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9日 星期二

MINEBOOK掘冊--成與敗

        難得看到以亞洲國家為主軸的書, 作者提出立論說明什麼因素使得部份國家經濟成長, 部份國家卻改革失敗. 作者以菲律賓, 馬來西亞, 與印尼作為失敗組, 日本, 韓國與台灣作為成功組來映證他的論點. 經濟改革的第一步是土地改革, 就如同以前常喊的口號:"以農業培養工業, 以工業發展農業", 一開始的農業發展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 可以解決國家經濟發展初期大批的赤貧人口, 而在農業增產與技術進步之後, 它可以產生足夠的盈餘與釋出人力, 投入下一階段的製造業. 然而自耕農與佃農在生產力上有巨大的差異. 在脫離舊封建制度之際, 土地往往集中在在少數貴族或地主手上, 因此土地重新分配是必要的. 例如教科書上講的"耕者有其田"就是土地改革的政策之一. 然而要從原本的地主手上拿走土地所有權 , 重新分配到農民手上, 勢必會遭受重重阻礙, 稍有不慎, 就會讓"土地改革"成為空洞的口號. 以菲律賓為例, 由於執政者本身就擁有大量土地, 因此土地改革的法律處處是漏洞, 例如在土地改革前, 沒有進行任何官方可靠的土地丈量; 政府強制購買僅限於那些被宣布為"土地改革區"的特定地點; 允許地主以農業企業的股權授與佃農, 而不損及土地所有權, 然而地主可以高估農業企業的費用, 使股東只能獲得極低的報酬; 即使農民極為努力的耕作, 卻發現農物採購(例如地主開設的糖廠)被壟斷, 投入的資金無法回收, 在負債累累的情況下, 只能把土地回租或成為債權人的抵押品, 再一次淪為佃農. 以此為例, 我們可以了解小農不僅需要土地, 還包括低利貸款(讓農民可以購買種子, 添購農具, 不致於在一開始就背負巨額債務), 農業技術研究與轉移, 公正公開, 多重管道的農作物銷售, 這些都是土地改革的一環, 需要國家公權力的支持. 

       製造業和貿易是驅動經濟成長的第二階段, 國家通常透過保護與補貼的方式對製造企業提供養份, 在企業家學習製造出具有競爭力的產品之前, 這些措施為他們提供成長的空間. 不幸的是, 伴隨保護與補貼的, 是一種眾所皆知的風險"尋租": 企業家集中精力去獲取國家保護和補貼, 而無暇顧及經濟發展所需的技術進步和競爭力, 他們還將大量資金轉投至房地產市場, 導致國家發展資金日漸枯竭. 政府需以現實主義的態度對待企業家, 不應懇求企業家心甘情願追求某種較高的道德層次, 而是要利用他們對財富無止盡的追求來操控他們, 迫使企業家去實現國家的發展目標. 政府有幾個干預的方法, 第一是實行"出口規訓": 國家持續對接受補貼與市場保護的國內製造業者進行國際銷售額的檢核, 藉由出口表現, 國家可以得知所扶持的企業是否朝全球標準趨進, 可以面對全球競爭. 第二是藉由國家主導金融機構, 決定資金流向, 藉由撤回資金或停止生產執照, 清除失敗的企業. 第三是由政府進行集體議價, 通常方式是以獲准進入在地市場, 來迫使外國廠商轉讓技術或是降低技術售價. 現代經濟學家往往高喊自由市場與全球化, 然而保護主義卻是產業升級的必要條件. 唯有落後國家在取得與優勢國家同等競爭能力的情況下, 才有真正的自由貿易. 在97年亞洲金融海嘯發生之後,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介入泰國, 印尼等國金融政策, 強迫追求"總體經濟穩定", 指低負債, 低赤字, 低通膨的狀態. 然而工業學習需要長期投入巨額資金, 如果一國舉債是為了實現工業化目標, 這就像借錢上大學, 所背負的債務是否可取, 就靠技術進步與否來衡量. 韓國的發展過程中, 中央銀行直接聽命於政府, 對受到政府青睞的項目放貸, 即使每年高達百分之十五到二十的通膨率也不停歇, 成功培養出三星與現代等國際大公司. 台灣有獨立的中央銀行, 常年維持低通膨與高儲蓄率, 對於私人公司例如宏碁與宏達電, 沒有給予與韓國同等程度的出口補貼與金融支持, 結果使其技術競爭力與規模逐漸萎縮, 對於規模最大的國有企業又沒有施加足夠的出口規訓, 任其依賴與外國合資獲取技術, 沒有培養起自主技術研發能力, 工業化成果不如韓國. 而東南亞過早放寬金融管制, 僅使資金流向具有投機色彩, 以房地產為主的短期投資領域, 對於國家發展目標毫無貢獻. 


       書的最後一章探討中國, 在"大躍進"時代, 徹底失敗的集體農業之後, 中國政府縮小公社規模, 轉變成家庭農業, 產量大為提升. 然而由於中國農民沒有屬於自己的土地, 所以經濟發展的第二階段與其他國家不同, 並非於富裕起來的農民啟動, 而是由國家發動, 將農田直接轉為商業用地, 遺留下來的後遺症是巨大的城鄉差距. 朱融基在93年發起國有企業改革, 成果不俗, 使這些企業的全球競爭力越來越強. 幾個隱憂是: 中國國有企業在國際間銷售的產品要嘛需要國家採購, 不然就是需要國家批准. 因此向已開發國家出售產品, 可能因為國家安全考量屈於弱勢. 另外中國在何種程度上已有自行研發能力, 或僅是在複製他國技術, 目前仍是霧裡看花. 以高鐵為例, 中國鐵道部主任坦誠, 中國高鐵之所以比外國技術供應商所造的列車還快, 是因為中國鐵道部批准的安全容忍值比德國或日本營運商低了許多, 中國目前還沒有任何技術創新能讓列車以更快的速度行駛. 另外, 國有企業缺乏在消費者終端市場所需的靈活度, 而中國政府對私營企業沒有相等程度的貸款補助與政策保護, 使私營企業可能缺乏現金對前期虧本的產品進行長期投資, 掌握其關鍵技術, 或是產品的銷售管道, 就像台灣私營企業一樣 , 落入微笑曲線的底端, 利潤受到擠壓. 目前中國銀行皆國有化, 因此在貸款的優先順序上皆遵循國家指示, 近年來中國政府利用銀行貸款支撐經濟成長, 如同當年的韓國, 問題是, 隨著國家日益富裕, 經濟成長率開始放緩, 這意味政府無法像過去那樣, 指望經濟成長來降低債務與經濟規模的比例, 政府對金融系統的掌控力無可避免的會越來越低, 我們要關注的是, 在金融管制的機會之窗關閉之前, 中國的工業化能走得多遠, 目前撼動世界的不是中國發展技術的原創性, 而是它的規模. 而中國異常扭曲的政治發展一定會為社會帶來摩擦, 目前中國政府已投入越來越多的維穩資金, 終將拖累經濟.(真希望我有生之年能夠看到中國政府垮台)

https://www.minebook.tw/book_main_page.php?bookid=58_249357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