠大於台灣的中國), 有的人相信這些科技文明是地球的救贖, 因此主動發出了訊號(=相信與中國的貿易關係是台灣經濟的救贖), 結果才發現三體文明所在的星球自身難保, 打算前來殖民地球(=中國打算統一台灣). 地球面對已知的末日, 有的人相信地球已經無望, 唯有離開一途, 展開星際旅程( = 放棄台灣, 想方設法弄本他國護照), 有的人是投降派, 乾脆服侍新主, 以求殖民之後較好的生活( = 向中國輸誠, 換取自身利益), 有的人事不關己的繼續過生活, 反正末日是四百五十年後的事 ( = 想要維持現狀的台灣人, 只要變動不是發生在自己這一代就好). 第二部結尾, 執劍者羅輯進行了一次有效的恐嚇後, 度過第一次末日危機. 三體與地球交流得更頻繁,  甚至三體以地球文明為尊, 處處模仿地球, 地球人漸漸放下戒心, 卻在換了執劍者後十幾分鐘後, 三體人立刻變臉, 突飛猛進的科技讓三體有了光速飛船, 這次的末日來得更急更快, 地球人才恍然大悟, 原來三體從來沒有放棄殖民地球的想望. 就如同馬政府屢屢吹捧執政八年是兩岸關係最穩定的時候, 中國旅客來台人數屢創新高, 台灣與中國的往來越來越深, 不知不覺的台灣已是中國最大的債權國, 但其實中國從來沒有放棄統一台灣的想望, 而這回台灣的末日已近在眼前. 我真心希望台灣的末日不像書中的第二次末日危機一樣, 只有短短四年. 因為輿論與國民黨的刻意操作下, 讓我們一直只看到了中國,  以為中國是台灣唯一的解藥, 即使有毒也要喝. 希望下屆的領導人能把目光放大, 我們可以與中國往來, 但我們也要與周邊其他國家建立關係,  尤其現在美日與東南亞諸國都對中國提高警覺的時候, 台灣的態度應該在這中間更有運作空間. 有趣的是, 在小說中, 三體母星雖然早一步被銷毀了, 地球最後也還是沒有存活下去, 似乎也可以看作另一種隱喻.

https://minebook.tw/book_main_page.php?bookid=other_188111

2015年7月22日 星期三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

        看完這本書, 解答了我長久以來的疑惑, 為什麼有的人的想法, 我無論如何努力也理解不了? 我自以為理性的分析思考, 其實大多的時候, 只是在為自己不喜歡的感覺找個理由, 當人們不想要相信某件事時, 問的是"我一定要相信嗎?", 於是只要找到一項質疑的理由, 就會停止思考與自我辯證.
        作者在第一章舉了很多研究例子, 其實就為了說明一件事: 直覺先來, 策略推理後到. 裡面有個實驗很有趣, 給使用者看兩個名詞組合, 例如"厭惡-陽光", "鍾愛-癌症", 然後判斷第二個名詞的好壞. 如果在你心中第二個名詞與第一個名詞屬於相同類型, 你所花的時間會短於第二個名詞與第一個名詞屬於不同類型. 原因是, 當第二個名詞與第一個名詞屬於相同類型, 你的心智已經往那個方向傾斜了, 所以能夠以特別快的速度做回應; 但如果第一個名詞讓你心智傾向於負面(例如"厭惡"), 而隨後出現的正面名詞(例如"陽光"), 就需要把負面傾向給扳回來, 機器能夠偵測到這幾百毫秒的延遲. 這就是"情感優先"的作用. 情感發生的速度又快又強烈, 並且還會縮減稍後才來的理性的思考範圍, 就像幫馬戴眼罩, 好讓馬的視野不會被其他方向干擾. 作者提到的另外一點人性觀察也很有趣: 人們在乎表面的好, 更甚於真實的好, 只要給人們隱身能力和合理的推諉, 多數的人都會騙人, 在道德上便宜行事. 但要是再也找不到合理的藉口來保住自身誠實的信念, 人們就會停止騙下去. 例如取款時, 出納員寫錯金額, 只有百分之二十的人會主動糾正, 但如果出納員開口詢問金額是否正確, 百分之六十的人都會誠實以告, 因為直接詢問逼得人們必須違反道德, 直接說謊才能得到拿到那筆錢. 這就是良好制度的重要性, 一個充滿漏洞的制度會使好人為惡, 就像之前打算強推的醫糾法, 病人家屬等於可以沒有成本獲得國家先賠償百萬, 在合理的推諉遮掩下, 人們深信自己的德行依舊完美無暇.

        最精采的是第二章,  作者提出了他所假設的幾個道德基本原則. 人生下來並不是一張白紙的全無偏見判斷, 在演化的過程中, 基於生存, 我們的潛意識裡留下來了幾個道德基本原則, 例如我們天生就有同情弱小的惻癮之心, 例如我們喜歡公平, 討厭佔人便宜的小人等, 只是隨著後天的教育, 生活經驗, 每個人的道德版圖可能擴大或縮小, 增加新的觸發點.
1. 關懷/傷害: 我們能夠察覺哪些跡象帶表受苦, 使我們鄙視殘酷行徑, 關懷受苦之人.
2. 公平/欺騙: 我們能夠主動尋找可以合作與互惠利他的夥伴, 並躲開或懲罰叛徒.
3. 忠誠/背叛: 我們傾向喜歡有團隊精神的人, 使我們信任及回報那些忠於團體的人.
4. 權威/顛覆: 所謂的"權威"比較像是父母與孩子, 而非獨裁者與害怕的下屬, 權威的存在是為了保護制度並抵檔混亂.
5. 聖潔/墮落: 人的一生都擁有互相扞格的動機-恐新與喜新, 保守派在恐新的程度較高, 以致於他們較在意傳統.
6. 自由/壓迫: 我們會注意到有人試圖壓迫與統治的跡象, 並因而憤慨, 起身抵抗.
每個人的道德接受器各異, 所佔的比重也不同. 在有的人的道德原則裡, 當"公平"與其他道德原則相互衝突時, 他們更願意犧牲"公平"來服務弱勢, 於是他們主張最低所得, 對富人徵收較高的稅金, 但有的人可以接受讓某一些人受傷害, 以達成其他的道德目標. 有的人把"權威/顛覆”的接收器都關掉, 以致於對"權威"嗤之以鼻; 有的人把"忠誠/背叛"的比重拉低, 造成他的國族觀念跟你的不同, 他更能接受地球村的普世價值甚於單一國家; 有的人堅守傳統價值, 反對同性婚姻, 當你在這方面沒有道德接受器的時候, 只會覺得對方是頑固的保守份子. 我漸漸可以接受為什麼有的時候我就是無法了解對方的想法, 起因是我的道德版圖與對方不同, 我的直覺早已先幫忙篩過一輪, 導致我的理性根本沒有試圖為對方的論點找尋理由, 或是對方的論調也沒有在我的道德版圖上找到入口, 簡單來講, 就是場徒勞無功的對話. 所以下次爭論前, 不要急著搬出大道理, 先試著想像對方的道德接受器會是什麼.

        作者的註釋寫的很用心, 包括解釋與自己的見解, 這一回我迫不及待想看完正文部份, 下一回的我要把重心放在註釋上.

MINEBOOK掘冊連結:
https://minebook.tw/book_main_page.php?bookid=68_38162

2015年6月23日 星期二

憂鬱的邊界

        這是一本很好看的散文集, 作者阿潑去了各個離台灣很近, 我們卻往往很陌生的國家, 例如菲律賓, 越南, 寮國, 泰國, 馬來西亞, 印尼..這些國家或多或少都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 有很久以前就去外地打工的閩南廣州客家移民, 也有清末的遺民, 還有同屬一個民族的人, 卻在國界的區分下, 成了不同國家的人. 

        在南洋各國, 華僑無處不在, 相同的卻是華橋往往自成一群. 在二戰之後, 風起雲湧的民族建國運動, 都讓華橋被邊緣化. 華僑大方的資助孫文的革命運動, 馬來西亞的檳城正是當年同盟會的重要據點. 卻對所屬的國家社會運動淡漠. 在有的國家例如印尼, 緬甸, 甚至連參與政治的機會都沒有. 華橋緊抓住血緣同鄉的社群, 在有的城市, 看不到跟原屬國家的關連,  招牌使用漢文, 過中國節慶, 婚喪嫁娶看傳統的農曆, 他們對"中華民國"懷有所謂的"鄉愁", 於是來到了台灣, 卻在聽到大學校長說"歡迎回國"時, 腦門轟然一響, 真正意識到"我是出國唸書", 不是"回國"呀. 緬北的華人因為戰亂, 反共等種種因素來到緬甸, 但一直認為自己的國家是"中華民國", 來到台灣以後, 卻發現別人只會以護照上的國籍來識別他, 在台灣人眼中, 他始終是個外人. 近十年台灣本土浪朝興起, 台灣人認同"台灣"這個身份, 急欲拋棄尷尬的"中華民國", 包括我在內, 看了這本書, 才知道原來有那樣一群人, 還對"中華民國"抱有深深的依戀, 而他們面對這樣轉變的台灣, 又該何去何從呢? 忽然模糊的意識到, 也許"中華民國"不只屬於台灣而已. 

        有時我會對台灣尷尬的處境心懷不滿, 同在一島的人卻沒有共同的國家認同, 總是憂心有一天我會成為一個沒有國家的人. 然而放眼東南亞諸國, 台灣的問題並不是特例. 例如沖繩, 比起日本, 沖繩離台灣還近的多, 島人的人們和海裡的魚一樣, 迴遊往來. 以前都被日本殖民, 同屬日本人, 忽然有一天, 日本戰敗, 這些在沖繩工作已久的台灣人"被迫回復"成中華民國國民, 成了兩個國家的人. 中國與北韓以鴨綠江為界, 然而這兩個國家的人民其實都來自同一個民族, 在中國這邊, 就稱為朝鮮族, 成為"中國人", 在北韓那側, 就成了"北韓人". 老一輩的朝鮮族怎麼樣都不願承認"中國"是祖國, 他們很清楚自己"朝鮮半島"的根源. 寮國本來是由傣族的分支-佬族建立的王朝, 曾經擁有湄公河以西的一塊土地, 在西方殖民強權大筆一揮之下, 以湄公河為國界, 以東屬寮國, 以西屬泰國, 於是以西土地上的佬族人就全成了"泰國人"...看著這些歷史, 忽然覺得"國家"這東西好虛幻, 它可以很曖昧, 也可以在一夕之間改變, 我們雖然始終沒有移動, 卻被冠以不同國籍. 我們該認同的是土地和文化, 還是形而上的"國家"呢?這麼虛幻的"國家"卻成了行走各國之間, 唯一的身份證. 作者曾經因為對方講中文, 很高興的跟對方說"we are both Chinese", 卻被對方嚴肅指正"不, 我不是中國人". 在火車上接受警察盤查時, 得明明白白的說清楚"I am Taiwanese, not Chinese!"才得以脫身. "Chinese"既代表文化, 又代表華人所建立的國家-中國. 然而中國既可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也可能是中華民國, 我與作者有了相同的疑惑: 我這個台灣人, 和那些海外華人在歷史座標位置上, 有什麼不一樣?  

        阿潑在後記裡面講的這段話很有道理: 要確定"我是誰", 往往都需要先知道"我不是誰". 所以我總是想離開台灣, 離開熟悉的地方, 接受每一個異文化的刺激, 在那裡, 我才能知道自己是誰, 才知道故鄉的位置.

MINEBOOK掘冊連結:
https://www.minebook.tw/book_main_page.php?bookid=94_27466

2015年3月21日 星期六

森林祕境

        好久沒看到這麼好看的科普書, 還好"開卷"有介紹, 不然不小心就錯過了. 這是一個生物學家觀察附近一塊空地的年誌. 透過他專業的眼睛, 空地上的一事一物都顯得生意盎然, 看他娓娓道來生物為了適應環境的各種機制, 不時都覺得好不可思議呀, 又想起高中時候著迷於生物的初心.

        吳明益在"家離水邊那麼近"一書裡面, 也有一篇關於湖的觀察日記, 很有趣. 從一開始怪手挖出一個水塘開始, 由於缺乏經費繼續開發, 水塘便被遺忘了. 但人類遺忘水塘, 不代表大自然遺忘水塘, 風與棲息在水塘的花嘴鴨很快的為水塘帶來第一批植物, 從一開始矮小, 生長快速的禾本科植物, 到較為高大, 並且適應東部鹹鹹海風, 貧脊泥土的血桐與銀合歡. 喬木的高度吸引喜歡站在制高點的伯勞, 水塘越來越豐富的昆蟲也吸引夜鷺, 蒼鷺, 鷦鶯等各種鳥類聚集. 蛇也來了, 他們在人類看到之前就已偵測到人的氣味, 於是大部份的時候, 只能看到他們褪下的蛇皮. 在大部份人的眼中, 這個水塘只是一片荒地, 但其實無時無刻不在進行激烈的生存搏鬥, 有些生命出生, 有些生命死去. 吳明益是文學家, 是攝影家, 他呈現的是眼睛看得到的畫面與美麗. 森林秘境的作者是生物教授, 在他筆下, 是生物分子作用的精巧與美妙, 眼睛雖然看不到, 但依舊美得無與倫比. 

        地衣在空地隨處可見, 但內部卻頗為複雜, 它是真菌跟綠藻兩種生物的混合體, 而綠藻之所以呈現綠色, 是身體裡面另一個古老生物-葉綠體的作用. 我們細胞裡面的粒腺體也曾經是獨立生存的細菌, 這些共存共榮的關係存在已久, 以致於我們有時候都忽略了人類其實跟地衣一樣, 從來就不可能單獨生存. 年誌從冬天開始, 動物為了禦寒, 各種準備動作例如冬眠, 發抖, 厚毛, 我們都可以觀察到, 沒想到靜靜不動的植物, 準備動作也不少. 想像一下, 每朵雪花冰晶其實都像利刃, 不斷割傷植物, 讓細胞死亡. 所以植物在凜冬來臨時, 細胞內部會開始出現糖化現象, 脂肪的化學鍊改變, 呈現液體狀態, 就像一層防撞護墊, 把容易受傷的DNA等組織包裹在中間. 糖化現象也會迫使細胞內的水分子滲透到細胞外, 當細胞與細胞之間的水份結冰時, 可以提供熱量, 使細胞內的溫度上升, 多麼精巧呀.

        好不容易撐過寒冬, 長出綠芽的植物不見得就能順利成長, 因為日益增多的鹿群正偏愛這些嫩芽, 有些生態學家宣稱這是一種禍害. 但作者提出另一個有趣的觀察: 古代植物的化石可以看到莖葉上都有尖刺, 這些尖刺高達三公尺, 正是古代草食動物的高度. 換言之, 草食動物其實一直存在在森林裡, 數量也遠比現在多的多, 以致於植物都演化出防衛機制. 近代的草食動物從滅絕到逐漸增加, 我們對於所謂”森林常態”的認知, 也許是建立在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 這不禁讓我換個角度想, 我們認為應該存在, 正在搶救的那些生物, 是否也是建立在現在這個環境的認知上?  我們已經聽慣了青蛙的聲音, 所以當青蛙的聲音消失, 我們認為這是不正常的. 但生物的滅絕, 在地球的歷史上從來都不少見. 這不是在為人類對自然造成的影響開脫, 我很明白人類文明的進展, 把環境變化的速度提升到百倍, 千倍, 生物滅絕的速度遠大於演化出適應環境新機制的速度, 但也只有人類這個物種在為保存其他物種做出努力, 這真是一個很矛盾的處境呀. 但無論是為了要利用自然或是拯救自然, 人類都必須先謙遜, 先理解到"人類無異於其他生物, 都是自然界一份子"的道理. 科學幫助我們了解生物運行的一些機制, 卻剝除我們真正感受這些生命. 我們種植經濟作物, 灑除草劑, 同時又開發出更適應貧脊環境的植物種子, 我們以人類有限的觀點做出假設, 提出某些解答, 我擔心離事實甚遠哪.

          比起小學必經的養蠶經驗, 我覺得觀察空地有趣多了, 並且時間要拉長到半年以上, 沒有預設, 沒有干擾, 唯有曾經融入自然當中, 感受生物的更迭變化, 才有機會理解自然的力量與美妙, 並且以更為全局的觀點, 來對自然的影響負責任.

MINEBOOK掘冊連結:
https://www.minebook.tw/book_main_page.php?bookid=27_283165

2015年2月10日 星期二

年少時代

       
        看完"年少時代", 才發現原來就是"Before sunrise"三部曲的導演呀. 前面三部曲花了27年, 這部片又花了他12年, 貨真價實的跟著一個男孩成長的記實, 這位導演真的很著迷於時間的魔力, 也很擅長捕捉時間在人身上所留下的隱隱痕跡. 十二年縮成三小時, 我們看得出來一個男孩成長轉變的過程, 但當這節奏放慢到貨真價實的十二年, 或許身邊大部份的朋友會覺得男孩一直都沒變, 就算不停的搬家, 男孩大致上還是保持原來的性格, 不喜歡運動, 喜歡音樂, 不是社交型的人, 時常沉浸在自己世界, 朋友不特別多, 但還是維持了幾個持續來往的對象, 略略憤世嫉俗, 但不會刻意表達自己的意見, 在媽媽眼中一直是個需要保護的小兒子. 就像我的國中同學多年後看到我, 驚呼:你一點都沒變! 我忍不住苦笑, 原來這些年自顧自的煩惱, 挫折, 迷惘, 失望都只在一寸心田內翻絞, 外面根本未起波瀾一毫. 但時間確實走過了, 大部份的時候, 我覺得時間都在從我們身上取走東西, 取走我們的夢想, 取走我們的勇氣, 取走我們當下沒有曉得珍惜的人, 取走我們的執著... 當我們試圖與時間爭奪它打算帶走的人, 事, 物,  這時會逼得我們思考, 做選擇, 保留一部份, 失去一部份, 這成為時間在我們身上留下的隱隱痕跡. 在別人看來, 你沒有變多少, 但自己知道(或是事後知道), 每一道微小的改變都是當下認真的鑿痕, 天知道, 我們花了多少力氣, 才阻擋了旁人的外力, 保有多一點自己. 感謝導演即使有很多機會可以走歪, 但還是沒有拍成一部曲折戲劇化的"年少時代", 爸媽雖然婚姻沒有成功, 但男孩還是從雙方都得到很多的愛(看看他高中畢業時, 有多少人齊聚在一起恭賀他呀), 他就像我們一樣"好好的"長大了, 我們沒有社會新聞上會看到的大起大落, 但這樣"平淡"的後面, 我們其實很努力呀, 直到現在, 都還沒有鬆懈呢. 

        我很喜歡男孩離家上大學時, 背景的音樂"Hero family of year", 第一次聽到是在韓劇"沒關係呀, 是愛情"裡, 每次男主角回想起小時候不好的回憶, 這首音樂就會響起. 這次又在電影裡面聽到, 真是驚喜. 看著MV裡面出現的電影片段, 一些讓人感覺幸福的小確幸: 剪壞頭髮時獲得的安慰, 和爸爸一起去露營, 十五歲的生日; 一些以為這一刻就是永遠的甜蜜時刻: 與女朋友開長程公路, 天南地北的聊天, 一起迎接黎明; 一些當下以為永遠過不去的坎: 以為會天長地久的女朋友卻分手了...畫面交雜著, 我們就是這樣長大的呀.

Let me go
讓我走吧
I don't wanna be your hero
我不想當你的英雄
I don't wanna be a big man
我不想當什麼大人物
Just wanna fight like everyone else
只想像其他人一樣 為生活奮戰

Your masquerade
I don't wanna be a part of your parade
我不想成為你化妝舞會中遊行的一份子
Everyone deserves a chance to
Walk with everyone else
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跟誰一起走

While holding down
A job to keep my girl around
一份工作可以讓心儀的女孩留在我身邊
And maybe buy me some new strings
也許可以讓我買幾條新弦
And her and I out on the weekend
讓我和她一起出門度個週末

And we can whisper things
Secrets from my American dreams
我們可以講悄悄話, 關於我們夢想的小秘密
Baby needs some protection
她奢望我的保護
But I'm a kid like everyone else
但我也只是個孩子而已

So let me go
所以讓我走吧
I don't wanna be your hero
我不想當你的英雄
I don't wanna be a big man
我不想當什麼大人物
Just wanna fight like everyone else
只想像其他人一樣 為生活奮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