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 caption |
對抗一個難纏的疾病, 絕對不只需要科學上的努力, 還需要經費與宣傳. 1936 年羅斯福總統成立小兒痲痹基金會, 發起一人一毛錢運動來支持小兒痲痹的研究與推廣教育, 在經費充足的狀態下, 1940 年就在實驗室中培養出小兒痲痹病毒, 之後沙賓和沙克利用病毒製作出疫苗, 這就是社會動員的力量. 開啟化療大門的法柏夢想癌症可以像小兒痲痹一樣, 有專門的機構來負責宣傳, 行銷, 設計吉祥物, 標語, 與廣告策略. 法柏的人生因此做了第二次跑道轉換, 從臨床醫生變成癌症研究的鼓吹者, 就在這年, 癌症研究的仙女教母登場了.
瑪麗拉斯克(Mary Lasker) 是曼哈頓的社交名流, 她在二戰後展露頭角, 1940 年代已是社交界的當紅明星, 擁有巨大的社會和政治力量. 在母親過世後, 她決心要與癌症對抗. 她先是找上癌症防治協會(ASCC), 發現整個協會由學者掌舵, 沒有行動力, 她與她的夥伴, 人稱"拉斯克幫", 決心用政治遊說和募款活動改變醫藥研究的面貌. 她的丈夫是廣告業的佼佼者, 她的夥伴裡有商人, 有藥廠主管, 有律師, 他們光靠在讀者文摘上面刊登報導做小額募款, 就募集到協會之前一整年的經費, 拉斯克打算前進國會, 爭取國家更多的經費, 成立專門研究機構, 她需要一個科學權威來當招牌, 而法柏也正需要盟友, 兩人一拍即合.
戰後的社會受到曼哈頓計劃的啟發, 對於科學研究管理有了新的想法. 如果我們設定共同的目標, 明確的時間表, 是不是能夠產出一樣驚人的成果? 拉斯克與法柏設定的目標就是找到治療癌症的共同方法, 他們成立癌症化療服務中心, 研究細胞毒性的化合物. 並且聯合其他癌症臨床中心, 協調各協會來試驗多種化療組合, 他們打算發起對癌症的全面攻擊. 然而這樣的策略卻與當時的科學研究主流想法不同. 反對者表示, 基礎研究才是科學進步的領航者, 計劃性研究不能做為未來的長久模型. 光憑命令無法產生科學, 應以無限制的開放式探索為優先. 曼哈頓計劃的的終極產品"原子彈"雖然是在戰時成形, 但卻是扎根於戰前的物理化學基礎研究, 是因為對於原子能量的持續探索, 才有辦法在關鍵時候開花結果. 現在我們還對癌症一知半解, 全面宣戰的時機未到. 但拉斯克幫相信癌症研究就是為了找到治療方法, 研究癌症的成因只是輔助, 法柏不知道反葉酸會對癌細胞造成什麼效果, 還是能夠展開白血病治療試驗, 研究療法與成因一定能夠齊頭並進.
1969 年登月成功之後, 一時之間人定勝天的樂觀襲捲整個社會, 甘迺迪總統在 1961 年宣告"在1970 年以前, 我們將乘坐飛船登陸月球並且安全返回", 這麼艱難的任務都可以達成, 有什麼理由不能征服癌症呢? 拉克斯幫將癌症比喻為內太空, 並且刊登全國全版廣告, 將癌症治療比作為美國夢: 我們能征服外太空, 一定也能克服內太空! 一個疾病能夠強烈引發一個世代的共鳴, 必定反應了當代的焦慮, 愛滋的焦慮來自於性解放, 武漢肺炎反應了全球化的疑慮, 癌症則反應了對於內在的恐懼, 以前的威脅來自於外在的飛彈, 但癌症卻似乎產自於人體本身. 1971 年通過的"征服癌症法案"保證癌症研究的經費, 並且逐年增加, 拉克斯幫在這二十年倡議的過程中累積的能量, 算是獲得了回報.
然而政治就是妥協的產物, 雖然經費大幅增加, 但沒有研究癌症的NASA, 也限制了癌症研究的自主權. 集中在共同療法的研究上, 它更像是研發工具與武器, 而非科學研究. 1985 年哈佛學者對於這場癌症全面宣戰進行了回顧. 自 1971 年法案通過以後, 十幾年過去, 癌症的治癒率有提高嗎 ?死亡率有降低嗎? 很可惜的是, 不管從哪個數字來看, 都沒有明顯的進步, 即使某些癌症的死亡率大幅降低, 卻有新興的癌症, 例如肺癌冒出頭來, 我們將 80% 的精神花在治療研究上, 顯然有些問題. 我們終究是要找出癌症的成因, 並且採取預防措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