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1日 星期一

MINEBOOK掘冊--最小阻力之路

 


我不太看心理成長的書籍, 雖然這些書永遠都是暢銷書的排行榜, 不過這個作者的經歷特別有趣, 他是個作曲家, 所以書裡面很多例子都跟藝術創作有關. 這本書講的是創作力, 我們大部份的人可能會覺得創造力是作家, 畫家, 藝術家的事, 我一個工程師, 一個賣便當的需要什麼創造力, 我要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吧. 這正是作者想要指出來的盲點, 我們不應該一直問: 怎麼樣才能把問題解決? 而是要問: 我想要創造什麼樣的結果? 所以每個人都需要創造力. 一個畫家會以"我需要解決一個空白畫布"為出發點來畫畫嗎? 我看到這個例子的時候, 忍不住為其中的荒謬性笑了. 但如果進一步想到自己身為一個工程師, 的確曾為了"我有卓越的解決問題的能力"而自豪, 長期的訓練就是快速分析問題, 然後找出解決方法, 兵來將擋, 水來土淹, 順利的讓專案上線, 讓某客戶使用公司的方案, 但為什麼我的內心還是不時會感覺空虛呢? 一開始介紹我看這本書的是當時的老板, 我們第一次一對一談話的時候, 他問我想要做什麼, 我很自然回答想要讓現在的專案能夠按時交付, 想要習現在使用的新技術, 他搖頭說, 這些都只是過程, 但你最終想要完成什麼呢? 說實話, 已經很久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了.

書名為"最小阻力之路", 是因為人的行動就像是水流, 水往低處流, 人的行動也會自然往阻力最小的方向前進. 有時候我們想要用意志力控制前進的方向, 也許一時半刻我們可以做到, 但是時間一拉長, 我們往往就鬆懈, 又回到原點, 甚至變得更糟, 就像為了減肥而節食, 結果通常會復胖, 甚至變得更胖. 我們因此責怪自己沒有意志力, 難怪註定是個失敗者, 還有書形容意志力就像肌肉一樣, 用久了會累, 會消失, 要更謹慎的使用. 作者表示, 這是再自然不過的現象, 如同很多人常說的, 生活中有一個推力, 一個拉力, 如果推力夠大, 你就會朝反方向走, 但如果拉力夠大的時候, 又會把你拉往原來方向. 如果一個人一直處在"要嘛順應, 要嘛反抗"的生活方式中, 他一定會陷入一種來回擺盪的狀態.

首先, 很多人都迴避主動做決定, 往往使用消去法"我不想...", "我不行..."來讓選擇減少, "我數學很差, 所以不能選理組", "我是女生, 所以不能選無法兼顧家庭的工作", "Podcast無法賺錢, 所以我不能做這個"等, 最後"無可選擇"的順應了剩下的選項. 或是擺著讓期限過去, 不去報名, 不去投票, 最後只能被動的接受結果, 怨嘆"時代造化弄人". 有時是把選擇加上很多條件, "如果他跟我申請上同一個大學, 我就出國唸書", "如果這次沒有升職, 我就換工作", 我們讓這些條件決定我們的選擇. 然而因為這個選項無法反映內心真正的渴望, 順應久了, 就會覺得空虛, 累積一點一點的怨恨. 當這些衝突足夠大的時候, 可以產生動力, 進行反抗. 於是你決定辭掉工作, 出國唸書, 跟老公攤牌, 要他分攤家務, 一開始動力十足, 覺得多年累積的怨恨總算找到出口, 不再綁手綁腳, 但時間一久, 你開始出現罪惡感, 感覺自己破壞了平穩的現狀, 也可能後悔, 回想起以前雖然不滿足, 但至少很有安全感, 確定未來是什麼模樣. 所以你就這樣在"順應"與"反抗"之間來回擺盪.

要避免這樣的局面, 作者說只有創造一個新的生活方式才能解決. 這個生活方式裡, 一個是"願景", 是你想創造的結果, 一個是"現狀", 是你現在所擁有的, 這兩者之間一定有落差, 所以產生了動力, 而這兩種力量都通往同一個方向, 所以不會有另一股力量把你拉回來. 舉例來說, 如果讓你戒煙的是"想要成為一個健康的人"的願景, 而不是"我不想要得癌症, 所以得戒煙"的推力, 你的行動力可以更持久, 更有可能成功. 因為你的意志力不是用在與"好想吸煙, 吸煙好快樂"的拉力對抗, 而是用在拉進"願景"與"現實"的落差, 為了要成為一個更健康的人, 可能需要規律的作息, 定期運動等等, "戒煙"不過是其中一個行動項目. 當然你有可能會落入新的陷阱裡面, 第一, 選擇降低願景, 告訴自己做不到, 這是把"想要的"與"認為可能的"混為一談, 如果我們只想一些可以做到的, 人類不會發明飛機, 不會上太空, 也不會回收太空船. 第二, 對現狀視而不見, 自欺欺人, 跟自己說現狀沒有什麼不好, 或是沉溺於探究為什麼落入這樣的現狀, 為什麼要出國, 為什麼不接受那份工作, 而非想辦法改變現狀. 這種新的生活方式最重要的就是願景, 願景越清楚, 產生的渴望就越大, 也越能看清與現狀的差距, 並且知道接下來要做什麼.

"願景"簡單說起來, 就是"我想要做什麼". 但我覺得現在連說出"我想要"這件事都不容易, 如果你是十歲小孩, 可以大聲的說出"我想要成為巨星", 但是當你二十歲還這麼說的時候, 可能得到更多的是取笑, 像是Elon Musk說"我要上火星", 很多人都等著要看他笑話. 大部份的人都不覺得可以靠做著喜愛的事來生活, 前幾天聽台通的Podcast, 裡面提到他們接受訪問的時候說, 他們就要做一個第 17 名的便當店, 一個月賺個三, 四萬, 早早收工, 剩下的時間可以自由的做自己喜歡的事, 記者很驚訝, 他們驚訝於居然有這樣的生活方式! 甚至還有種想法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是自私的, 因為一個人明明背負著很多責任呀, 有責任要結婚生子, 有責任當個有上進心的成年人, 但這些都是"我應該...", 而不是"我想要...", 我們因為不相信自己能創造出想要的結果, 所以乾粹說服自己這些想要做的事不重要.

創造是無中生有, 但不是一蹴可及的過程, 這個過程中很重要的核心就是"選擇". 作者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 他與朋友在餐廳點菜, 他很快就決定他要什麼, 但朋友總要花比較多的時間. 他問朋友是怎麼做選擇的, 朋友說他會看過所有的菜單, 確定沒有錯過更想要的選項後才做決定. 作者建議他下次直接找自己想要吃什麼, 不要用刪去法來做決定. 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個決定是做出"基本選擇", 當我們能確定自己的基本選擇為何, 其他的選擇都是為了支持它, 也就變得容易了. 之前看過一個進入名人堂的投手, 接受訪問描述自己嚴謹的生活方式, 因為他非常確定"投球"是他想要做一輩子的事, 為了維持體能, 他每天都要重訓幾個小時, 有可能傷害手臂的動作, 都會確保左右平衡, 小心使力. 他不想要賭博, 不想要嗑藥, 也不覺得自己少了什麼精采的娛樂, 因為這些舉動都與基本選擇背道而馳. 我們當然會有一些短期需求, 例如想要擺爛, 想要休息, 但如果永遠都只滿足短期需求, 就不可能達到長期目標. 我們透過基本選擇來做出可以支持它的次要選擇, 然後透過這一系列的次要選擇來強化基本選擇. 清楚基本選擇的人, 就有能量主動出擊, 創造出自己想要的成果.

其實作者花了一本書的力氣, 就是在講一個思維轉化, 不要用"解決問題"的心態來行動, 而是用"創造想要的結果"來做動力. 如果想著要避開某個不想要的問題, 當衝突狀況有改善緩減時, 讓人行動的動力就變小了, 就會順著最小阻力之路回到原點. 但如果是抱著"創造"心態, 在想要的結果還沒有達成之前, 都會有動力讓你繼續. 所以在開始建立原子習慣, 或是一萬個小時的訓練之前, 先想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吧.

MINEBOOK掘冊連結:

PODCAST連結: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