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的生態系統包含了幾個部份, 第一個是擁有出版品的出版社, 例如遠流, 城邦等等, 第二個是硬體商, 使用者可以藉由這些硬體來閱讀電子書, 這個硬體可能是電子書專門用途, 也可能電子書只是其中一個功能, 有名的硬體商包括蘋果的ipad, 亞馬遜的kindle, 樂天的kobo, SONY的Reader等等, 第三個是通路商, 使用者藉由這些通路購買商品, 例如誠品書店, 博客來, 讀冊都是. 第四個是社群與軟體, 使用者在社群網站上搜尋書籍, 觀看書評, 討論內容, 例如anobii, GoodReads等, 雖然很多電子通路商也都有讀者評論的功能, 但是有社交功能的網站更可以獲得讀者的喜好與行為. 獨立的閱讀軟體用來提供更好的閱讀經驗, 例如跨平台, 老牌的instapaper有PC版, 也有手機版, 還可以把內容轉成kindle格式, 在不同的平台上可以有一樣的使用經驗, 甚至做到資料同步那更是再好不過. 例如地域性的客制化, 外文通常是直書, 但中文則多是橫書. 有些公司可能身兼多重角色, 例如亞馬遜, 既是硬體商, 也是通路商, 最近收購了GoodReads, 也有了社群的身份.
電子書有很多困境要克服, 首先就是電子書的格式. 最常見的EPUB是由國際數位出版論壇來制定, 但是像ipad和kindle都不是這個格式. 有的電子書就用現成的pdf甚至是txt. 電子書格式不統一, 就會逼著使用者需要很多的閱讀器或是軟體, 所以像日本出版業者有感於亞馬遜來勢兇兇, 趕在亞馬遜之前, 就共同決定使用EPUB3.0為電子書的統一標準, 獲得九成出版業支持. 台灣的出版業似乎沒有什麼動作, 我試用了城邦與遠流的電子書軟體, 兩個軟體就吃不同的格式. 在軟體內的書也不能輸出, 轉到其他的閱讀器上使用.
再來是版權的問題. 因為對電子書的的銷量不明確, 要付多少電子書版權就有了疑問, 賣的人不知道, 買的人也不知道. 電子書的定價也是關連性問題. 西方的書有精裝版與平裝版的差別, 平裝版就如同日本有文庫版, 方便攜帶用, 精裝本會先上市, 一段時間後, 平裝版才會跟著出版 (就像二輪電影), 亞馬遜把電子書的定價同於平裝版. 但是台灣的書沒有這樣的分別, 現在的出版市場, 平均一本書有兩千本的銷量, 如果電子書是吃掉紙本的銷量, 那麼它的定價就該跟紙本一樣. 如果電子書是額外銷量, 就應該訂的便宜一點, 來增加額外收入. 雖然我們常常把電子書與數位音樂相比, 但是很可惜, 音樂可以一首一首購買, 一張CD裡面, 每首歌都是獨立的. 而書不一樣, 很難把書的每一章分開販售, 所以到底該怎麼販售電子書呢? 我自己覺得目前電子書的閱讀經驗還是無法取代紙本, 所以未來還有很長的時間是電子書與紙本共存, 電子書是輔助的角色, 定價應該比紙本便宜, 因為定價的關係, 可以相對的拿掉一些美工設計, 而紙本就有機會越做越精緻. 同時也可以開發出新的商業行為, 例如如果使用者買了紙本, 再買電子書時會享有更多優惠, 或是反過來, 買了電子書再買紙本, 一樣享有優惠或是有不一樣的版本. 想像中, 銷售上有很多花招可以變化, 但首先就是新書一定同時要談下電子書版權.
另外一個是盜版的問題, 所有將產品數位化的產葉都覺得盜版會讓他們賺不到錢, 例如音樂, 例如電影. 防盜版一向都不是靠一個高明的加密技術來防堵, 因為不管多厲害的加密技術都會有更厲害的駭客破解. 防盜版是用多個繁瑣的關卡讓駭客覺得厭煩, 如果沒有高利潤的誘因就會"懶得破". 相較於影音產業, 其實書籍有"便宜"這項優勢, 會讓駭客有動機的只有暢銷書, 但出版業並不是靠一本暢銷書來撐, 而是靠其它多項平常書籍, 每項幾千本的穩定的銷量加總. 業者得有"一定會有盜版"的覺悟, 但產品數位化也會帶來新的商業行為, 例如像數位音樂月費制, 月繳固定額度不限本數; 特定種類的書籍一樣可以分篇章販售; 素人藉由閱讀器平台, 自由出版自己的作品等, 有的部份營收減少了, 有的部份營收增加了, 最後的結果一定是少賺錢嗎? 恐怕很難說.
未完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