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是從一個特別的角度來看台灣歷史, 它是從文學家的角度. 而從書名就說明了作者想討論的不是這些作家的作品, 反而更聚焦在他們的人生.
這本書還有個副標題「戒嚴台灣小說家」, 戒嚴時期台灣有白色恐怖, 有些題材你不能碰, 碰了就要入獄, 有本省外省的省籍問題, 本省菁英受到嚴重的壓制, 各個領域, 不管是政治上或是文化上, 都是外省人當家作主, 有語言問題, 當時的台灣人在年輕時受日本教育, 學的是日文, 但是國民黨政府一聲令下, 全部都只能講中文寫中文, 一時之間台灣人進入了失語狀態, 他們寫不出來想寫的東西, 就算能寫出來也肯定不會像母語者一樣的流暢, 這些戒嚴時期的這些作家, 他們只剩中文, 一個他們一點都不熟悉的語言去創作, 他們該怎麼辦呢? 這些作家的人生, 正反應了當時的時代背景, 他們所面臨的困境, 他們所做出的選擇, 就代表了一部份台灣人的故事.
海外的文學觸角-聶華苓
當時聶華苓在「自由中國」雜誌社工作, 擔任文學編輯. 這本雜誌的創辦人雷震是國民黨高層, 真心相信要在台灣實施自由民主, 所以當他看到蔣介石把總統做成了皇帝, 不惜違憲也要當三任總統的時候, 「自由中國」開始批評蔣介石各種倒行逆施的舉動, 成為蔣介石的眼中盯. 雷震相信政黨政治是民主制度的重要核心, 於是勇敢率先出來組黨, 這個舉動徹底激怒蔣介石, 他立刻下令把雷震關入監獄, 關閉「自由中國」, 聶華苓雖然沒有入獄, 但遭到特務全天候的監視與竊聽, 身邊沒有任何朋友敢與她來往, 而就在這個時候她認識了安格爾. 這個美國人對聶華苓一見鍾情, 一直邀請她去美國愛荷華州參加作家工作坊, 參加這個工作坊的人可以在那裡專心的寫作, 安格爾正是這個工作坊的主持人. 聶華苓對這個初見面的美國人所發出來邀請, 下意識的回答「不可能」, 先不論她只認識這個人三天而已, 光她現在被特務監視的敏感身份, 她根本不知道國民黨政府會不會放她出國.
不過安格爾沒有放棄, 即使離開台灣, 他還是一天一封信寫給聶華苓, 持續熱情邀約她. 可能是安格爾的真心感動了天, 聶華苓居然奇蹟式的在隔年成功出國, 她真的去到了愛荷華州的作家工作坊, 在這裡她寫出了她的代表作《桑青與桃紅》, 這本小說的背景正是中國近代史的縮影, 主角在中國出生, 後來國共內戰, 逃到台灣, 最後又移民到美國. 在美國後, 聶華苓與安格爾結了婚, 跟他一起主持作家工作坊, 這個工作坊邀請了超過一千兩百位, 來自世界各地的作家, 在聶華苓的大力推動下, 也包含了許多台灣的作家, 像是白先勇, 陳映真, 王楨和, 鄭愁予, 張大春等等, 在那個封閉的年代, 聶華苓讓許多台灣作家有機會接觸到世界.
文學的力量
以前以為是安格爾的真心感動了天, 不過在這本書裡面提到, 其實這個作家工作坊的背後金主是CIA, 也就是美國的情報局, 也許聶華苓當時可以出國, CIA可能也出了一份力. 為什麼CIA會在一個純文學計劃裡面扮演重要角色呢? 目的是為了推廣美國的影響力. 一個國家的影響力不只來自由硬實力, 像是軍事的力量, 經濟的力量 , 還有很大一部份是軟實力, 像好萊塢的電影產業, 日本的動漫, 韓國的Kpop, 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的品味與價值觀. 作家工作坊也是一樣的道理, 美國讓這些一流的作家到這裡來, 寫他們在原本國家沒辦法寫的東西, 讓他們看到在美國, 一個自由民主的國家, 生活是什麼樣子, 這些作家寫出來的作品會漫漫的滲透到下一代, 下下一代, 這就是文學的力量. 它不像科技, 可能十年就全部換新, 但我們現在仍舊會讀十年前出版的文學作品, 甚至百年前的作品, 這些故事裡所傳遞的想法也會源源不絕的流傳下去. 這也是為什麼前輩們會這麼努力的想要建立「台灣文學」, 要讓一群出生在台灣, 生活在台灣的人, 寫出在台灣發生的故事, 透過這些作品, 台灣人的生活方式與思想就能夠被保存, 被擴散, 台灣人的主體性也會在這些作品中被表現出來.
台灣文學的功臣-鐘肇政與葉石濤
如果提到建立台灣文學的功臣, 我們一定會提到兩個人, 一個是鐘肇政, 一個是葉石濤. 當時本省籍的作家面對的環境極為惡劣, 在國民黨政府「禁止日文」的政策之下, 他們不得不用完全不熟悉的中文創作, 即使這些作家各個才華洋溢, 他們還是得面臨無數次的退稿. 鐘肇政就是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 想辦法串連起當時為數不多的本省籍作家.
他們組成了一個切磋文學的社團, 這個社團運作非常陽春, 每一期的值日生會把自己的作品寄給社團名單上的下家, 下家看完作品, 會把意見寄給鐘肇政, 再把同一份作品寄給下下家, 如此反覆進行, 最後鐘肇政就會匯集所有人的意見, 寄回給作者修改. 作品修改完後, 鐘肇政會幫作品尋找適合的刊物投稿, 如果被退稿, 還會跟作者討論內容該如何修正, 要寫什麼樣的內容比較容易刊登, 甚至當自己的小說好不容易獲得連載機會, 他會立刻告訴其他作家朋友, 自己的作品何時會結束連載, 要他們在之前寫完一個長篇, 這樣他就可以幫忙投稿, 佔下他空出來的版面. 很多的作家都只想著自己的創作, 但鐘肇政卻不只想到自己.
鐘肇政的角色是幫本省籍作家出謀劃策, 想辦法讓他們的作品刊登出來. 等到作品刊登出來以後, 就需要有評論家來解析作品, 幫讀者了解作品的價值, 這正是葉石濤在做的事. 他原本在日治時期是個小說家, 但到了國民黨政府時期他就不寫小說了, 取而代之的, 他開始寫文學評論. 他的目標是「寫下台灣文學歷史」, 所以他不只評論本省籍作家的作品, 他是為每個當代的台灣文學作品都留下評論, 他也補上大量日治時期作家的作品評論, 他不是專業的學者, 他寫評論靠的是大量的閱讀所建立起的個人品味, 但他的評論是日後學者研究台灣文學重要的參考. 後來他終於在1987年完成了 《台灣文學史綱》, 第一部由台灣人寫的文學史.
鐘肇政和葉石濤都是很有意識很有組織的在為台灣文學開疆闢土, 他們雖然有曾經創作, 但後來發現改用中文寫作, 他們成為不了第一流的小說家, 所以他們自願退居幕後, 去架設舞台, 讓其他人有舞台可以表現, 架設鎂光燈, 讓他們成為舞台的焦點, 我覺得這樣的胸襟非常了不起. 他們必須忍辱負重, 明明心中想要的是有獨立主體性的台灣文學, 但在國民黨政府的監視之下, 只能先把台灣文學說成是一種鄉土文學, 之後再逐步的脫下鄉土的保護殼, 在幾十年後, 終於成為堂堂正正的台灣文學.
感想
在這本書裡面介紹的作家中, 我最熟悉的就是陳映真. 但他恐怕是最讓人五味雜陳的一個. 我讀過最多他的小說, 我記得學生的時候, 讀他的作品「山路」, 深受感動. 鐘肇政很欣賞陳映真, 當他在編台灣文學作品集的時候, 曾說陳映真的作品值得單獨一冊, 因為有太多好作品了. 但是陳映真拒絕了鐘肇政, 他拒絕成為台灣文學的代表之一, 陳映真堅持台灣就是中國的一部份, 除非鐘肇政出的是《中國台灣文學作品集》, 不然他不會同意自己的作品收錄其中. 我覺得正是台灣獨特的政治環境造就了陳映真的信念, 因為對國民黨太過失望, 所以對左派共產黨有了近乎偏執的信仰. 如果陳映真長在中國, 經歷過各種革命, 他對中國共產黨的期待可能早就灰飛煙滅. 他後來被中國尊敬的供起來, 也是因為他是出身台灣的作家. 「台灣」是組成陳映真很重要的一個元素. 而不管任何時候出的台灣文學史或是在討論台灣文學作家, 我們一定都會提到陳映真. 因為陳映真的矛盾恰恰說明了一部份台灣人的矛盾, 其實非常有代表性.
很長一段時間, 台灣文學都被視為是中國文學的 subset, 但台灣文學並不只受到中國文學的影響, 台灣文學中可以看到很多日本的用詞與口氣, 代表台灣深受日本文化的影響. 台灣經歷各種政權, 迷惘的國家認同與身份認同, 或是民主化過程中的各種政治事件, 都是政治文學的養份. 台灣對同志文化的包容, 使台灣的同志文學生氣勃勃. 台灣人的獨特之處, 正從文學中展露無遺.
MINEBOOK掘冊連結:
https://www.minebook.tw/book_main_page.php?bookid=7_1114002
MINEBOOK掘冊Podcas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