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0日 星期二

MINEBOOK掘冊--誰說經濟一定要成長 v.s. 當經濟指標統治我們



       最近接連看了兩本關於經濟的書:”誰說經濟一定要成長”與”當經濟指標統治我們”, 後者從經濟指標的源起開始說明, 赫然發現這些統計指標的發展還不到百年歷史, 卻在現在的國家成為左右政策的重要依據, 認真想起來, 就覺得是件可怕的事. 編製GDP的方法在經濟大蕭條之後就已經訂好, 自此也沒有太大的變更, 然而這世界卻已經變得太多, 人們對數據有莫名的信心, 認為數字不可能說謊,  只要能量度的事物, 就能控制或改變,  結果專家確信自己的知識正確無誤, 人民卻感覺現實生活根本不是數據顯示的那樣. 明明找不到工作, 卻不算是失業, 因為在失業率統計裡面, 你必須在統計的時間裡曾是勞動力的一份子, 然後失去工作, 不然充其量你只能算是一個”失望勞工”. 經濟指標源於物質還不充足的時代, 因此藉由統計生產與消費的數字來估計經濟力, 但以消費拉動成長的經濟體系怎麼可能無止盡的成長下去呢? 首先就會面臨資源不足的困境, 而邊際遞減的效應也讓經濟成長所應帶來的滿足感大大降低. 全世界的政府與人民一邊被”經濟只能往上成長, 不能往下掉”的焦慮所困, 一邊被根本還未充份驗證過, 可以用來提升經濟的疏困方案所綁架, 做不需要的建設, 印不需要的鈔票, 結果大家一陣窮忙, 回頭一看全是一場空. 

       回到最初的起點, 為什麼政府要追求經濟成長? 因為經濟成長能帶來工作機會, 充份就業能穩定社會. 因此對政府來說, 最重要的目標是社會的安定, 經濟成長只是一個手段, 如果GDP成長, 但產業外移, 房價飆漲, 貧富差距拉大, 根本就與原本的目標背道而馳, 但現在的政府似乎完全忘了原本的目標, 反而被”經濟成長”牽著鼻子走, 更慘的是, 用來指示經濟有沒有成長的指標根本過時, 全球化的生產鏈使apple的iphone成為中國工廠的出口, 美國市場的進口品, 提供各式免費服務的網路產業根本無法估算產值, 不在GDP的統計裡面, 這樣的指標真的能提供政策的方向嗎? 對個人而言, 一個富足的生活不只是物質上而已, 還包括社會與心理的面向, 一份有貢獻的工作, 免於疾病, 對於社群有參與感, 歸屬感與信任感, 有能力過健康的生活等, 而且不只是自己的富足而已, 別人也可以得到生活富足才行. 所以我們不會為了獲利, 而雇用童工; 不會為了省錢, 就恣意破壞生態; 不會為了這一代的享受, 而耗盡下一代的資源. 我們理應如此, 卻一再的漸行漸遠. 

http://minebook.tw/book_main_page.php?bookid=57_249193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