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沙林毒氣事件之後, 村上春樹訪問受害者的採訪記錄. 每一篇文章都有固定的形式, 前言是受害者的背景介紹, 主文是以受害者的視角來描述事件發生的經過, 與事發之後的心得. 由於每篇採訪記錄都各自獨立, 很容易中斷閱讀, 有一陣子是我捷運上的隨身讀物(覺得自己有病, 明明既視感超強的), 斷斷續續的看著, 最近終於看完了. 毒氣事件共有五組人同時在五條地鐵線犯案, 所以採訪記錄也分成五個章節, 每一章的前面是犯人的背景與犯案過程, 這五段類似法院供述的犯人自白帶給我很大的震憾感, 這些人在入教之前無雍置疑都是社會裡的知識份子, 有醫生, 有大學生, 有良好的工作, 家庭生活也不乏關愛, 但他們卻接受麻原彰晃的指示, 進行無差別的毒氣攻擊. 他們的知識水準絕對明白沙林毒氣所造成的傷害, 也在自述裡面有提及被任命時, 心頭一緊的糾結; 犯案前步下地鐵時的動搖, 心想”就這樣走出車站外面該有多好"; 逃亡時隨身攜帶小小的佛壇, 為了那些在事件中失去生命的人們. 然而即便如此, 他們還是在有自我意識的驅使下犯案了, 到底是什麼原因與動機, 真的讓我很不了解與很想了解, 不過這本書沒有機會訪問犯人.
村上春樹在書的後面, 寫了一篇相當精采的後序, 跟我的想法相當接近. 最近匆匆槍決了鄭捷, 讓我心裡不是很舒服, 不是因為我贊成廢死, 而是我們選擇了一條最輕鬆的路, 而斷決了探究這個”瘋狂”背後可能的原因. 我們視自己是”正常”, 視鄭捷是”異常”, 於是我們將鄭捷犯案當作是與自己無關的事, 當作是難以理解, 不可能發生在自己的身上的畸形東西, 但我們生活在同一個社會, 某些東西滋養了鄭捷內心黑暗的成份, 而這些東西也有可能進到我們心中不是嗎? 鄭捷自白說一直都很想自殺, 但因為沒有勇氣, 所以透過殺人被判死刑, 才能趕快結束這一生. 在台南犯下隨機殺童案的曾文欽也曾作過類似的自述: 想自殺才殺人, 之前自殺多次都沒有成功. 關於曾文欽, 胡慕晴寫過一篇非常精采的文章http://gaea-choas.blogspot.tw/2016/04/blog-post_26.html, 在看這篇文章之前, 我也被媒導誤導, 以為他是一個想吃免費牢飯的人, 但看了文章後, 卻讓我想哭. 在曾文欽的姑姑記憶裡, 曾文欽怕黑, 寡言, 想過他會自殺, 但從沒想過他會殺人. 他們在自己的封閉世界裡建構某種觀點, 來解釋自己的行為, 自己的遭遇, 並試圖提出解決的方法, 我們都說太荒唐了, 怎麼可以做出這麼可怕的事, 但在我們”正常的體系”裡, 也沒有提供能夠有效驅逐這些荒唐想法的正面力量, 與能夠對抗的價值觀, 不是嗎? 這是最近這幾件隨機殺人事件, 讓我最不安的原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