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峰楠是我非常喜歡的科幻作家, 他的作品全部都是中短篇, 比起講一個完整的故事, 我感覺他更像是個哲學家, 科幻世界的設定只是方便他用來討論各種有趣的問題.
他最常提及的題目是「決定論」與「自由意志」. 決定論指的是宇宙的一切都有其因果關係, 包括人的認知與行動, 我們現在的決定源自於過去的狀態, 所以人生的走向早就註定了, 如果真是如此, 那麼還有所謂的「自由意志」嗎? 我們原本覺得人的一生是由一個一個選擇建構而成, 而選擇來自我們的自由意志. 因此我們可以決定自己人生的走向. 但如果我們的未來的都已經註定了, 不就代表我們根本無法自由選擇嗎? 但我們也可以換個角度來說「註定的未來」這件事, 是我們的行動創造了未來, 才讓未來成為事實, 也就是說, 我們行動一開始的目的就是為了完成這個未來, 如果沒有這個目的, 我們根本不會開始這個行動, 這是「目的論」的說法. 許多篇小說都是基於「註定的未來」的假設, 但作者用了許多不同的角度來討論這個題目.
因果論 vs. 目的論
「你一生的預言」是我認識作者的第一篇作品, 曾在2016年改編成電影「異星入境」(Arrival), 不管是小說或是電影, 都很好看. 在這個故事中, 做者利用語言學家與物理學家來說明了「因果論」與「目的論」的差別. 有一天地球突然來了十幾艘外太空船, 人們不清楚他們是敵是友, 動機為何, 於是軍方派出了語言學家, 試著和外星人溝通. 語言學家發現外星人的文字是很複雜的符號集合圖, 不同於我們的文字, 每個字符有先後順序, 不同的順序會代表不同的意思, 例如「我看到他」跟「他看到我」意思是不同的. 但外星人的文字沒有前後關係, 符號的書寫過程, 並非先寫一個子符號, 再寫另一個子符號, 而是所有符號同時進行, 他們寫的就是最後的結果.
語言也會影響了我們對於時間的認知, 因為我們的語言有前後順序, 我們因此用因果關係來解釋世界. 但外星人是知道最後的結果, 然後透過行動來讓這個結果成為事實. 在我們看來, 像是預知未來, 但其實只是解釋世界的方式不同. 如果用物理現象來比喻: 光線在水面上與水面下的角度不同, 以因果論來解釋的話, 我們會說「光之所以改變角度, 是因為折射率不同」, 但如果以目的論來解釋則是「光會用最短的時間抵達目的地, 於是我們看到了光在進入水裡後改變了角度」.
小說的中間夾雜了一些回憶的片段, 直到故事結束, 才恍然大悟, 啊, 原來主角已經學會了外星人看待世界的方式, 她在開始之前, 就已經看到終點. 她知道她會擁有一個女兒, 但最後卻會失去她. 如果你知道結局這麼讓人心碎, 你還會這麼過一生嗎?
全知的神決定你的未來嗎 ?
很多人總想要對於自己所遭受的苦難尋求一個解釋, 當找不到答案時, 就會求助於宗教, 覺得有個全知的神決定了自己的未來, 結果作者在「上帝不在的地方叫地獄」小說中, 試著打破這種信仰. 小說設定裡, 天使會下凡, 祂會將神蹟降臨到一些人身上, 但也有一些人因為天使下凡受到波及, 反而受傷, 甚至死亡, 這個設定很有趣. 誰說好人一定會有善報, 壞人一定會有報應. 這個人世就像天使的散步道路, 並不是因為因為你做了什麼好事, 所以獲得神蹟, 也不是因為你做錯了什麼, 所以受苦, 只是因為你剛好在天使散步的道路上. 小說裡面的珍妮斯出生就失去雙腿, 她一直相信那是神的旨意, 從小到大都坦然面對殘缺. 但一次神蹟降臨, 她重獲了雙腿, 卻從此感到疑惑, 這是神的獎賞嗎? 那之前的殘缺又算什麼? 而那些始終殘疾的人做錯了什麼嗎?不是的, 她只是剛好在那裡罷了.
在「宇宙的中心」這篇小說中, 作者更變本加厲的把人們倚賴的信仰全部打碎, 在小說設定中, 人們發現全知的神創造宇宙是為了別的生物, 不是為了人類, 我們不過是祂在進行真正的創造之前做的實驗或是附帶產物, 全知的神根本不在乎人類的未來, 人類得要為自己的未來負責任才是.
如果終點註定是滅亡?
在「呼吸」這篇小說中, 作者用另一種方式來寫註定的未來. 主角是種靠呼吸就能生存的種族, 他原本以為只要有空氣就能永遠活下去, 結果他發現原來維持生命的並不是空氣, 而是氣壓差, 因為外界的氣壓與體內的氣壓不同, 所以氣體會流動, 當氣體流動時, 就可以驅使他們的身體反應, 產生記憶與思考. 但如果他們持續呼吸, 終有一天內外的氣壓會逐漸趨向一致. 當氣體不再流動時, 就再也沒有動力驅使身體反應, 也就代表死亡的到來, 種族的滅亡. 這種時候該怎麼辦? 不再行動, 不再思考, 不再消耗空氣嗎? 這樣根本不是活著吧, 所以主角持續的記錄, 也許未來的某一天, 會有前來探勘的其他種族看到這個凍結的世界, 當他們讀著這些記錄, 腦海中開始想像文字所描述的一切, 那就好像現在主角腦中的意識, 重新在他們腦中模擬, 那是不是等於主角又活了一次? 這真是一種浪漫的說法, 生命存在於文字中, 意識中, 你可以覺得死亡是終點, 也可以覺得「曾經存在」是永恆.
命運與性格
在「焦慮是因為自由令人眼花繚亂」中, 作者設定了平行宇宙的世界背景來討論「命運與性格」這個題目. 在這個世界中, 有種叫做「平宇訊」的裝置 (平行宇宙通訊), 開啟這個裝置的時候, 就會開啟一個平行宇宙, 而你可以用這個裝置跟那個平行宇宙的人傳訊息或傳影片, 但裝置有傳輸量的上限, 當到達上限後, 就無法再傳訊息, 兩個宇宙從此斷訊. 平宇訊啟動的那一剎那, 雖然複製了現行時空的人事物, 但之後兩個宇宙就會各自發展. 這個世界因此衍生出一種產業, 專門經營與收購平宇訊的資訊公司, 有些平宇訊非常值錢, 例如一個失去伴侶的人, 如果有個平宇訊所連接的平行宇宙中, 他的伴侶還活著, 他可能願意耗費巨資來購買這個平宇訊, 只求再跟逝去的人講幾句話. 有的人在這宇宙因為不快樂的婚姻痛苦, 會想看看其他宇宙裡沒有結婚的自己是否過得比較快樂. 有的人內心藏著許多衝動, 想要揍討厭的上司, 想要搶劫一夜致富, 他們想也許真的有某個時空的自己真的做了呢? 那這個時空的自己為什麼還要忍耐呢? 有的人因此懷疑自己的選擇沒有意義, 因為即使他們在這個時空做了忍耐的決定, 只要有另一個時空的自己做出相反的決定, 是不是就會互相抵銷掉? 但作者不這麼認為, 我們的每個決定都是有意義的, 每做一個善意的決定, 都在形塑未來更好的自己. 當我們說「我別無選擇」的時候, 其實是過去自己的行為決定了現在的認知, 讓現在的自己覺得「非這麼做不可」.
「時間」一直是科幻小說裡最愛玩弄的題材, 諾蘭最近的電影「天能」也在講時間, 現在主流的想法都是「就算能夠預知未來或是回到過去, 你也無法改變註定的未來」. 雖然很冷酷, 感覺你不管做什麼都撼動不了走向, 但我覺得意志會展現在我們以什麼樣的態度來實現未來, 「我別無選擇」可以是無可奈何, 也可以是「堅定」, 相信自己不管在哪個平行宇宙都會做出一樣的決定, 這樣其實很不錯.
MINEBOOK掘冊連結:
https://www.minebook.tw/book_main_page.php?bookid=94_106292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