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30日 星期一

MINEBOOK掘冊--車諾比的聲音第二部

 

尋找真相的路困難重重,  當晚在現場的工程師都已經因為輻射嚴重傷害, 表皮細胞過了生命週期脫落, 但身體已經再也生不出新的細胞來, 沒有了皮膚, 所有的內裡組織都曝露在外, 只能用繃帶包裹起來, 避免感染, 而然血液還是不斷的滲出來, 痛苦萬分. 他們在臨終前回憶那天的爆炸究竟是怎麼發生的. 

起源: 一場不安全的安全測試

當晚其實核電廠正在進行後備供電系統測試, 這個測試是在確認如果發生緊急狀況時, 冷卻系統會繼續運作, 避免反應爐心熔毀. 原本冷卻系統是由核電廠自己的蒸汽渦輪機所發的電力所驅動, 如果發生問題時, 廠內備有柴油發電機來提供備用電力, 但柴油發電機啟動需要時間, 所以需要測試的是, 這兩個供電系統是否能夠完美銜接. 

之前核電廠為了趕上上級所要求的啟用時間, 並沒有完成這項測試, 所以在啟用之後, 還要再補上安全測試報告. 然而之前的三次測試都失敗了, 當晚是第四次測試. 本來測試安排在白天, 但當天其他發電廠出現問題, 上級要求車諾比電廠支援, 要到晚上才能降低供電, 但晚上輪班的人員並沒有相關的測試專業與經驗, 按理說這項測試應該喊停, 擇日再進行. 但廠長只想趕快交差了事, 有個升職機會正等著他, 而總工程師也眼紅著廠長升官後空出來的廠長職缺, 所以完全無視晚班人員根本是第一次見到測試操作手冊, 依舊指示測試按計劃進行. 

由於時間不夠與不熟悉測試流程,  在模擬核電廠失去電力的操作過程中, 就已經使得反應爐變得很不穩定, 警示燈紛紛亮起, 有人員提出應該中止測試. 但負責指揮的總工程師只想趕快完成測試, 他無視警示燈, 關閉自動控制系統, 指示改為手動操作, 並威脅開除不照令行事的工程師. 此時所有的操作已完全沒有按照本來的測試計劃, 反應爐的溫度節節高升, 但忽視所有警報的工程師還是照計劃關掉冷卻系統的供電, 失去冷卻系統平衡的反應爐完全失去控制, 這個時候工程師終於意識到大事不妙, 他們按下了緊急按紐, 要讓所有反應爐立刻停止工作,  但反應爐卻沒有停下來, 造成蒸汽渦輪機的蒸汽壓力過大, 爆炸因此發生. 他們在死前最大的疑問就是: 明明他們就按下了 緊急按紐, 為什麼反應爐沒有停下來? 

不能說出的真相

列加索夫回頭尋找反應爐的相關文件, 發現曾經有報告指出, 按下緊急按紐時, 不會立刻看到輸出功率降下來, 反而會看到瞬間暴增, 然後才降下來.  在車諾比事故中, 就是這個瞬間暴增造成蒸汽壓力過大. 顯然這是核電廠設計上的潛在問題, 但如果向全國民眾與全世界承認蘇聯的核電廠設計有瑕疵, 不僅讓蘇聯丟了臉面, 蘇聯國內還有其他同樣設計的核電廠, 它們該何去何從? 這個問題居然比清理核災更棘手呀.  

列加索夫代表蘇聯到維也納跟國際報告, 車諾比核災的處理進度與事故原因, 它顯然有很大一部份的人禍, 操作人員既沒有受到相關訓練, 又關掉所有的安全系統, 恣意操作, 將反應爐推到失控的臨界點, 就像一邊駕駛飛機, 一邊測試飛機引擎, 結果引擎真的發生問題時, 就機毀人亡.  但他無法在國際場合說出口的是, 核電廠存在的各種設計瑕疵, 包括真正觸發爆炸的是不良的控制棒設計, 在緊急按紐按下時, 輸出功率「不降反升」; 為了省錢, 沒有在反應爐周圍建造任何防護措施, 使得爆炸的時候, 所有的輻射污染物四散, 輻射塵直接進到空氣中, 影響範圍無法計量...種種受到政治壓力, 無法公開的實話, 讓列加索夫在事故發生兩年後, 選擇自殺. 他的自殺引起了核能業界巨大的震撼, 終於官方願意更新與車諾比核電廠有相同設計缺陷的其他電廠. 

反思

看影集與書的時候, 我時常會懷疑, 這件事如果不是發生在蘇聯這樣的國家, 恐怕處理不了. 所有的救災任務都像是自殺, 不管是一開始的開直昇機投放砂石滅火, 或是之後去地下室放水避免汽化爆炸, 建造冷卻溫度用的大地道, 挖掉受到污染的土壤, 撿拾四落的石墨等等, 有幾十萬人參與了這些救災清理行動, 這些人當中, 有的人不知道任務內容是什麼就來了, 關於輻射的知識是三十年課本上教的, 因為小孩子喜歡阿兵哥的船形帽, 他特地留給孩子戴, 結果不到五歲的孩子就得了腦癌過世了, 他的孩子明明距離車諾比這麼遠, 應該安全無虞才是呀; 第一線的消防員受到嚴重的輻射傷害, 救火的時候, 沒有任何人跟他們講反應爐的事. 懷孕的老婆追到醫院去, 想好好陪他度過最後的時光,  結果受到他身上的輻射影響, 剛出生的嬰兒就因為心臟肝臟出現問題,  很快就死亡了, 心碎的老婆在很短的時間, 失去了老公, 失去了小孩, 也失去了家, 一無所有. 

因為是專制體制, 領導讓你徹離你就徹離, 領導要派你去管制區你就去, 領導說事情都在掌握之中你就相信, 在事故發生不久之後, 蘇聯各地的圖書館裡已經沒有跟放射線相關的書籍了, 醫生也禁止在死亡原因上面提及「放射線」字眼, 當時法國禁止小孩在外面玩耍, 避免曝露在輻射塵下, 但白俄羅斯的小孩還在走路上學, 還在外面上體育課, 這是無知, 還是認命呢? 

當管制區漸漸成為荒蕪之地後, 竟陸陸續續出現一些自願返鄉者, 學者說, 這裡的輻射幾百年後仍然會存在, 但相較於外面殘酷的戰爭, 這裡還比較安全. 原本就搖搖欲墜的蘇聯政權經過這一重大事故, 花費了巨額的費用, 讓原本就不好的經濟狀況更是雪上加霜, 5 年後就宣布解體. 沒有了蘇聯, 許多人不知道自己的歸屬在哪裡, 每個人指著鼻子互嗆: 「去屬於你的地方, 這個地方是我們的」, 各個民族之間殺來殺去, 有個受訪者說她看著一個年輕人追殺另一個人, 中間跑累了, 停下來問她:「大嬸, 這裡有水喝嗎?」 聽他的口氣, 就好像什麼事都沒有, 但他喝完水, 又繼續追過去...人比輻射還可怕. 

亞歷塞維奇在事故發生五年後, 陸陸續續訪問了500多人, 有消防員, 阿兵哥, 救災人員的老婆, 自願反鄉者, 這些人沒有一個人說得出事故發生的原因, 他們真的不知道, 他們只能說自己看到了什麼, 感覺到了什麼, 做了什麼, 但這些就是被大歷史所傲慢對待的日常生命, 他們不是英雄主義, 不是為了要創造奇蹟, 他們有的知道自己是炮灰, 也看清楚所謂「泱泱大國」內裡的空虛, 官僚, 馬虎行事,  但他們沒有太多抱怨, 如果重新來過, 他們感覺人生還是會這麼過. 他們感覺對國家有個義務, 然而當「蘇聯」這個祖國已經不在的時候, 他們還在.

MINEBOOK掘冊連結:

https://www.minebook.tw/book_main_page.php?bookid=26_780851

MINEBOOK掘冊Podcast:

2020年11月23日 星期一

MINEBOOK掘冊--車諾比的聲音第一部

 


相較於歐美文化, 我們一直以來都對蘇聯感到陌生, 2015 年一個白俄斯的作家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拿到了諾貝爾文學講, 大家一時之間都在打聽這個作家是誰, 市面上有她的作品嗎?  貓頭鷹出版社非常努力, 在 2016 年出版了一系列她的作品, 包括《戰爭沒有女人的臉》, 《我還是想你, 媽媽》, 《二手時代》, 《車諾比的聲音》等, 她的作品並非小說, 而是許許多多的訪問, 然而作者並不是以傳統的報導呈現, 沒有太多受訪者的背景或事件時空的著墨, 而是以文學的手法, 讓受訪者以獨白的方式講出自己的故事與心情, 我很喜歡這樣的敘事方式, 陸陸續續的看完這些書, 非常驚訝於我對蘇聯歷史的陌生, 我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裡面的猶太人集中營, 知道廣島長崎的原子彈爆炸, 也略略知道原本在歐洲無往不力, 戰無不勝的納粹在攻打蘇聯的時候初嚐敗績, 但萬萬不知道蘇聯人是用如此慘痛的代價換得勝利, 德軍總共圍了列寧格勒(現在稱聖彼得堡) 將近 900 天, 德軍破壞了水, 能源, 切斷糧食供應, 導致列寧格勒陷入大饑荒, 有上百萬人餓死與凍死, 還要每天承受德軍的空襲與炮擊, 但列寧格勒的居民就是不投降, 那種硬頸的骨氣彷彿刻入了蘇聯的民族血液裡, 最後反倒是德軍承受不了殘酷的天氣與人員的損耗, 不得不撤退. 這些戰爭經歷, 亞歷塞維奇在《戰爭沒有女人的臉》與《我還是想你, 媽媽》有很深刻的描述. 

這塊土地的人民承受的苦難還不只這場慘烈的圍城戰, 從十月革命後, 國家就開始陷入內戰, 好不容易內戰結束, 史達林為了鞏固政權, 開始了紅色恐怖時期, 上百萬人被送到集中營, 流放到天寒地凍的西伯利亞, 緊接著就是二戰, 上百萬人失去生命. 二戰結束, 是美蘇冷戰, 人民時時都要為了祖國上戰場, 他們以為要提防的是核戰, 沒料到迎來的卻是人類史上最嚴重的核災"車諾比核電廠事故",  相當於四百顆美國投放在廣島的原子彈.  然而因為這個事故發生在冷戰時期, 許多的資訊都不透明, 一開始蘇聯政府還不願意對外承認有核事故發生, 直到瑞典偵測到輻射塵, 美國衛星也拍到爆炸照片, 迫於國際壓力才不得不承認. 在 2019 年 HBO 推出了五集的迷你影集「核爆家園」(Chernobyl), 試著重新還原這起事故, 影集非常的好看, 搭配亞歷塞維奇所寫的《車諾比的聲音》一起看, 會對這起事件有更全面的了解與想像. 

爆炸的那一天

影集一開始是巨響發生, 消防員急急忙忙趕去救火, 他們只知道有大火發生, 還不知道嚴重性, 滿地都是反應爐爆炸後碎裂的石墨, 具有超強的輻射性, 其中一個消防員不明所以的撿起石墨, 馬上他的手套就融化, 手也被嚴重灼傷. 而操控室裡面的工程師每個人都面面相覷, 雖然螢幕上所有的警示燈都亮了, 他們仍舊不相信發生了什麼事, 反應爐不可能會爆炸的! 總工程師如此堅信, 不斷喝斥下屬前往現場探個究竟, 自己則默默溜走, 去安全室通知上司. 終於在爆炸幾個小時候, 當地的主管官員與廠長都聚在一室討論對策, 但此時廠長還在粉飾太平, 宣稱只是火災發生, 一切都在掌握當中, 但有人反駁, 指出已經有人出現輻射灼傷反應, 不可能只是火災而已, 要盡速撤離民眾. 莫斯科的高層也接獲通知, 一開始大夥都以為是像廠長所說的發生火災, 現場只有 3.6 崙琴的輻射線, 不是嚴重的事故, 但一位核物理學家列加索夫鼓起勇氣指出, 從報告看起來, 疑似有石墨的碎片, 雖然所有人都不相信反應爐會爆炸, 但事關重大, 能源部長同意前往車諾比確認. 他們發現廠長之所以大言不慚的聲稱只有 3.6 崙琴, 是因為那是現場測量儀的最大值, 當他們拿出更精確的儀器測量以後, 發現輻射線早已破了 15000 崙琴, 所有人都明白這是一場世界級的災難了. 

困難重重的救災行動

救災的第一步自然是滅火, 現在已知反應爐爆炸, 就不能再用水滅火了, 這些帶著超高輻射的水會嚴重污染當地水源, 列加索夫建議用砂石把火覆蓋, 每架直升機載著所能承載的最大重量砂石, 飛到核電廠上方投放, 把火撲滅. 但是這個方案有個致命的問題, 現場有上千噸溫度高達1200°C熾熱的石墨塊與爐心熔融物, 它們會往下融穿水泥廠房, 一路到達下方積水的地下室, 然而這些水會因為高溫瞬間汽化, 引發更大的爆炸, 波及核電廠的其他三個反應爐, 到時不只俄國, 整個歐洲都會遭殃. 這種情況下, 只能找人先進去地下室, 手動開啟閥門把水放光. 然而地下室就在核電廠的正下方, 輻射的能量肯定會致命, 這就是個自殺任務, 列加索夫與能源部長硬著頭皮征求自願者, 列加索夫一開始表示自願者一年可以多獲得 400 盧布的獎金, 眾人都不回答, 命都沒了, 錢還重要嗎? 能源部長動之以情, 說明這個任務是為了所有的人類與其後代, 如果沒有人挺身而出, 世界就得毀在我們手上了. 這番說詞倒是真的打動了一些人, 三個自願者承接下這個自殺任務, 進入事故中心位置下方, 把水放光. 

然而這只是短期的解法, 幾個星期以後, 這些放射性熔融物還是會融穿地下室的水泥地板, 往下污染到地下水, 影響到大家的飲用水.  所以必需抓緊時間, 在反應爐下方挖個大地道, 放入機器來注入氮氣冷卻溫度, 一群煤礦工人義無反顧的扛下這個自殺任務, 他們不是為了長官的命令, 而是為了那些他們素未謀面, 以後也沒有機會見到的同胞.  

管制區的模樣

一邊處理爆炸現場, 一邊開始疏散民眾. 但政府不敢跟人民說實話, 只跟人民說, 要全員離開三天, 好讓救災人員可以方便清楚, 什麼多餘的行李都不要帶, 寵物也留著, 飼養的牛羊也留著, 很多人就這樣急急忙忙的被趕上大巴士, 有人留紙條給救災人員, 「請幫忙照顧我的貓咪」,「請不要破壞我的家, 我們很快就回去了」, 但他們不知道其實是這一去就是永別. 

收到命令集合的阿兵哥出發前根本不知道是為了什麼事, 以為只要外派 25 日, 結果一去就是半年, 許多人一開始以為是核戰, 還發了武器, 結果一個月過去, 才發現根本沒有美國人突襲, 只有無所不在的輻射, 阿兵哥們有發基本的口罩與防護面具, 但幫忙阿兵哥洗衣服的那些阿嬤, 她們什麼防護都沒有, 每天徒手洗那些具有高輻射污染的衣服, 她們不捨這麼多的年輕人投入救災, 總是叮嚀這些年輕人:「年輕人啊, 要睡飽喔...」,「年輕人啊, 你們往後的人生還很長, 要好好保重身體呀...」這些阿嬤還活著嗎? 一個受訪的阿兵哥掩面低語. 

很多人被派去挖土, 把受到汙染的表層土壤挖起來, 讓車子載到掩埋場傾倒, 每天就是一個勁兒的挖, 同時間反應爐還是曝露著, 無法處理, 每天臉上都是灰撲撲的, 有輻射塵也有土石, 分也分不清楚. 容易吸收輻射的金屬鏟子雖然也會掩埋起來, 但大家都知道, 不時有人會把這些掩埋的器具挖出來, 運去外地賣掉換錢. 還有一些人負責撿拾爆炸四散的反應爐石墨, 電子操控的機器根本靠近不了, 只要一靠近, 電子設備就會被輻射破壞, 只能靠純靠人工收集,  很多人回到營中就是不停的灌伏特加, 因為據說酒可以減輕輻射的影響, 而且如果不喝醉, 不知道還怎麼撐下去. 

雖然管制區禁止人員出入, 被廢棄的村莊還是被搬空, 只要賄賂看守的人, 就可以進來一車一車的搬走縫紉機, 衣服, 腳踏車, 沙發, 地毯, 最後房子的磚瓦, 鐵條也被拆下來, 可以賣給外地蓋房子, 還有人回來給家裡的田翻土, 收成, 牧牛, 「這些植物就算收成了也不能吃呀!」阿兵哥無奈的跟老先生說 「沒辦法呀, 這就是秋天要做的事呀...」老先生回答. 這些老人好不容易在之前的戰爭倖存下來, 好不容易可以平靜過日子的時候, 爆炸又發生了, 就算隨身帶著放射劑量針又如何? 量針到哪都叫, 在田裡也叫, 洗衣服也叫, 煮飯做菜也叫, 睡覺也叫. 以前戰爭的時候, 沒有東西吃, 可以喝樹汁, 吃野果裹腹, 人很可怕, 因為不同種族, 連嬰兒都殺, 原本的好同事, 轉眼就翻臉舉發你, 只有自然永遠是中立的, 不會背叛任何人. 但現在情況不同了, 野外的漿果禁止採集, 水也不能喝,  連自然都捨棄我們了呀, 這時候只能向神祈禱: 請賜予我們承受苦難的力量吧.

MINEBOOK掘冊連結:

https://www.minebook.tw/book_main_page.php?bookid=26_780851

MINEBOOK掘冊Podcast:

2020年11月18日 星期三

MINEBOOK掘冊--民主國家如何死亡

 

上週六美國媒體一致同意拜登已獲得過半的選舉人票, 宣布拜登當選美國總統, 各國領袖也紛紛恭喜拜登, 雖然還有一些州有的因為達到重新驗票的門檻會啟動自動重驗, 例如喬治亞, 或是因為川普陣營主動提出, 需要再次計算票數, 例如威斯康辛, 但普遍認為結果不會因為重新驗票翻轉. 接下來會選出各州選舉人代表, 投下選舉人票, 然後根據選舉人票的結果, 才會真正宣布當選者. 理論上, 選舉人應該投下該州的選舉結果, 如果他跑票, 例如該州明明是拜登領先, 選舉人卻投給川普, 就稱為「失信選舉人」. 美國選舉史上的失信選舉人並不多, 而且從未影響過大選結果, 2016 年大選有 7 個失信選舉人, 川普跑了兩票, 希拉蕊跑了五票, 但川普依舊當選. 令我吃驚的是, 跑票的票仍然算數, 但失信選舉人的罰則非常輕, 像華盛頓州只罰了 1000 美元, 有些州甚至連罰則都沒有, 這代表一百多年來的總統選舉, 選舉人自己就維持了相當高程度的公正性, 不需要靠法律來約束, 以人性來看, 其實還挺了不起的. 

然而美國身為民主陣營的領頭羊, 卻在這場大選中, 曝露出許多民主體制的弱點. 在《民主國家如何死亡》這本書裡, 作者用各個國家的例子說明, 民主國家可能在哪些狀況下走上歧路, 我們應該注意哪些警訊.

誰是民主體制的守門員? 人民還是政黨? 

政黨競爭原本在民主國家裡面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不同的政黨有不同的屬性, 可以端出不一樣的政策給人民, 這是一種良性的競爭. 但如果政黨把黨的利益放在國家利益之前, 就可能做出可怕的決定. 德國的希特勒, 義大利的墨索里尼,  委內瑞拉的查維茲, 他們都是以同樣的道路獲得權力. 一開始他們是有民眾魅力的素人,  自認控制力很高明的主流政客想要借用他們的聲勢來贏得政黨勝利, 結果這樣的結盟給了素人足夠的聲望, 反而幫助他們成為權力的正當競爭者. 一戰之後的德國面臨了非常嚴峻的挑戰, 傳統政黨無法獲得國會多數, 政府施政寸步難行, 於是政黨領袖提出的對策就是與當時有廣大支持者的納粹結盟, 義大利也是同樣的原因, 為了贏得國會多數, 當時弱勢的總理選擇與法西斯黨合作, 還讓出席次給他們, 結果總理還是下台, 但墨索里尼卻就此掘起.

委內瑞拉是南美歷史最悠久的民主國家, 但查維茲掌權以後, 他進行修憲, 不僅延長總統任期, 還取消連任限制, 成為掌權十幾年的獨裁者. 他原本只是個低階軍官, 還發起過沒有成功的政變因此入獄, 原本應該沒有任何政治前途可言, 但當時前總統卡德拉為了重返總統大位, 決定勾搭因為政變成為窮人英雄的查維茲來提高自己的聲勢, 他拋棄自己創立的政黨, 還徹銷查維茲所有的起訴, 卡德拉的確贏得了他想要的總統大選, 但他沒料到查維茲下一次就輕鬆贏得大選. 在卡德拉把腦筋動到查維茲身上的時候, 沒有人認為他有一丁點機會當上總統. 委內瑞拉的人民也從沒想過要擁抱專制, 在民調當中, 超過 60 % 的人的同意「民主永遠是最佳的政府型態」, 然而這些經由體制選出來的素人往往對於民主的局部勝利與無法避免的妥協感到不耐煩, 於是他們轉而開始攻擊民主體制, 改寫遊戲規則, 動輒修憲與解散國會, 從此邁向獨裁者之路. 

我們往往認為人民是民主制度的守護者, 如果人民擁護民主價值, 民主就很安全; 如果人民願意接受專制訴求. 民主制度就有麻煩, 但不管是義大利, 德國, 或是委內瑞拉, 沒有任何一國的國民想要尋求強人政治, 事實上, 政黨才是民主的守門員, 當極端派或是煽動者掘起的時候, 他們的拒絕誘惑, 避免跟意識型態極端或是沒有中心思想的人結盟, 來爭取選票. 當政黨領袖拋棄政治責任, 就是國家通向專制的第一步.

憲法可以保護民主體制嗎?

很多人會說憲法是民主的護欄, 然而事實是, 憲法永遠不周延, 有很多漏洞, 如果只照憲法的規則走,  民主一定會立刻癱瘓. 就以美國為例, 不成文的規則存在各處, 原本的憲法並沒有連任限制, 但因為國父華盛頓擔任兩任就下台, 後人也都默默遵守這個潛規則, 直到小羅斯福總統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非常時期, 擔任了四任總統, 才在1947年增加了第二十二修正案, 規定連任的限制, 而他已經是第 36 任總統. 如果不是靠憲法條文來為維持民主制度, 那麼是靠什麼呢?  說出來你可能不會相信, 靠的是「相互容忍」與「互相克制」. 因為我們承認對手跟我們一樣愛國, 正派, 守法, 所以政黨可以當對手而非敵人. 如果把對手看成敵人時,  你就會不擇手段, 把對方往死裡打, 把專制手段當成必要手段. 

「互相克制」是指我們不行使雖然符合法律但違反精神的行為, 例如美國憲法沒有規定大法官的人數, 因此如果總統想要增加大法官的席次並不違憲, 很多國家的總統也都是靠這一招來把司法體系洗成自己的人馬, 從此以後想幹嘛都有法律正當性, 然而美國從 1869 年到現在都維持大法官9人, 兩黨都非常的自制. 小羅斯福總統為了解決經濟大蕭條, 推行新政時, 時常遭到最高法院的阻擋, 認為新政計劃違憲, 曾經想要提出一個修正案: 每當有大法官超過 70 歲, 總統就可以再提名一個新法官, 最高到可到十五人. 由於他任內已經有 6  位法官超過 70 歲, 因此他能夠立刻任命 6 位法官. 但這項提案連自己所屬的民主黨議員都不支持, 因此被擋了下來. 最近因為RBG大法官過世, 川普在任內獲得第三次提名大法官的機會, 大法官自由派與保守派的比例來到前所未有的六比三, 因此有耳語傳出, 如果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當選, 可能會考慮增加大法官人數, 如果真的開啟這扇大門, 那麼司法體制的獨立性會遭到非常大的破壞, 不過目前拜登的說法是他並無此意. 

然而美國這種繫於「相互容忍」與「互相克制」的不成文規則在近年間越來越受到挑戰, 這跟政黨與社會的兩極化有很大的關係. 原本應該尊重對手的正當性, 但當時共和黨的支持者卻把歐巴馬打成穆斯林, 反美, 甚至質疑他的出生地, 懷疑他根本沒有資格競選總統, 即使歐巴馬出示了出生證明, 也一口咬定是偽造的. 民主黨這方也持續宣稱川普與俄國勾結, 質疑"商人無祖國", 這不是把對方當可敬的對手, 反而是勢不兩立的敵人了. 早期的總統候選人是由黨代表提名, 這些候選人大部份都走傳統政途出線, 雖然有小圈圈的嫌疑, 但好處是這些候選人具有「同儕檢驗」的基礎, 與不同政黨的同僚有合作經驗, 日後成為總統以後, 也還能維持基本尊重, 不做人身攻擊. 

然而越戰之後, 國內主戰與反戰的聲浪越趨兩極化, 詹森結束任期之後, 原本民主黨想要繼續提名同樣主戰的副總統為下一任候選人, 結果抗議的民眾衝進黨代表大會, 認為政黨沒有反應民意, 之後初選就改革為開放的提名制度. 不過即使開放, 但贏得初選的門檻其實還是有點高, 因為既要有錢, 又得有媒體版面, 才有辦法獲得全國性的支持, 因此外行人還是沒有太多機會出線. 不過自從新媒體與社群媒體蓬勃發展以後, 社會名流開始有機會越過這個隱形的門檻, 川普成為第一個完全沒有政黨經驗的總統候選人, 並贏得 2016 年大選. 但是新媒體為了獲取大眾注意, 喜歡有話題性, 可以煽動民眾情緒的人物, 這些煽動者並不會促成容忍與合作, 社會互相敵視的氣氛越來越激化, 就會威脅傷害民主體制. 

傷害民主體制的四大警訊

當民主體制出現問題時, 可能會有四大警訊出現. 第一個警訊: 否定對手的正當性, 例如香港泛民派議員資格被因「愛國原則」取消. 第二個警訊是: 以言詞或行動拒絕民主的游戲規則, 例如藉口取消選舉, 或是重畫選區, 好讓某個陣營的候選人容易當選. 例如最近緬甸大選, 政府藉口防疫禁止造勢活動, 並且直接取消某些地區的選舉. 新加坡也不時利用選區重劃來確保反對黨候選人沒有機會當選. 第三個警訊是鼓勵暴民攻擊對手,  拒絕譴責暴力行為. 這次美國大選, 川普就被指責他沒有出來譴責BLM運動裡面的白人至上主義份子與極右派團體「驕傲男孩」. 第四個警訊是剝奪對手, 包括媒體的公民自由. 馬來西亞總理直接把對手安華安上「肛交」罪名, 關到監獄去, 土耳其政府以逃稅的名義, 重罰國內最大媒體集團 25 億美元, 逼迫集團賣掉旗下兩大報與一家電視台, 轉而讓支持政府的商人收購了, 普丁同樣讓稅捐機關來對付國內獨立電視台, 從此再也沒有反對的聲音.

結論

我們可以看見不只美國, 世界各地都出現了民主衰退期, 美國的影響力漸漸弱化, 取代的是中國的影響力漸增, 歐盟各國極端右派政客掘起, 台灣人雖然因為川普積極反中, 而大力支持川普, 然而如果檢視上述的四個警訊, 可以發現川普幾乎都符合, 可以理解美國的學者或是媒體為什麼這麼討厭川普, 一部份的原因是他們感受到美國的民主核心價值搖搖欲墜. 但是正如川普所說, 並不是他造成社會對立, 而是社會對立造成他的掘起. 然而當傳統媒體感受到他的威脅, 也放棄自制與專業標準, 逢川必反, CNN 對他的訪問幾乎可以稱得上是惡意滿滿, 現在社群媒體 FB, Twitter一面倒的處理手段也讓人搖頭, 我相信經過這次選舉, 媒體的公信力又會再度受到打擊. 而民主黨也認為需要用極端手段, 焦土化戰術來讓政府無法施展, 例如發動沒有兩黨共識, 一定會失敗的彈劾, 然而這些奧步只會更加撕裂兩方支持者. 即使現在民主黨重新執政, 面對的也是更加無法對話的社會. 這樣下去, 就會動搖民眾對體制的信心, 鼓勵完全拒絕民主的團體興起, 這是最不好的發展. 像美國這麼強大的國家, 需要的擔心的不是外敵, 而是民主從內部死亡. 而像台灣這麼弱小, 在時時擔心外患之餘, 更是禁不起一點內鬨, 不要寄望一個人可以力挽狂瀾, 而是每個人都要盡一份力, 呵護我們年輕脆弱的民主制度. 

MINEBOOK掘冊連結:

https://www.minebook.tw/book_main_page.php?bookid=13_1007808

MINEBOOK掘冊Podcast:


2020年11月10日 星期二

MINEBOOK掘冊 -- 娛樂至死

 

大家可能都聽過歐威爾在《一九八四》裡所預言的老大哥, 老大哥會監視每一個人, 真理部負責宣傳與重寫歷史, 確保所有的記錄都符合老大哥的黨的路線. 但還有另一個對未來的想像是來自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 在那個未來裡, 每個人一出生就已經註定階層與要過的生活, 有的人一生下來就是領導階級, 有的人出生的時候, 就用人工的方式使腦部缺氧, 變得癡呆, 一生都被奴役. 這裡的每個人靠藥物就可以維持快樂, 不需要思考, 只要照著規劃好的生活方式就好. 歐威爾害怕禁書, 被剝奪知的權利, 但赫胥黎預言的世界裡, 則是沒有人想讀書, 每個人都耽溺於享樂, 醉生夢死的過每一天.

《娛樂至死》這本書寫於 1985 年, 是電視普及的年代, 作者批評生活在民主社會的我們可能躲過了歐威爾的預言, 但可能正在落入赫胥黎所描述的未來, 這本書出版的時候, 受到很多批評, 覺得作者未免太過悲觀, 電視是個多麼好的發明呀, 把資訊帶到每個家庭裡, 只要打開電視, 切換頻道, 就能接收到各式各樣的資訊. 然而即使我們接觸這麼多的資訊, 並沒有讓我們了解得更多, 只是讓人以為了解情況, 實際上卻可能過目即忘, 或是偏離真相. 這個現象從電視世代進到網路世代後, 變得更為明顯, 資訊多到幾乎讓人得了焦慮症, 但大眾都可以接收到資訊並沒有讓真理越辯越明, 反而讓社會越來越激化, 為什麼會這樣呢?

形式限制內容, 甚至改變內容

當我們想要傳達一個想法或一個知識時, 其實會受到傳達方式很大的影響. 我們原本以為傳達方式只是媒介而已, 上面所承載的內容不會改變, 然而並非如此. 以我們常使用的社群媒體為例, Facebook 的首頁牆是文字與照片並重, Twitter 有 140 字的長度限制, , 而 Instgram 則是以圖片為主, 即使講的都是同一件事, 對方能夠接收到的重點與訊息就會大大不同, 舉例來講, 瑞典的氣候女孩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表演講, 在 Facebook 上的貼文中, 讀者會看到照片, 標題, 與部份演講內容; Twitter 的文字有限, 可能只截取了「HOW DARE YOU」的聳動標語, 文字還要全部都大寫來傳達憤怒情緒; Instgram 上則是一張大大的女孩照片, 帶著生氣的表情, 在手機上一瞥過去的讀者可能根本不知道這女孩做了一場演講, 演講內容是什麼. 這是作者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形式會限制內容, 甚至改變內容」.

作者舉了一個很有趣的例子「時鐘」, 自從發明了時鐘, 時間變成一個機械驅動的數字, 我們因此漠視了太陽, 忽略了季節變化, 時鐘告訴我們現在是早上六點, 應該起床了, 而不是太陽出來代表早上. 很多地區到了晚上九點以後才日落, 但即使天色還亮, 但時鐘告訴我們現在是晚上九點, 可以下班了. 時鐘改變了我們對時間的看法, 更進一步改變了我們的工作時間與工作模式,

因為有了科技傳播, 世界各地發生的事情能夠近乎無時差的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 因此「新聞」可以說是科技的產物, 然而因為電視播放新聞時, 每則新聞平均播報不到一分鐘, 前後則新聞毫無連貫, 稍後還會出現毫無相關的廣告, 我們對新聞的理解逐漸碎片化, 娛樂化, 新聞的價值不在於它對社會與政治決策上的影響, 只在於它是否新鮮, 獵奇, 這種傳達方式改變了我們對新聞的看法, 新聞變得無關痛養, 反正 24 小時過後又會有新的事件發生, 彷彿每天都被按下 Reset 鍵.

這種碎片化的資訊到了社群媒體上更為明顯, 上一則貼文是朋友出去玩的照片, 下一則貼文是轉貼的某地發生的重大事故, 我們滑掉貼文的速度比關掉電視更快, 電視還是 45 秒的注意力, 網路的注意力可能不超過 5 秒, 論述要做成各種易於消化的懶人包, 直貼提供結論, 而不是讓使用者自己生成意見, 而且社群媒體的推薦機制, 會持續餵養我們偏愛的內容, 如同赫胥黎的預言, 我們愉快的沉溺於同溫層溫暖的泡泡裡, 而沒有察覺到這些想法其實不是我們自己產生的, 而是被餵養的.

形式塑造文化

作者提出的第二個問題是: 「形式會塑造文化」, 傳達方式影響了我們判斷一個人的智力高低, 看重的價值, 這些內涵形成了文化. 舉例來講, 沒有網路的時候, 人的腦袋要像百科全書, 非常看重記憶力, 但現在一切都可以上網查詢得到, 「強記」就不再是高度智力的展現, 反而成了書呆子的象徵.

在印刷文字時代, 一個人的智力展現在於他是否能夠領略抽象的譬喻, 是否能夠做出前後立論一致的論述. 林肯雖然長得笨拙醜陋, 但是在辯論奴隸存廢的時候, 他的觀點與闡釋讓他得到了全國性的名聲. 這場辯論長達七個小時, 成為美國史上最著名的辯論. 到了電視時代, 一個人在螢幕上所呈現出來的形象可能勝過他說話的內容, 新聞主播不能胖, 胖的人看起來沒有說服力. 政治人物要抬頭挺胸, 時時面帶微笑, 感覺才夠親民, 如果林肯生得再晚一點, 他恐怕無法符合現在的政治人物形象, 他時常彎著身軀走路, 也深受憂鬱症所苦, 很少微笑, 這樣不討喜的形象, 現在恐怕沒有辦法獲得總統候選人提名.

到了網路時代, 社群媒體進一步讓個人的私領域與公領域變得模糊, 我們不只看一個人在公開場合的發言, 還會看他私人的社群媒體動態, 拍了什麼照片, 追蹤了哪些粉絲專頁, 按了哪些文章讚. 如果一個人不夠展現自我, 個性不夠放得開, 不夠幽默風趣, 他在這個時代就會顯得笨拙, 沒有魅力. 在網路上, 我們不是把自己的形象呈現出來, 而是迎合大眾想要的形象來呈現自己.

現在盛行的「取消文化」, 會因為一個人對於 A 議題的觀點不夠「政治正確」, 就抹煞了他在 B 議題上的看法. 例如哈利波特的作者, J.K.羅琳一向大力支持同性議題, 但她對於跨性別者有所保留, 覺得性別是重要且真實存在, 如果跨性別者仍然保留原本的生理特徵, 會讓女性的權利受傷. 她的這番言論引來大批LGBT的社群抨擊, 甚至連帶抹煞她以前支持同性議題的言論, 抵制她的作品. 現在的社會不用老大哥禁止我們發言, 正義魔人就會帶頭攻擊與自己立場不同的人, 挑他的語病, 挖他過去的行為, 標記他為「非我族類」, 網路的匿名性讓公審的風氣更為猖狂, 我們憑藉著網路上的隻字片語, 恣意的評論網路那端的他人, 網路的型態沒有機會讓我們去了解前後脈略, 有的只是當下的情緒反應, 舉手可得的資訊成了我們拿來攻擊人的武器, 而非用來幫助我們更貼近真實.

結論

作者在這本書的結論是: 我們很容易誤以為科技是中立的, 但其實科技的傳播方式會默默的改變內容, 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的文化. 例如電視的形式必須要不斷的刺激大眾的感官, 因此抑制了討論, 質疑, 思考的空間. 要讓一個文化萎縮, 一個方式是歐威爾化, 讓文化變成監獄, 一種是赫胥黎的方式, 讓所有嚴肅的討論都成為滑稽的鬧劇. 以前我們可以看上千字來講述一個觀點, 現在科技限制人一個觀點只能在百字以內陳述, Instgram 又更加推崇用照片講故事的文化, Youtube 上的影片超過二十分鐘就沒人要看, 興起的TikTok 影片短到只有幾十秒, 我們的耐心是不是到了網路時代又變得更少了? 我們當然不可能回到沒有網路, 沒有電視的時代, 但應該對於科技所帶來的影響更為警覺.

MINEBOOK掘冊連結:

https://www.minebook.tw/book_main_page.php?bookid=26_28559

MINEBOOK掘冊Podcast:

2020年11月4日 星期三

MINEBOOK掘冊--生命如不朽繁星


如果講到車臣, 你會想到什麼? 恐怕第一個浮上腦海的全都是戰爭新聞或是恐怖攻擊, 俄羅斯的之前多起炸彈攻擊都出自車臣武裝份子, 最近再度躍上新聞就是法國可怕的教師斬首事件, 老師在課堂上使用嘲笑穆罕默德的漫畫當做教材, 結果在學校門口遭到行刑式的斬首, 兇手的祖籍就是車臣; 2013 年的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 三人死亡, 上百人受傷, 兇手供稱規劃這個爆炸是為了宣揚阿拉的榮耀, 他們也是兩名車臣移民. 為什麼車臣會有這麼多極端伊斯蘭恐怖份子呢?原因就在於這裡複雜的歷史.《生命如不朽繁星》就是以車臣做為背景, 這是作者的第一本小說, 更令我驚訝的是, 在此之前, 作者其實沒有去過車臣當地, 所以小說裡面各種場景都是透過大量的研究資料想像出來的, 非常了不起. 

車臣與俄羅斯的矛盾

車臣位於高加索山區的險要位置, 幾千年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由於之前曾經被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統治過, 所以大部份的車臣人都是穆斯林, 信仰伊斯蘭教. 俄國打敗了鄂圖曼土耳其, 把車臣納入領土範圍內, 但俄國的國教是東正教, 信仰耶穌, 因此宗教問題就成了車臣地區很大的衝突來源. 蘇聯共產黨推翻沙皇, 取得政權後, 一直對境內的少數民族非常的忌憚, 常常會採用「以夷制夷」的方式,  例如車臣就和印古什組成車臣-印古什自治區, 讓兩個民族互相監督, 加深民族之間的矛盾來化解反蘇勢力. 即使如此, 在二戰結束之後, 史達林還是藉口車臣與納粹通敵, 把幾乎整個車臣的人流放到中亞, 再讓其他的俄羅斯人移入. 聯邦軍把所有車臣人趕上火車, 然後隨機的在不毛之地把人丟下, 讓他們自生自滅, 經過此一流放, 車臣族人口瞬間少了三成. 雖然後來赫魯雪夫幫車臣人平反, 讓他們回到家鄉, 但原本的家早就住了陌生人, 他們只好另闢家園. 即使車臣人回到家鄉, 蘇聯還是規定只有俄羅斯人才能擔任車臣地區的政府官員, 試圖以少數人來控制當地民眾, 這種矛盾讓車臣人想要獨立的想法一直累積. 

車臣第一次與第二次戰爭

在蘇聯解體以後, 聯邦裡面的烏克蘭, 喬治亞, 哈薩克等紛紛宣布獨立, 車臣也仿效之, 但俄羅斯不同意, 一來覺得車臣在沙俄時期就是俄羅斯的領土, 不像烏克蘭是蘇聯的時候才結成聯邦. 二來是因為車臣的地理位置太過重要, 石油與天然氣的管線都穿過當地, 如果讓車臣獨立的話, 相當於俄羅斯的重要資源被外國掌握, 這是萬萬不可的事. 宣布獨立之後的車臣也試圖擴張他們在高加索山區的勢力, 讓俄羅斯倍感威脅, 於是 1994 年就爆發了第一次車臣戰爭, 當時的俄羅斯總理葉爾欽下令進攻車臣, 不過他太過低估車臣的武裝實力, 雖然獲得慘勝, 但並沒有根除車臣的反抗勢力, 甚至讓伊斯蘭極端主義在反抗勢力裡面壯大, 這些激進份子開始對莫斯科進行一些攻擊, 然而接替葉爾欽的普丁可不像前任那麼容易坐下來和談, 他直接定調車臣的反抗勢力為恐怖份子. 

1999 年普丁發起對車臣的第二次戰爭. 他不只抓反抗份子, 連反抗份子的家人也一起抓, 就是為了要把反抗勢力斬草除根, 普丁甚至把堅獄裡面的罪犯釋放出來成為傭兵, 只要去車臣服役, 殺掉越多的反抗軍越好. 其他國家譴責俄羅斯的做法違反人權, 但普丁非常的強硬, 同時間莫斯科也遭遇了多起炸彈攻擊, 俄羅斯表示這些攻擊都是車臣武裝份子所為. 2001 年美國遭遇了 911, 發起反恐運動, 需要俄羅斯在中亞的支持, 交換條件就是不再干涉俄羅斯與車臣之間的衝突. 即使西方國家退出, 俄羅斯還是花了十年, 直到 2009 年才宣布戰爭結束. 此後, 普丁在車臣內扶持了親俄政權, 同時間繼續增加移民與駐軍來控制當地. 

小說人物介紹

小說的故事其實前後才五天, 出現的人物也不多, 但作者卻巧妙的利用這些人物的經歷串起了車臣的歷史. 

哈桑, 一個歷史學家, 二戰的時候, 他還幫蘇聯打過仗, 卻在戰爭結束, 被史達林政府流放邊疆. 十三年過去終於可以回家, 但父母早已死在異地, 只能把父母的遺骨挖出來, 裝進當時被流放時所帶的一卡皮箱裡. 他一生的夢想是寫下車臣的歷史, 然而他的第一次出版, 內容只能寫到俄羅斯進入車臣之前, 之後的歷史就不是單純的車臣人的角度, 必須符合蘇聯政權的正確史觀. 但即使他一修再修, 也跟不上歷史變化的速度, 以前可以出現的, 現在不能出現, 以前正確的, 現在已經不正確了, 新的領導人上任, 就有新的歷史改寫. 

桑尼雅, 留守在首都格羅尼茲的外科醫師, 她們一家是在流放時期來到車臣的俄羅斯人, 屬於統治階層的少數族群, 妹妹娜塔莎更因為長得美麗, 成為眾人蹴擁的對象. 桑尼雅成績優異, 獲得了去英國留學的機會. 娜塔莎留在車臣, 雖然是俄羅斯人, 但在車臣戰爭中, 她一樣得躲空襲, 一樣失去親人, 一樣無家可歸. 她想盡辦法偷渡出境, 想去英國找姐姐, 卻不幸被人蛇集團販至海外賣淫, 每日被注射毒品, 每日累積新的傷疤. 桑尼雅為了妹妹從英國回到車臣, 她是一流的外科醫生, 能夠就地取材, 用牙線縫補軍人的傷口, 卻縫補不了不管是心理或身體, 都已支離破碎的妹妹. 娜塔莎在醫院的牆上一筆一筆的畫下記憶中的格羅尼茲, 每棟建築物, 每個十字路口, 每條道路, 現在它們都已不復存在, 歷經十幾年戰爭, 現在朝外看出去都只是斷垣殘壁. 但在娜塔莎的回憶中, 格羅尼茲始終閃閃發光. 她與護士好友一起修改這幅畫, 添加更多的細節. 她雖然是俄羅斯人, 但她與所有的車臣人一樣想念這個城市. 

故事的開頭, 小女孩哈娃看著自己的房子被燒掉, 她才八歲, 爸爸已經被俄羅斯聯邦軍抓走了. 她所住的村莊, 艾爾達, 是流放回來的車臣人另闢的家園. 這裡地處偏遠, 村裡甚至沒有多少人去過首都, 但反抗軍來到這裡住了一宿. 三天之後, 聯邦軍來尋找可能窩藏的反抗份子, 殺了 41 個村民. 村裡唯一的醫生, 艾哈邁德沒有厲害的醫術, 救不了他們的生命, 但他是很好的畫家, 他拼命回想, 花了十天把這些日日見面的熟悉面孔畫下來. 他把這些肖像畫搬到街人, 釘在殘破的牆上, 掛在破窗上, 立在墓園裡, 於是哀傷的家屬可能偶然間看到心愛的人的臉孔與幻影. 在小女孩房子被燒毀的這一天, 艾哈邁德在自己的家中沉默看著這一切, 他無法阻止好朋友被帶走, 但他會用盡全力讓小女孩活去. 

戰爭中有感人的故事, 但更多的是人性醜惡的現實. 為了活下去, 你能夠犧牲的底線到哪裡?  為了親愛的人, 你自己可以變成魔鬼嗎 ?哈桑的兒子拉姆贊, 相信自己是為了幫老爸籌措糖尿病的藥, 讓老爸活下去, 才成了報馬仔, 他也試過在酷刑下不發一語, 但他的犧牲沒有人知道, 沒有人感激,  那麼就算了吧, 大家各自努力活命吧, 從今而後, 他只為家人努力. 然而自從他開始出賣村民後, 老爸再也沒有跟他講過一句話, 最後甚至離開他. 他不知道的是, 哈桑曾經多次站在兒子的床前, 想要殺了他, 因為下不了手, 所以選擇離開. 如果你是拉姆贊, 你覺得值得嗎?

感想

在桑妮雅醫生醫學課本上說: 生命是經由組織、應變、行動、成長、繁衍、調適種種必要現象連接而成, 那麼車臣歷史是由什麼組成呢?  也許就是: 伊瑪目、和平協議、聯邦軍、反抗軍、聖戰、傭兵、掩埋場、報馬仔、地雷、失蹤人口。現在車臣的戰爭雖已結束, 但他們獨立建國的夢想已經越來越遠. 今年以色列與穆斯林的大哥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建交, 大部份的人都覺得是一樁美事, 中東的和平似乎就要到來, 然而巴勒斯坦人的心情卻是越來越黯淡, 失去阿拉伯國家的支持, 巴勒斯坦人重回家園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有人說: 知道完全沒有希望也好, 就可以去為其他的事努力了. 戰爭會摧毀很多東西, 包括城市的過去、 生命、人性的善、 未來的可能性, 但高壓統治也會催毀很多東西, 過去的歷史被改寫, 珍視的價值被丟棄, 即使活下來, 也可能變成完全不一樣的人. 

在讀車臣歷史的時候, 時常讓我想到台灣. 車臣因為曾經屬於俄羅斯, 地理位置又非常重要, 所以被俄羅斯緊緊抓住不放, 但高壓的統治於不公平的待遇卻激發了車臣人的民族意識. 車臣的西方盟友因為自己國家的利益, 同意不再干涉俄羅斯與車臣之間的衝突. 透過《生命如不朽繁星》, 我們可以想像車臣的人, 生活, 歷史, 而不僅僅只是個生產恐怖份子的地方. 

MINEBOOK掘冊連結:

MINEBOOK掘冊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