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0日 星期二

MINEBOOK掘冊 -- 娛樂至死

 

大家可能都聽過歐威爾在《一九八四》裡所預言的老大哥, 老大哥會監視每一個人, 真理部負責宣傳與重寫歷史, 確保所有的記錄都符合老大哥的黨的路線. 但還有另一個對未來的想像是來自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 在那個未來裡, 每個人一出生就已經註定階層與要過的生活, 有的人一生下來就是領導階級, 有的人出生的時候, 就用人工的方式使腦部缺氧, 變得癡呆, 一生都被奴役. 這裡的每個人靠藥物就可以維持快樂, 不需要思考, 只要照著規劃好的生活方式就好. 歐威爾害怕禁書, 被剝奪知的權利, 但赫胥黎預言的世界裡, 則是沒有人想讀書, 每個人都耽溺於享樂, 醉生夢死的過每一天.

《娛樂至死》這本書寫於 1985 年, 是電視普及的年代, 作者批評生活在民主社會的我們可能躲過了歐威爾的預言, 但可能正在落入赫胥黎所描述的未來, 這本書出版的時候, 受到很多批評, 覺得作者未免太過悲觀, 電視是個多麼好的發明呀, 把資訊帶到每個家庭裡, 只要打開電視, 切換頻道, 就能接收到各式各樣的資訊. 然而即使我們接觸這麼多的資訊, 並沒有讓我們了解得更多, 只是讓人以為了解情況, 實際上卻可能過目即忘, 或是偏離真相. 這個現象從電視世代進到網路世代後, 變得更為明顯, 資訊多到幾乎讓人得了焦慮症, 但大眾都可以接收到資訊並沒有讓真理越辯越明, 反而讓社會越來越激化, 為什麼會這樣呢?

形式限制內容, 甚至改變內容

當我們想要傳達一個想法或一個知識時, 其實會受到傳達方式很大的影響. 我們原本以為傳達方式只是媒介而已, 上面所承載的內容不會改變, 然而並非如此. 以我們常使用的社群媒體為例, Facebook 的首頁牆是文字與照片並重, Twitter 有 140 字的長度限制, , 而 Instgram 則是以圖片為主, 即使講的都是同一件事, 對方能夠接收到的重點與訊息就會大大不同, 舉例來講, 瑞典的氣候女孩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表演講, 在 Facebook 上的貼文中, 讀者會看到照片, 標題, 與部份演講內容; Twitter 的文字有限, 可能只截取了「HOW DARE YOU」的聳動標語, 文字還要全部都大寫來傳達憤怒情緒; Instgram 上則是一張大大的女孩照片, 帶著生氣的表情, 在手機上一瞥過去的讀者可能根本不知道這女孩做了一場演講, 演講內容是什麼. 這是作者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形式會限制內容, 甚至改變內容」.

作者舉了一個很有趣的例子「時鐘」, 自從發明了時鐘, 時間變成一個機械驅動的數字, 我們因此漠視了太陽, 忽略了季節變化, 時鐘告訴我們現在是早上六點, 應該起床了, 而不是太陽出來代表早上. 很多地區到了晚上九點以後才日落, 但即使天色還亮, 但時鐘告訴我們現在是晚上九點, 可以下班了. 時鐘改變了我們對時間的看法, 更進一步改變了我們的工作時間與工作模式,

因為有了科技傳播, 世界各地發生的事情能夠近乎無時差的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 因此「新聞」可以說是科技的產物, 然而因為電視播放新聞時, 每則新聞平均播報不到一分鐘, 前後則新聞毫無連貫, 稍後還會出現毫無相關的廣告, 我們對新聞的理解逐漸碎片化, 娛樂化, 新聞的價值不在於它對社會與政治決策上的影響, 只在於它是否新鮮, 獵奇, 這種傳達方式改變了我們對新聞的看法, 新聞變得無關痛養, 反正 24 小時過後又會有新的事件發生, 彷彿每天都被按下 Reset 鍵.

這種碎片化的資訊到了社群媒體上更為明顯, 上一則貼文是朋友出去玩的照片, 下一則貼文是轉貼的某地發生的重大事故, 我們滑掉貼文的速度比關掉電視更快, 電視還是 45 秒的注意力, 網路的注意力可能不超過 5 秒, 論述要做成各種易於消化的懶人包, 直貼提供結論, 而不是讓使用者自己生成意見, 而且社群媒體的推薦機制, 會持續餵養我們偏愛的內容, 如同赫胥黎的預言, 我們愉快的沉溺於同溫層溫暖的泡泡裡, 而沒有察覺到這些想法其實不是我們自己產生的, 而是被餵養的.

形式塑造文化

作者提出的第二個問題是: 「形式會塑造文化」, 傳達方式影響了我們判斷一個人的智力高低, 看重的價值, 這些內涵形成了文化. 舉例來講, 沒有網路的時候, 人的腦袋要像百科全書, 非常看重記憶力, 但現在一切都可以上網查詢得到, 「強記」就不再是高度智力的展現, 反而成了書呆子的象徵.

在印刷文字時代, 一個人的智力展現在於他是否能夠領略抽象的譬喻, 是否能夠做出前後立論一致的論述. 林肯雖然長得笨拙醜陋, 但是在辯論奴隸存廢的時候, 他的觀點與闡釋讓他得到了全國性的名聲. 這場辯論長達七個小時, 成為美國史上最著名的辯論. 到了電視時代, 一個人在螢幕上所呈現出來的形象可能勝過他說話的內容, 新聞主播不能胖, 胖的人看起來沒有說服力. 政治人物要抬頭挺胸, 時時面帶微笑, 感覺才夠親民, 如果林肯生得再晚一點, 他恐怕無法符合現在的政治人物形象, 他時常彎著身軀走路, 也深受憂鬱症所苦, 很少微笑, 這樣不討喜的形象, 現在恐怕沒有辦法獲得總統候選人提名.

到了網路時代, 社群媒體進一步讓個人的私領域與公領域變得模糊, 我們不只看一個人在公開場合的發言, 還會看他私人的社群媒體動態, 拍了什麼照片, 追蹤了哪些粉絲專頁, 按了哪些文章讚. 如果一個人不夠展現自我, 個性不夠放得開, 不夠幽默風趣, 他在這個時代就會顯得笨拙, 沒有魅力. 在網路上, 我們不是把自己的形象呈現出來, 而是迎合大眾想要的形象來呈現自己.

現在盛行的「取消文化」, 會因為一個人對於 A 議題的觀點不夠「政治正確」, 就抹煞了他在 B 議題上的看法. 例如哈利波特的作者, J.K.羅琳一向大力支持同性議題, 但她對於跨性別者有所保留, 覺得性別是重要且真實存在, 如果跨性別者仍然保留原本的生理特徵, 會讓女性的權利受傷. 她的這番言論引來大批LGBT的社群抨擊, 甚至連帶抹煞她以前支持同性議題的言論, 抵制她的作品. 現在的社會不用老大哥禁止我們發言, 正義魔人就會帶頭攻擊與自己立場不同的人, 挑他的語病, 挖他過去的行為, 標記他為「非我族類」, 網路的匿名性讓公審的風氣更為猖狂, 我們憑藉著網路上的隻字片語, 恣意的評論網路那端的他人, 網路的型態沒有機會讓我們去了解前後脈略, 有的只是當下的情緒反應, 舉手可得的資訊成了我們拿來攻擊人的武器, 而非用來幫助我們更貼近真實.

結論

作者在這本書的結論是: 我們很容易誤以為科技是中立的, 但其實科技的傳播方式會默默的改變內容, 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的文化. 例如電視的形式必須要不斷的刺激大眾的感官, 因此抑制了討論, 質疑, 思考的空間. 要讓一個文化萎縮, 一個方式是歐威爾化, 讓文化變成監獄, 一種是赫胥黎的方式, 讓所有嚴肅的討論都成為滑稽的鬧劇. 以前我們可以看上千字來講述一個觀點, 現在科技限制人一個觀點只能在百字以內陳述, Instgram 又更加推崇用照片講故事的文化, Youtube 上的影片超過二十分鐘就沒人要看, 興起的TikTok 影片短到只有幾十秒, 我們的耐心是不是到了網路時代又變得更少了? 我們當然不可能回到沒有網路, 沒有電視的時代, 但應該對於科技所帶來的影響更為警覺.

MINEBOOK掘冊連結:

https://www.minebook.tw/book_main_page.php?bookid=26_28559

MINEBOOK掘冊Podcast: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