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0日 星期二

民主與教育

        這是本1916年初版的書, 將近一百年前, 但我在讀的時候, 卻常常覺得”沒錯, 問題就是這樣”, 作者在百年前提出的困境, 到了今日依舊存在, 真是有點不可思議, 有幾回我忍不住翻到封面, 確定一下這真的是民國初年的作品. 這本書很有趣, 把”民主”與”教育”擺在一起, 因為民主政府仰賴人民投票, 公民參與, 在民主社會裡, 人藉著自願的意向與興趣決定自己的未來, 眾人組成一個多元的環境. 在這個多元的環境下, 不同的人可以自由的互動, 彼此間可能有共同點, 可能沒有, 但我們擁有同理心-這是一種從人的共同點出發的想像力, 以及這些共同點遭到不要的分割時, 挺身而出的能力. 上述的種種皆要透過”教育”學習而來, 因此這是一本談”教育”的經典著作. 作者先談基本觀念,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經驗是什麼? 思考是什麼? 興趣是什麼?民主是什麼? 解釋完想法後, 後半段就是奠基於這些基本觀念的實例討論, 例如”自然主義與人文主義”, “就職與教育”..等等, 書的後半段, 有些我就跳過了. 但前半部討論基本觀念的部份, 我倒是看的很認真. 書沒有很好讀, 有點坳口, 但如果能進入作者的思考脈略, 就會體會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意念. 

        首先, 作者提出來"教育的目的是以後有能力接受更進一步的教育", 學習是沒有終點, 環境一直改變, 教育訓練我們思考, 判斷, 連想, 歸納等能力, 以讓我們面對, 或說形成未來更好的社會. 對照現在的學校制度, 顯然完全背離這個思想, 學校是職業訓練所, 老師教授直接塞給你既有的知識, 學生越是長大, 越是為了特定功能在受教育, 所以這些能力就像特定路線的火車, 無法適應新的軌道. 作者說: "思考是一種提出疑問, 探求答案的過程", 所以一切的起源是始於"疑問". 但仔細想想, 我們一直以來就是對書上說的一切照單全收, 既沒有疑惑這些理論試圖解決什麼問題, 也沒有懷疑這些結論都是正確的嗎. 其實我們很少思考. 書本上的字詞是模擬觀念的替代品, 卻很容易被當成觀念本身. 我們被調教成看出最少量的意思便心滿意足, 而不深究各種觀念, 現象之間的相關性, 因此很難再把這些能力推展出去, 舉一反三. 在第十三章, 提到幾個讓學習更有效率的態度, 包括(1) 直接: 這是一種對情境展發展有掌握的自信, 而這種自信是來自了解事實, 仔細考慮行為後果, 所以有困難, 也能直接迎上前去 (2)虛心: 心智能夠廣納一切有助解開疑問的意見, 以及可能幫忙確定行為後果的意見, 才能持續拓寬新的視野, 形成新的目標. (3) 專注: 有穩定的目標與追求個人真正的意圖, 不會為了社會本能(想要討他人歡喜與贊同)或是社會訓練(服從權威)而搖擺不定. (4)負責: 這個說法很新鮮, 我們時常不假思索的接受某些說法, 或相信別人說的道理是真的, 如果出錯了, 我們怪罪當初提供道理的人, 而忽略自己本身沒有觀察, 考慮與思考, 就潦草的默從的輕率, 人需要對自己決定納入行為考慮的觀念負責. 這裡指的學習不僅只是學校教育, 人的一生就是持續不斷的學習, 學校不過是個開端.  

        雖然這本書的主軸是"教育", 但是作者在第七章討論政治的部份也相當精采:
        如果要使社會存在許多共同的價值觀, 必須所有成員在彼此的接受和給予上都能機會均等, 否則, 會把一些人教育成主人, 一些人教育成奴隸. 多樣不同模式的生活經驗一旦不能自由交流, 主奴雙方的經驗都會喪失意義. 對優勢階級而言, 雖然物質損失較小, 卻一樣有害. 他們的藝術變得炫示華麗而矯柔造作, 他們的財富變成奢侈, 他們的知識太過專精化, 他們的禮俗是吹毛求疵卻沒有人味. 在一個不是公正和和諧的社會中, 人心會被虛妄的評價和錯誤的觀點擾亂誤導, 社會如果給予某些因素的優勢大得不合理, 會把思想帶上偏路. 社會只重視某些事物, 對其他事卻馬馬虎虎, 就會造成思維扭曲.
        百年後的今天正在落入他說的困境中, 因為貧富的差距, 階級無法流動, 富人不與窮人接觸, 有學識的人關在象牙塔裡, 不理會沒有學識的人. 所以才會發生抗議工人臥軌, 還有因為列車延遲, 眈誤時間的白領階級大喊: 輾過去! 以維護自己既有的利益為主要目的, 無意藉更多互動關係謀求整頓與進步, 所以護家盟肆意貶低同性伴侶的利益, 我們對農民的抗爭漠不關心, 他們被迫休耕跟我有什麼關係呢? 我還有米吃就好啦. 光鮮亮麗的中產階級忙著批評這個抗爭學生沒有禮貌, 那個陳情代表佔據公堂, 目無法紀, 而不關心他們究竟想要爭取什麼, 常常有"何不食肉糜"之問. 一個社會進不進步, 不是看人民所得, 而是這個社會是不是能夠提供不一樣的利益給給不同的人, 是不是能夠視對方的利益與自己的一樣重要, 並且願意捍衛對方的利益, 如同自己的利益一般.

        之前我就曾想過這個問題, 這個世代的人似乎越來越少探究問題的核心, 與提出可能的解法. 杜威在那個年代, 面對興起的民主政治, 民族主義形成的國家, 以國家支持的教育系統, 提出他的看法與做法. 這些思考與討論都是直接的, 杜威提出的某些觀念在後來也受到批評, 但”以孩子為本”的中心思想還是影響深遠. 現在的社會有許多問題,  資本主義瀕臨崩壞, 所謂的公平正義需要重新定義, 新的能源在哪裡...但現代的人迴避問題的核心, 我們不探究細胞的運作, 新藥的產生是靠化學式窮舉合成, 我們不懷疑經濟模型是否有瑕疵, 始終相信市場自有機制, 這樣真的有點奇怪, 整個世代都停止學習與解決問題, 我們該怎麼迎來更好的未來?

沒有留言: